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懋榮 姜玉梅 李恒林
(1. 揚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2;2. 江蘇省高郵中學,江蘇 揚州 225600)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了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在這個大背景下,基于核心素養的物理教學評價便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深度學習仍然是國內外教育研究的熱點,但對深度學習評價方式的研究卻相對較少。[1]本文基于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學,結合深度學習的特點,探索高中物理深度學習的評價,以期對物理的深度學習及其評價有所啟示。
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把深度學習界定為學生基于教師預設的專業方案,經歷有指導、有挑戰、高投入、高認知的學習過程,并獲得有意義的學習結果。[2]深度學習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高元認知參與度、強知識遷移、知識建構能力、反思性學習、批判性思維六個方面的特點。
從學生評價的角度來看,教學評價就是通過教學活動客觀地把握學生發生的變化,以求得最佳教育效果。那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包括對物理觀念學習領域的變化,也包括對整個學習過程的自我調整,即元認知領域的變化。
羅伯特·J·馬扎諾是國際知名的教育心理學家,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是基于人的學習行為模式(圖1)和現代心理學建立的二維框架(圖2)。馬扎諾提出的學習行為模式由三個心理系統(認知系統、元認知系統、自我系統)和一個要素(知識)組成,體現了學習者面對一個新的學習任務時,是否愿意完成,一旦完成,他是怎樣處理信息、獲得知識的。

圖1

圖2
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的第一維度是知識領域,按照知識的類別將其分為信息、心智過程和心理動作程序。各個學科的知識都可以在這一維度呈現出不同的結合。
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的第二維度是處理水平,根據現代心理學理論,包含認知系統、元認知系統和自我系統,共有六個層次,其中認知系統分為四個層次,從下往上層次水平依次提高,具體層次水平指標如表1。

表1
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可以用作考評學習者的工具,[3]考評的方法多樣,比如:限制性問題(選擇題、匹配題、填空題)、教師觀察、論文或口頭報告、作圖。在此過程中,需要收集的學習者數據可以是考查成績,也可以是平時表現;對學習者的現階段水平作出判斷,對照學習者之前的水平和其他同學的水平,匹配一個階段,做出總結性的評價。
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學具有創新性,它有以下特點:(1) 該分類從對知識的分類、分類的標準、各個分類水平的含義等各個方面均體現了該分類學具備深厚的現代心理學理論基礎;(2) 該分類從學生的行為模式出發,從整體的角度考慮學習的機制,具有很強的層次性;(3) 該分類所采用的二維分類框架使得深度學習目標更加清晰、明確。
現將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學應用于“拋體運動”的深度學習評價,筆者進行了以下設計:(1) 分析《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及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冊,梳理“拋體運動”深度學習的要求;(2) 根據馬扎諾目標分類學,表述各層級的認知水平特征,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從認知目標、元認知目標與自我系統目標三方面,表征對應的“拋體運動”學習結果的表現,形成“拋體運動”的深度學習評價目標體系;(3) 結合學習目標與目標評價體系,制定基于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學的“拋體運動”深度學習的自我評價量規。
拋體運動這部分內容是在直線運動的基礎上,拓展學生對于日常生活中機械運動的認識,進一步發展學生運動與相互作用的觀念,提高他們運用所學知識研究新問題的能力。[4]在知識層面上,學生已經掌握了牛頓運動三定律、勻速直線運動以及自由落體運動,并且知道曲線運動可以分解為兩個方向上的分運動。在能力層面上,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模型建構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在認知層面上,學生很難熟練地將高度抽象的物理模型與具體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這就需要教師注重情境的合理創設,引導學生對從實際情境出發建構物理模型的認知過程進行調控。基于以上背景,筆者確定了本研究構建的“拋體運動”深度學習認知基礎(表2)。

表2
在相關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得出各個層級的認知、元認知以及自我認知的表現特征。[5]考慮到學生已經學習過直線運動以及矢量的合成與分解,對與拋體運動相關的概念并不是一無所知,筆者依據馬扎諾各層級認知水平的界定,對“拋體運動”進行對應分析,提出“拋體運動”深度學習的評價目標(表3)。

表3
表4是筆者根據上述研究,制定的基于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學的“拋體運動”深度學習自我評價量規。

表4
結合上述的評價量規,讓學生在課后,結合自己的認知水平與元認知情況進行評價,教師根據學生的自我評價結果進行針對性的復習、鞏固與強化。
從評價的有效性來看,深度學習的評價是一個廣泛收集、綜合分析并解釋課堂教學信息的過程,主要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課堂教學評價應關注形成性,形成性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進步,這就需要教師確保評價體系的科學性與評價頻度的合理性,經常使用課堂教學評價鼓勵學生,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
從評價的方式來看,教師為了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可采用選擇題、書面簡答、論述題、口頭回答、表現型評估、教師觀察、學生自我評價等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表現性評價體現了新的教育信念,布置涉及復雜思維、有效溝通和交流等任務,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會得到顯著提高。
從評價的內容來看,針對深度學習的六種特征可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對于學習動機與元認知參與這兩種深度學習的特征,可以使用教師觀察與學生評價量規進行師生、生生、自我的評價;對于知識建構、知識遷移這兩類深度學習的特征,可以使用思維導圖、圖表和圖示進行評價;對于批判性思維與反思性學習這兩類深度學習的特征,可以使用簡述、表現性任務、專題研究等活動方式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