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家 謝堃 宋濤 樊超
摘要 我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各行各業提供了更先進的技術支持,信息化建設目標正在全面落實,公路管理也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全面推進信息化管理目標的落實。安康市公路局為推進公路管理信息化的發展目標,實施安康市公路局路網管理與應急信息系統建設項目,為提升公路管理的效率及服務水平作出重要貢獻。文章就從路網管理與應急信息系統建設項目出發,對路網管理與應急信息系統的功能與應用進行研究,并對產生的效益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 路網管理;應急信息系統;功能
中圖分類號 U4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2)01-0012-03
0 引言
安康市公路局主要負責市轄區內國省干線公路的養護和管理工作,目前共管理養護國省道公路1 123.084 km,其中國道5條815.924 km,省道4條307.16 km,包括二級公路344.848 km、三級公路778.236 km,包含橋梁650座/41 841.92延米,隧道22座/4 896 m?,F轄10個縣區市公路段、4個直屬單位、4個超限檢測站、1個治超卸貨場、1個路政大隊、10個路政中隊,具有豐富的管理和服務經驗,具備推進路網管理與應急信息系統建設項目的條件、能力。
1 項目概述
隨著安康市公路交通建設快速發展,公路交通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服務及設施水平有效提升。但公路管理信息化建設在規劃統籌、路網調度、出行服務、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建設相對滯后,與建設交通強省、辦好人民滿意交通、打造秦巴山區區域交通樞紐、加快建設綜合交通的大背景以及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出行意愿相比還不適應。行業服務方式單一,應急保障能力不強,以信息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養護管理機制尚未建立。這些存在的問題都對該市加快智慧交通建設,提高服務水平和應急處置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針對這些問題,安康市公路局開展路網管理與應急信息系統建設項目。項目的主要研究范圍包括安康市1區(漢濱區)、1市(旬陽市)、8縣,統籌實施市、縣兩級信息中心和應急處置中心。本期實施1處市級信息中心(指揮中心,位于漢濱區)、2處縣級信息中心(石泉縣、旬陽市)、1處應急處置中心以及21處路網運行監測設施(II類)、接入24處已建路網監測設施(I類)和其他已建道路視頻監控設施以及通信系統、供配電系統、接地與防雷系統相關配套設施進行建設,同時規劃設計其他縣級中心、養護中心。主要目標是建設安康市公路局公路網管理與應急信息系統運行平臺,包括市級中心、縣級中心、應急(養護)處置中心、治超站場等;建設基于交通流量自動視頻觀測、道路運行監測、可變情報板、車載視頻(含GPS)、無人機、手持終端等公路外場信息采集與發布的設施、設備;建設基于上通下聯的視頻會議系統以及建設基于各個專業、專業平臺系統的應用、管理和監督系統,實現平臺的信息收集和指揮調度功能目標[1]。路網管理與應急信息系統建設項目建設了市級信息中心、縣級信息中心、應急事件處置系統以及公路路網監測設施設備,實現對公路全面信息化管理目標。
2 路網管理與應急信息系統的功能與應用
2.1 市級信息中心
路網管理與應急信息系統建設項目在市級中心建立了安康公路網絡視頻服務系統,具備視頻管理、交通監視、應急處置與調度指揮、事件監測及指令下達的功能。視頻管理可以多畫面播放全市范圍內攝像機、無人機、車載視頻、手持終端的實時視頻圖像,并對攝像機圖像進行多方位控制、調閱回放攝像機的歷史視頻、通過軟件將攝像機圖像切換到指揮大屏進行播放控制、對實時視頻進行本地抓圖和錄像、檢測攝像機視頻圖像的運行狀態、對視頻圖像進行輪巡預案和切換預案制定。交通監視具備以直觀、良好的人機交互地圖平臺為表現形式,集成安康公路局管轄范圍內與交通有關的各類信息,包括道路信息、設備信息、交通流信息、狀態信息、事件信息、天氣信息等。應急處置與調度指揮能夠在事件發生后,系統根據事件信息自動檢索出相匹配的處置預案,按照預先設計的流程對事件進行處理。