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常,彭武剛,夏銀果,高晉強,孟 霞,邵管福,藺喬仙,陳紹品,謝恩贊,覃振強,楊景麗,訾林峰,張永港*
(1德宏州甘蔗科學研究所,云南隴川 678707;2云南英茂糖業(yè)(集團)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228;3云南德宏英茂糖業(yè)有限公司,云南芒市 678400;4廣西農業(yè)科學院甘蔗研究所,廣西南寧 530007;5隴川農場管理委員會,云南隴川 678704;6瑞麗市農業(yè)農村局農業(yè)技術推廣站,云南瑞麗 678600)
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全球食糖產量75%來源于甘蔗[1]。食糖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是我國重要的戰(zhàn)略性物資,是食品工業(yè)的重要原料[2]。蔗糖還是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脫貧致富、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yè)[3-4]。甘蔗螟蟲、薊馬及蚜蟲是危害甘蔗的主要害蟲,在各蔗區(qū)普遍發(fā)生,具有分布廣、為害重、發(fā)生時間長、防治成本高、繁殖速度快、防治難等特點,甘蔗害蟲防治仍面臨較為嚴峻的形勢[5-9]。針對當前甘蔗螟蟲防治農藥單一、成本偏高,甘蔗薊馬不斷產生抗藥性、防治效果有所下降的實際,采用小區(qū)藥劑篩選試驗及大田生產示范的方法,調查分析不同農藥組合對甘蔗害蟲的田間防治效果,并與蔗區(qū)傳統(tǒng)用藥70%噻蟲嗪 ZF(銳勝)進行對比評價,以期達到進一步優(yōu)化、提升和降低防治成本的目的,為甘蔗害蟲化學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地選擇在云南省隴川縣景罕鎮(zhèn)廣等村委會多晃村民小組的蔗田進行,示范地選擇在云南省隴川縣景罕鎮(zhèn)曼晃村曼弄村民小組的蔗田進行。試驗、示范地塊均為連作型水田蔗,新植,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屬常年甘蔗害蟲為害相對較嚴重的蔗地,試驗地排灌條件好,交通便利便于觀察。
供試作物:甘蔗,品種:試驗地種植品種云蔗08-1609,示范地種植品種桂柳05-136。
防治對象:甘蔗薊馬、蚜蟲、螟蟲等。
參試藥劑共 9個,分別為 40%氯蟲·噻蟲嗪WG(福戈)、30%氯蟲·噻蟲嗪 SC(度銳)、70%噻蟲嗪ZF(銳勝),由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生產;40%氯蟲·噻蟲胺SC(凱瑞),由東莞市瑞德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85%氯蟲·殺蟲單 WG(康之單),由安徽輝隆集團銀山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35%氯蟲苯甲酰胺WG(佳滕),由燕化永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1%氯蟲苯甲酰胺GR(好青巧),由河北博嘉農業(yè)有限公司生產;0.15%氯蟲·噻蟲胺TK,由云南英茂農化科技有限公司提供;2%吡蟲啉GR(地壟丹),由青島恒豐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設3次重復,每重復8個處理(含對照),南北走向,處理面積222.41 m2(7行區(qū),行長30.26 m,行距1.05 m);示范采用大區(qū)對比設計,8個處理(含對照),東西走向,處理面積1335.95 m2(7行區(qū),行長173.5 m,行距1.1 m),試驗、示范均以70%噻蟲嗪ZF(銳勝)300 g/hm2為對照(CK),田間管理與大田生產一致。處理設置及用量詳見表1。

