吳雨澤
(宜興 214221)
中國人對于茶文化素來有著獨特且深厚的研究,所謂“禪茶一味”便是由人們在品茶過程中引發的對于自身與生活的反思與感悟,也是智慧勤勞的中華民族對于生活給予無限熱愛的真實反映。紫砂壺作為一種茶具,因其越宿不餿、隔熱透氣性好及不易走味的特點,在喝茶人乃至文人之間廣受追捧。同時,作為茶文化的優質載體之一,紫砂壺似乎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一種獨特的使命。
紫砂壺的造型起源可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間,由龔春所設計的“供春壺”開啟了紫砂壺創作的先河,后時大彬、李仲芬等將紫砂壺的造型設計推向規范化、工藝化,再由陳鳴遠、惠孟臣等對紫砂壺的造型及裝飾進行了拓展延申,賦予了紫砂壺更多的創作可能性。陳曼生的“曼生十八式”更是將紫砂壺的造型設計推向了頂峰,也為后世的紫砂壺造型創作奠定了基調。從歷史發展的層面來說,紫砂壺設計歷經了產生、發展、規范、精進、拓展、延申幾個過程,而在這些過程中,紫砂壺也由單純的工藝品匯入了更多的文人氣息,極富藝術格調。時至今日,紫砂壺的制作在工藝不斷精進的同時,造型與裝飾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以紫砂壺中的花貨為例,在蔣蓉創制的“青蛙蓮子壺”問世之前,紫砂花貨的創作外形更多的是對傳統光素器的外形補充,且傳統光素器對花貨紫砂壺的整體創作影響極深,但是這種依附于有限造型的創作方法必然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會陷入瓶頸,這是由以茶壺結構為主的傳統紫砂器具本身固有的天然界限所決定的。在此之后,紫砂花貨逐漸改進,出現了以造型主題與紫砂壺結構相融合的塑造方式,拓展了器型塑造表現的邊界,將形態裝飾與茶壺結構融合,緊密地將兩者融合起來,這也為后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知識財富與技術支撐。
“師法自然”既是中國人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是中國的文人及畫家對藝術創作的至高理解。菱花這一花卉在自然中并不少見,其美麗、淡雅的外觀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精妙“設計”。不少文人在作品中也對菱花進行了描寫刻畫,如簡文帝在《采菱曲》中的:“菱花落復含,桑女罷新蠶。”郁達夫在《車過臨平》中寫道:“清溪波動菱花亂,黃葉林疏鳥夢輕。”此外,在不少文物、生活用具中同樣有對菱花的描繪,且更為具體,將菱花作為一種裝飾花紋進行應用,例如菱花鏡、菱花盤等,這些器具的裝飾取材于真實的菱花,根據其造型進行仿制刻繪,在保留器具使用功能的同時,增加了物品本身的裝飾美感,這些資料也為后人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藝術參考價值與人文歷史價值。
談及“再設計”這一概念,即是對過去的設計進行重新的審視與思考,在之前設計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優化,以達到創新、發展的目的。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曾表達過“少就是多”的藝術觀點,在筆者看來,這一點在當今依舊適用,簡單的東西往往更能夠承載龐大的信息,依據這一觀點,結合前人所提供的文化成就以及裝飾經驗,融入當下的審美認知與技術發展,我們可以將菱花的形象進一步進行濃縮提煉,在保留外觀形象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對其進行信息篩選,將多余的對于裝飾不具參考意義的部分剔除,追求簡單、凝練的視覺藝術效果,將文化貫穿于最簡易的造型之中,完成對于菱花的“再設計”。
作品“菱花壺”(見圖1)的創作是文化內涵與工藝技術融合的體現,也是結合了傳統紫砂壺器型設計與諸多設計理念的綜合考慮。首先,紫砂壺創作的首要考慮因素是其實用性,實用性是一切實用器具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倘若一把壺沒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也就喪失了本身存在的意義。其次,從設計角度來看,作品的造型與裝飾皆需遵循簡潔原則,簡潔之美既能夠給人帶來舒適的視覺體驗,也能夠反映出傳統中華文化中對于生活美的精神追求,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展示器具的功能性。以宋代審美為例,宋朝素來以簡唯美,宋代家具之所以流傳至今仍備受贊嘆,與其簡單實用的功能設計分不開,同時簡潔的裝飾恰恰是深厚文化底蘊的有力承載,繁瑣的裝飾如清代固然有其華美精妙之處,但是在文化及信息的反映與傳遞方面反而更加定向且直觀,缺少了給人思考的空間。相反,越是簡潔明了的裝飾則越是能夠得到更廣泛的認同。綜合以上所述,考慮到紫砂壺本身是一件具有實用性的工藝品,因此以上兩點為作品的創作奠定了主要基調,作品“菱花壺”的設計理念既存在對功能性的考量,也不乏對審美的思考,兩者的巧妙融合讓紫砂壺的創作迸射出不一樣的火花。

圖1 菱花壺
從實用性方面考慮,“菱花壺”的制作整體采用了傳統紫砂壺器型中廣口、壓蓋、一彎嘴的設計作為茶壺的功能主體。首先,廣口的設計便于傾倒茶葉,也便于清洗,且能最快且最大程度地發揮茶葉本身的香氣;其次,壓蓋的設計則是為了配合廣口的壺身,在滿足器型飽滿的視覺需求的同時,減少開關蓋時出現的茶葉附著的情況,為沖泡與傾倒過程提供更簡單、更便利的使用體驗;另一方面,一彎嘴在紫砂壺的造型設計中是最簡潔,同時也是出水最為流暢方便的一種,與壺身部分的配合恰好能同時實現簡單且實用的造型和功能需求;壺把的部分做了指部下壓的處理,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配合人的手,實現使用中更加平穩端放;壺鈕部分做了加高處理,有利于使用過程中的拿起與放置。
從裝飾審美的角度出發,“菱花壺”壺身部分采用了菱花造型與壺身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表現,菱花作為一種裝飾圖案與壺身緊密結合,在滿足功能性的同時,為整個作品的外觀提供了極強的審美功能以及裝飾性。通過借鑒菱花的外觀以及參考多種文化及器具中對菱花的表現方式,最終對“菱花”這一裝飾元素進行了簡化、提煉與“再設計”,突出裝飾美與工藝美的結合,壺蓋及廣口的雙線設計與壺鈕相互呼應,讓壺身整體在視覺呈現上顯得更為圓潤飽滿,壺嘴、壺把部分棱形的外觀極具造型張力,則為圓潤柔美的壺身增添了幾分陽剛之氣,整件作品的設計在視覺表現上讓受眾更為舒適亮眼。
從文化承載與信息傳遞方面來看,菱花有事業興旺、大富大貴之意,并且菱花作為一種我國的傳統花卉,對其外觀之美的描繪體現了智慧的中國人對于文化、審美的欣賞與表達。通過裝飾與造型的結合,讓受眾在感官層面通過觸覺與視覺的雙重感受體會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這既是一種文化信息的傳遞,也是一種文化內涵的承載,目的在于讓使用者通過體驗后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更多的理解與感悟。
堅持創新,提供新穎的設計思路,為紫砂文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是每一個紫砂工作者必備的素養。只有勇于嘗試才能不斷突破,通過理論化、技術化的知識吸收,才能夠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把紫砂事業不斷推向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