根據采集到的實時數據,并結合歷史數據信息,進行統一分析整理,對某一斷面的交通通暢情況進行預測,為管理人員進行調度指揮提供數據支持。事件檢測功能是人工巡視和在系統接入智能分析服務器,或將自帶事件檢測功能的攝像機信號接入系統,以實現對事件的7×24 h不間斷檢測[2]。當系統檢測到事件后,自動對用戶進行提醒并加以確認。指令下達功能是根據事件信息,管理人員按規定時限及時向上級報告,并根據上級指令快速向下級工作人員下達相應工作指令,實現快速現場處置目的。與此同時還建立了華為視頻會議系統、翼T視頻系統、匯集公路局相關科室管理八大系統、通信系統及拼接大屏。華為、翼T視頻會議系統是在進行事件處置和調度指揮時,便于市級信息中心與省局指揮中心和縣級信息中心通過視頻會議會商處置方案,同時實現市級信息中心與一線人員的視頻通話。整個系統能實時地采集和顯示數據、圖像、聲音資料等,供會議和決策指揮使用,具有召開多點行政會議、業務培訓等功能。通過電信“翼T”設備與移動端App可實現主機對主機,主機對移動端視頻會議。目前可與關廟超限站、銀龍超限站、無人機及移動外勤人員進行視頻連接。華為視頻系統和翼T視頻系統還可以實現共享互通、相互補充。通信系統主要是對各縣段管轄范圍內的外場設備數據通過互聯網傳輸至市級指揮中心的核心交換機,在縣級分中心尚未完全建成之時,由市級信息中心負責全市路網的綜合監測和調度指揮。路網監測設施等數據采集設備、終端,經互聯網(或專網)直接將數據傳輸至省級指揮中心數據庫。
2.2 縣級信息中心
縣級信息中心規劃在區市縣公路段機關內建設,選擇適當房間進行改造(該次建設石泉縣、旬陽市兩處,其余縣建設方案省局已批復)??h級信息中心顯示系統采用98英寸一體顯示屏,其他如視頻會議系統、坐席區的操作指揮平臺、會議區的應急指揮系統建設功能與市級信息中心配置基本一致,規模略小,且達到系統間互聯互通,附屬功能如設備間、休息室等結合實地情況建設。
2.3 應急事件處置系統
安康市公路局應急處置中心設置在付家河應急(養護)處置中心,后期將分批建設二類以上應急(養護)處置中心信息中心。系統建設與縣級應急指揮中心硬件操作系統配置,除沒有路網監測功能以外基本保持一致,能夠達到市、縣和應急(養護)處置中心二級機構互聯互通、協同指揮。整個應急事件處置運用流程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為事件報警,第二步為現場應對。在事件報警中,為確保可以第一時間將發生的事件快速、全方位上報,采取系統自動報警、人員報警兩種方式,前者對于監控覆蓋范圍進行7×24 h的視頻自動檢測,檢測到疑似事件后系統自動通知路政、養護人員進行現場確認;后者由監控人員、路政人員或司乘人員、社會群眾進行事件報警,系統內預置了不同事件的處置預案,根據報警信息系統自動對相關人員進行通知。待報警結束后進入現場應對環節,交警、路政、養護等部門收到事件報警后,悉數前往現場展開交通管制、現場清理、人員救治等工作。此時路政人員使用監控系統移動端上傳現場照片、視頻、處置內容等信息至監控系統,此時監控系統會進行兩部分工作。整個應急事件的處理過程屬于核心環節,交警、路政、養護等部門需要通力配合以快速推進事件處置。同時按事件分類,將信息上報部省和地方黨委政府。各部門監控系統將事件現場及附近的攝像機圖像、處置信息、系統自動篩選出相關處置預案(預案為管理者根據日常工作經驗提前編輯好,并保存在監控系統內)呈現給決策者(監控系統移動端、視頻會議系統)。便于決策者在接收到相關信息后,快速科學作出相關決策,保證應急事件處理質量。應急事件處置系統屬于該次路網管理相關信息管控系統建設的重點,確保其各項功能實現,對于全面提升路網管控質量具有重大意義。
2.4 路網監測設施及外場設備
在公路網管理與應急信息系統建設項目本期建設完成后,視頻服務系統共接入一類交調站31處(其中線圈式7個),二類交調視頻21處,超限站(點)、養護中心視頻8處36個,車載視頻11個,共計64處92個視頻點,另有2處超限站、卸貨場待改造。在石泉、旬陽縣級信息中心和付家河處置中心各設置1架無人機,通過4G網絡實時將無人機視頻圖像傳送至市級信息中心,可作為固定式路網監測設備的有效補充,應用于道路巡查、高危邊坡觀察及橋梁巡檢、交通監測、應急救援等。后期將隨縣級中心的建設一并配齊縣級中心無人機。
3 效益分析
信息中心的建成可實現信息統一集中處理、上報,實現應急指揮、視頻會商(議)、信息采集的部分自動化,逐步探索研究信息與公安交警等等互聯互通;安康市公路局公路網管理與應急信息系統的建設,可充分整合圖像資源,實時掌握現場情況,為公路交通流控制和公路管理應急指揮調度,提供科學有效的決策支持??梢暬闹笓]調度,事后分析證據,為路網協調管理、應急處置和出行服務提供支撐,對促進安康市公路交通網的高效運營、應急指揮和科學管理具有重大意義,有利于公路交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向高標準、高效率的方向發展。通過系統的監看功能,注重對各個道路的“事前預警”,提前發現異常情況,提高了路網運行預警能力。便于及時掌握現場情況,提高快速反應能力;監控系統還能夠為深度應用提供數據,定期分析可防性事件的發生部位、時間和特點,發布預警性和前瞻性信息,牢牢把握防控工作的主動權,提高公路應急指揮能力。同時通過整合現有視頻資源,能實現可視化指揮調度,加快信息的傳輸速度,提高事中處置重大問題的能力。通過調閱錄像信息,事后取證,可迅速鎖定路況事件中根本原因給予處理解決[3]。