表1 處理設置及用量統(tǒng)計表
甘蔗薊馬調查:于6月中旬~7月中旬視薊馬為害情況進行調查,調查時每個處理隨機調查3個點,每點取中間行順序調查5株甘蔗的薊馬量,計算單株薊馬及防效。
甘蔗蚜蟲調查:在進行甘蔗薊馬及螟蟲防治效果調查時調查蚜蟲防治情況,每個處理隨機調查 3個點,每點取中間行順序調查100株甘蔗的蚜蟲為害株,計算蚜蟲為害率及其防效。
甘蔗螟蟲調查:于11月上旬,每個處理隨機調查3個點,每點取中間行順序調查30株甘蔗的螟蟲為害株數和為害節(jié)數,計算螟害株率、螟害節(jié)率及其防效。
計算方式:甘蔗單株薊馬(頭/株)=調查總頭數÷調查甘蔗株數,螟害株率(%)=螟害株數(株)÷調查總株數×100,螟害節(jié)率(%)=螟害節(jié)數(節(jié))÷調查總節(jié)數×100,防治效果(%)=(對照區(qū)-處理區(qū))÷對照區(qū)×100。
調查數據采用Excel 2007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為了解各參試農藥對甘蔗薊馬的防治情況,2021年6月10日,分別對試驗、示范各處理進行了調查。從試驗調查結果看,處理2、處理7、處理6、處理5、處理4、處理3和處理1的單株薊馬比對照(17.4頭/株)分別下降了 11.9、11.4、8.5、7.6、7.2、6.1和 4.3頭/株,防效依次為 68.4%、65.5%、48.9%、43.7%、41.4%、35.1%和24.7%。其中,處理2顯著好于對照,其他處理與對照差異不顯著。詳見表2。

表2 甘蔗害蟲防治試驗薊馬防效調查統(tǒng)計表
從示范調查結果看,除處理4對甘蔗薊馬的防治效果不如對照外,其余6個處理對甘蔗薊馬的防治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但差異不顯著。其中,處理5、處理3、處理7、處理6、處理1和處理2的單株薊馬比對照(14.7 頭/株)分別下降了 5.7、3.7、3.6、3.1、2.8和1.6頭/株,防效依次為38.8%、25.2%、24.5%、21.1%、19.0%和10.9%。詳見表3。

表3 甘蔗害蟲防治示范薊馬防效調查統(tǒng)計表
綜合來看,1%氯蟲苯甲酰胺 GR+2%吡蟲啉GR、40%氯蟲·噻蟲胺 SC、35%氯蟲苯甲酰胺 WG+70%噻蟲嗪 ZF、0.15%氯蟲·噻蟲胺 TK、40%氯蟲·噻蟲嗪WG、30%氯蟲·噻蟲嗪SC和85%氯蟲·殺蟲單WG +70%噻蟲嗪ZF對甘蔗薊馬的防治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防效依次為47.2%、42.2%、41.6%、36%、30.4%、22.4%和22.4%。
為了解參試農藥對甘蔗蚜蟲的防治情況,分別于2021年6月10日、7月14日、11月1日,分3次對試驗各處理進行了調查分析,從歷次調查結果看,各處理(含對照)均沒有蚜蟲為害的發(fā)生,結果表明試驗、示范各處理對甘蔗蚜蟲均有極好的防治效果。
2.3.1 對甘蔗螟害株的防治效果
為了解各參試農藥對甘蔗螟害株的防治情況,2021年11月1日進行了調查。從試驗結果看,參試各處理對螟害株的防治效果,均極顯著優(yōu)于對照。其中,處理 6、處理 5、處理 4、處理 3、處理 2、處理1和處理7,螟害株率分別為2.2%、2.2%、5.6%、6.7%、10.0%、20.0%和 21.1%,與對照(56.7%)比,螟害株率分別下降了54.4、54.4、51.1、50.0、46.7、36.7和35.6個百分點,防效依次為95.9%、95.9%、90.1%、88.2%、82.4%、64.7%和62.8%。詳見表4。

表4 甘蔗害蟲防治試驗螟害株防效調查統(tǒng)計表
從示范調查結果看,參試各處理對螟害株的防治效果,與對照比均達到極顯著水平。其中,處理6、處理3、處理2、處理4、處理5、處理1和處理7,螟害株率分別為2.2%、4.4%、4.4%、5.6%、7.8%、15.6%和17.8%,與對照(51.1%)相比,螟害株率分別下降了48.9、46.7、46.7、45.6、43.3、35.6和33.3個百分點,防效依次為:95.7%、91.4%、91.4%、89.2%、84.7%、69.7%和65.2%。詳見表5。

表5 甘蔗害蟲防治示范螟害株防效調查統(tǒng)計表
2.3.2 對甘蔗螟害節(jié)的防治效果
為了解各參試農藥對甘蔗螟害節(jié)的防治情況,2021年11月1日進行了調查。從試驗調查結果看,參試各處理對螟害節(jié)的防治效果,均極顯著優(yōu)于對照。其中,處理5、處理6、處理4、處理3、處理2、處理1和處理7,螟害節(jié)率分別為0.1%、0.1%、0.3%、0.4%、0.6%、1.4%和 1.7%,與對照(4.7%)相比,螟害節(jié)率分別下降了4.6、4.6、4.4、4.3、4.1、3.3和3.0個百分點,防效依次為:97.9%、97.9%、93.6%、91.5%、87.2%、70.2%和63.8%。詳見表6。

