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子 蔣大成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0)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首次將“跨學科實踐”規定為課程內容,包括“物理學與日常生活”“物理學與工程實踐”和“物理學與社會發展”三部分。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探究型、設計型、調查型等綜合實踐內容與上述課程內容相同或相近,但因安排在一章的結尾處,未能引起一些教師的足夠重視。“跨學科實踐”淡化知識結構,重視實踐創新,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這些綜合實踐活動的安排,多數是一章知識的高度綜合,卻又不是簡單的知識整合,而是基于任務驅動的實踐活動,對發展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筆者以“比較材料隔聲性能”教學為例,探討基于單元視角的跨學科實踐的教學模式。
《聲現象》是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材的第一章,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的起始章節,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物理觀念的培養至關重要。本章涉及聲音是什么、樂音的特性、噪聲及其控制、人耳聽不到的聲音等知識,在每一節中均創設了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意在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出發,解釋物理現象,理解物理規律。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注意到,有些學生在學完本章后,對物理概念的理解仍停留在淺層次的了解中。如在“噪聲”的教學中,有些教師常常感覺沒什么好教的,把幾種阻隔噪聲的方法告訴學生,再通過練習加以鞏固,這樣的教學難以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更談不上核心素養的提升。本章最后的綜合實踐活動“比較材料隔聲性能”,正是本章知識的綜合應用,是“物理學與日常生活”跨學科實踐的初步嘗試。學生在觀察噪聲來源時,能體會噪聲污染的危害及隔聲的必要性,通過挑選合適聲源,運用實驗了解不同物體發聲方式,通過設計阻隔聲音傳播的方案,掌握防治噪聲的方法,結合探究結論學會選擇隔聲材料。在教學中不再過分關注知識本身,而是關注日常生活現象,通過任務驅動,使學生學會選擇合適材料的方法,比較材料隔聲性能,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論證自己所提出的建議的合理性。
“比較材料的隔聲性能”的教學目標之一是使學生了解“比較”的基本流程和規范。教材中建議利用鞋盒和鬧鐘作為主要活動器材,用來比較棉花、棉布、報紙、錫箔紙、塑料袋、報紙的隔聲性能(圖1)。在實驗設計環節提供了如下方案:從聲源處逐漸遠離,直至剛好聽不到聲音,記錄此時人與聲源距離。該方案基于學生生活經驗,選擇了生活中常見物品作為隔聲材料,切合初二學生的思維水平。但是這種探究模式難以體現活動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與章節內容銜接方面存在不足,此時的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較為薄弱,思維容易受到教材的束縛。其實學生可以利用已有知識儲備,在任務驅動下積極參與活動,通過小組協作設計活動方案,在實驗探究中不斷優化方案。此類課型的設計要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放在首位,可不拘泥于教材,體現活動的探究性和開放性。

圖1
為加深學生對噪聲知識的理解,了解比較不同材料隔音性能的意義,課前布置學生拍攝生活中與噪聲相關的照片。如圖2所示,學生在拍攝廣場舞時切身感受到了噪聲的危害,通過在顯示屏前觀察聲音強度的變化,對不同響度的聲音有了深切的感官體驗,了解了噪聲的減弱方法。學生的親身體驗過程是從社會走向物理的過程,也是物理觀念的形成過程,在體驗中感悟實踐活動的意義。

圖2
“比較材料隔聲性能”的活動應跳出空間的局限,讓學生深度參與,擁有更多自主權。可以提前一周將任務布置給學生,家靠得比較近的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分工協作,并以視頻的方式記錄探究過程,在課堂上展示匯報,其他同學點評。考慮到這是學生的第一次自主實踐活動,為了規范操作要求和活動流程,教師可以事先提供一張活動記錄表,要求學生記錄活動過程(表1)。從收集的視頻來看,大部分同學的方案設計借鑒了教材提供的思路,用不同材料包裹聲源,聽聲音響度大小,或比較逐漸遠離聲源至聽不見聲音時的距離。小組選擇的聲源種類多樣,有手機、鬧鐘、音響、音樂盒等,隔音材料也多選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有衣服、報紙、海綿、毛巾等。在課堂交流展示環節,各小組一邊播放視頻一邊講解,同時提出在實驗中發現的問題,如在研究包裹材料的因素時響度接近,人耳難以區分,另外材料的厚度和松緊程度也很難做到一致。

表1
針對各小組實驗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在展示交流中,重點討論實驗方案的優化。課前準備一個泡沫盒,并將其分成兩個區域(圖3),左側放置聲源,右側填充不同隔音材料,這里不限于固體材料,對于液體也可進行探究,如用塑料袋裝好水放進泡沫盒內,填滿右側空間即可控制材料的厚度相同。簡單介紹之后,筆者問學生:“如何去聽聲源發出的聲音?”這是活動探究的核心,也是有別于教材實驗設計的關鍵所在。泡沫盒右側開有一個小孔,學生大都能想到貼住小孔去聽,但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干擾。為解決此問題,我們自制了一種特殊的“聽診器”(圖4),將羽毛球桶塞進小孔內去聽,僅可聽到通過泡沫盒內右側材料傳來的聲音,且聲音較清晰,便于比較。

圖3

圖4

圖5
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思考,探究思路逐漸清晰,如通過羽毛球桶聽不同材料傳播過來聲音的響度大小,聲音越大說明隔音性能越弱,反之亦然。由于教室里有多組實驗同時進行,聲源的選擇是有講究的,教師為每個小組提供一個音樂盒芯片和計時器(圖5),由學生自主選用,計時器的聲音較小且振動有規律,小組之間不易形成干擾,更合適作為聲源。為減小聲源通過空氣和底部泡沫盒傳播對實驗的影響,在其底部和上端各放置一塊海綿,讓聲音主要通過隔音材料傳播。在選擇隔音材料時,教師提供了海綿、泡沫、紙板、塑料袋、水,學生首先根據生活經驗對材料的隔音性能排序,再進行實驗探究。其中水的隔音效果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大都認為它的隔音性能最差,但通過實驗探究發現,其隔音效果最好,隔音效果由高到低的排序為:水、海綿、紙板、泡沫、塑料袋。

圖6
通過此次探究活動,學生對跨學科實踐活動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初步習得了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比較材料隔聲性能與章節內容聯系緊密,不妨將其糅合在新課教學中,以活動為載體,在實踐中建構知識體系。如在響度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教材重點介紹了響度與振幅有關,我們可將問題開放化,提問學生:有哪些方法可減小人耳聽到的聲音響度?學生會想到遠離聲源或使用隔音材料,自然引出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也將噪聲防治融入其中。這樣更能從單元視角審視知識之間的關聯,重新整合教學資源,探索新的綜合實踐活動模式。另外,在聽通過不同材料傳播過來的聲音大小時,有些聲音的響度接近,人耳難以區分,可以借助分貝儀去“聽”(圖6),根據直觀的數字顯示,隔聲效果一目了然。
在跨學科實踐活動中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結合教材特色,嘗試從單元視角架構跨學科實踐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單元層面把握整體結構,結合具體章節內容展開實踐活動,可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