3.1 通過政務云實現數據互相產生的效益
使用政務云儲存可節省本地安裝磁盤陣列設備及相關服務器成本以及運營成本。無設備維護需求,節省人員維護成本。可根據需求在政務云上進行擴容。通過政務云將基礎數據共享給相關行業,同時公路交通運營管理需要獲取相關行業數據。項目在安康公路網成功運行后,為本市公路信息化建設、更好地服務公眾出行提供了基礎支撐作用。
3.2 無人機應用產生的效益
由于無人機具有機動靈活的特點,在遇到交通事故、交通擁堵或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異常事件時,交警、路政及應急搶險人員無法第一時間到達或根本無法到達時,無人機傳回的實時圖像可為指揮人員決策提供依據,確保事件處置的及時性,保暢保安全,降低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通過無人機還可在日常養護中對養護人員無法到達的高邊坡、橋梁進行巡檢,可有效減少人員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并保障養護人員的人身安全。
3.3 提升場地管控效益
應急信息系統可快速處理自然災害的突發事件提升場地管控效益,該路網主要分布區域為秦巴山區,公路所處環境特點雨水多,容易出現滑坡、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災害,公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利用應急信息系統可以實現對公路所處區域公路及附近自然環境的動態監測,在發生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時,市級信息中心優先按照既定預案安排路段進行現場處置,同時將處置進度和概況及時反饋至省公路局和地方黨委、政府,接收并執行省局和地方黨委政府的進一步工作指示。在信息發布上,各縣級信息中心根據管轄路段內的實時路況,整理需要對外發布的信息并上報市級信息中心,一般信息由本級負責人審核后可直接發布,重大及以上信息應經市級信息中心審核后由市級中心對外進行信息發布。首先,當發生自然事故后,管理人員通過監控系統移動端,或視頻會議系統,可在第一時間對事件處置進行決策,提高事件處置效率和質量。其次,管理人員通過監控系統客戶端或移動端下達決策指令給現場人員,確保事件的高效、高質量處置,實現公路管控場地效益提升。另外,監控系統根據處置預案內容,通過情報板、微信公眾號、QQ、微博、短信、廣播等渠道,將事件相關信息發送社會公眾。受理公眾公路信息咨詢、投訴、監督等,進行行政監督,加強公路管網管理中民眾參與度,提升公路管理工作公眾滿意度,提升公路管網信息化管理質量與水平。
4 結束語
該文以安康市公路局的公路網管理與應急信息系統建設項目為出發點,探討了路網管理與應急信息系統的功能與應用,并且對產生的效益進行分析。路網管理與應急信息系統建設項目建設了市級信息中心、縣級信息中心、應急事件處置系統并對場外路網監測設備進行完善,推動安康市公路管理信息化的發展腳步,讓公路管理的效率及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實現了公路信息報送的快速傳遞,提高了公路應急處置能力,對提升安康市的公路網管理和服務水平具有重要價值,為實現交通信息化發展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偉,鄧晶,羅薇,等.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平臺的多網融合組網實現[J].公路,2019(6):191-195.
[2]來春玲.基于環境應急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研究[J].生態環境與保護,2020(7):29-30.
[3]徐曉陽,徐勝,林茂森.淺析普通國省道公路網省級應急保障基地建設與管理的探索研究[J].江西公路科技,2019
(4):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