表6 甘蔗害蟲防治試驗螟害節(jié)防效調查統(tǒng)計表
從示范調查結果看,參試各處理對螟害節(jié)的防治效果,均極顯著優(yōu)于對照。其中,處理6、處理2、處理4、處理3、處理5、處理1和處理7,螟害節(jié)率分別為 0.1%、0.3%、0.4%、0.5%、0.7%、1.2%和1.5%,與對照(6.7%)相比,螟害節(jié)率分別下降了6.6、6.4、6.3、6.2、6.0、5.5和5.2個百分點,防效依次為:98.5%、95.5%、94%、92.5%、89.6%、82%和77.6%。詳見表7。

表7 甘蔗害蟲防治示范螟害節(jié)防效調查統(tǒng)計表
綜合來看,參試各處理對甘蔗螟蟲均有極顯著的防治效果,與對照比,對螟害株防治效果較好的處理依次為0.15%氯蟲·噻蟲胺TK、35%氯蟲苯甲酰胺WG+70%噻蟲嗪ZF、40%氯蟲·噻蟲嗪WG、30%氯蟲·噻蟲嗪SC、40%氯蟲·噻蟲胺SC、85%氯蟲·殺蟲單 WG +70%噻蟲嗪 ZF和 1%氯蟲苯甲酰胺GR+2%吡蟲啉 GR,防效依次為:95.9%、90.7%、89.6%、89.6%、86.6%、67%和63.8%;對螟害節(jié)防治效果較好的處理依次為 0.15%氯蟲·噻蟲胺 TK、30%氯蟲·噻蟲嗪 SC、35%氯蟲苯甲酰胺 WG+70%噻蟲嗪 ZF、40%氯蟲·噻蟲嗪 WG、40%氯蟲·噻蟲胺 SC、85%氯蟲·殺蟲單 WG+70%噻蟲嗪ZF和1%氯蟲苯甲酰胺 GR+2%吡蟲啉 GR,防效依次為:98.2%、93.3%、92.6%、91.2%、91.2%、77.2%和71.9%。
參試各處理對甘蔗薊馬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與對照比,防效在 22.4%~47.2%之間,其中,1%氯蟲苯甲酰胺GR +2%吡蟲啉GR、40%氯蟲·噻蟲胺SC、35%氯蟲苯甲酰胺WG+70%噻蟲嗪ZF這3個處理對甘蔗薊馬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分別為47.2%、42.2%、41.6%;試驗結果表明:不同成分的農藥防效不同,表現為吡蟲啉最好,噻蟲胺較好,噻蟲嗪一般;在噻蟲嗪不同組合的農藥中,復配劑比單劑的防治效果好。
通過 3次調查結果表明:試驗各處理(含對照)均沒有蚜蟲的發(fā)生,對蚜蟲防治效果顯著,且持效期長,說明噻蟲嗪、噻蟲胺、吡蟲啉3個有效成分仍是當前防治甘蔗蚜蟲的首選用藥。
參試各處理對甘蔗螟蟲均有極顯著的防治效果,與對照比,螟害株防效在95.9%~63.8%之間,其中,0.15%氯蟲·噻蟲胺 TK、35%氯蟲苯甲酰胺 WG+70%噻蟲嗪 ZF、40%氯蟲·噻蟲嗪 WG、30%氯蟲·噻蟲嗪 SC、40%氯蟲·噻蟲胺 SC等5個處理防治效果較好,防效依次為:95.9%、90.7%、89.6%、89.6%、86.6%;螟害株防效在 98.2%~71.9%之間,其中,0.15%氯蟲·噻蟲胺TK、30%氯蟲·噻蟲嗪SC、35%氯蟲苯甲酰胺WG +70%噻蟲嗪ZF、40%氯蟲·噻蟲嗪WG、40%氯蟲·噻蟲胺 SC等5個處理防治效果較好,防效依次為:98.2%、93.3%、92.6%、91.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