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英 時光 黃細妹 黃婉敏
1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護理部,廣州 511400;2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老年醫學科,廣州 511400;3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腫瘤科,廣州 511400
近年來,各種公共衛生事件都逐步呈現出頻發、高發的發展趨勢,給人民的生命健康和人身安全、社會經濟的和平穩定帶來巨大的影響和損失[1]。護士始終站在醫療機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治的最前沿,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突發公共事件的研究多集中在醫療機構整體或者醫療系統層面的探討,而對于護士這一特殊角色在應急管理中的核心能力、護理管理模式多為現狀調查[2-3]。對于護士在公共應急事件中的核心問題和顧慮、個人調節與應對過程及所需要的支持和幫助不甚明確。因此,筆者采用現象學研究的方法,探討公立醫院護士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認知體驗,旨在為醫院護理應急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于2020年在番禺區公立醫院工作的護士中,采用目的性抽樣選取25名護士,其中9名為護理管理者,其余為普通護士。本研究通過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1)護理管理者納入標準:①從事護理管理工作≥3年;②本科及以上學歷;③愿意配合本研究工作。(2)臨床護理者納入標準:①工作年限≥5年;②大專及以上學歷;③愿意配合本研究工作。(3)排除標準:處于休產假、進修的護士。其中,研究樣本量的決定以受訪者的資料重復出現,且資料分析不再有新的主題呈現(資料飽和)為標準。本組護士分別以數字001~025編號,男1名,女24名,年齡25~50歲,平均36歲,研究對象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25名訪談護士的一般情況調查
2.1、資料收集 采用半結構訪談,訪談提綱分為2類人群,分別是護理管理者及臨床護士,訪談的內容包括2部分內容:(1)參與公共應急事件護士的核心能力與選擇標準;(2)對參與公共應急事件的認知體驗。正式訪談前進行預訪談2名護士,根據護士對問題的理解做出合適的修改。訪談前研究者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的目的、意義并獲得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預約訪談時間,選擇研究對象同意的地點如病區的會議室、辦公室等地點。訪談過程中通過傾聽、反問、追問和回應等訪談技術,盡可能使訪談資料趨于真實可靠,確保可反映出受訪者的觀點及態度,并及時做好訪談筆記。
2.2、資料分析 訪談內容全程使用錄音軟件錄音,訪談結束后及時將訪談內容轉錄為文字。借助NVivo 10軟件,通過將文本資料進行儲存及管理。
本研究共提煉3個主題,6個亞主題,分別為應急救援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核心能力、選拔標準)、應急救援護理人員的工作難題(核心問題及顧慮、調節與應對過程)、應急救援護理人員的自我認知(角色認知、個人經歷與體驗)。
1.1、核心能力 由于護士往往是開展應急救援的中堅力量,其專業知識及技術水平是應急救援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決定了救援工作是否能夠順利開展[4]。受訪者一致認為過硬的專業技術能力是核心能力之一。012:“必須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參與應急事件的護理人員要獨當一面,所以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必須具備的。”017:“首先要有過硬的、扎實的急救能力,第二就是護理專業的技能。”020:“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如果你熟悉了,作為以后的基礎,那么你以后遇到事情就會淡定,減少這個出錯的機會。”其次,訪談對象認為核心能力還包括抗壓能力、應變能力、判斷能力、應急處理能力。005:“應急反應能力,我覺得我們應該不會很怕的,我們這里搶救很多的,我們馬上要做處理,跟醫生配合好。第一個沉穩,有條不紊地進行就可以了。”018:“一旦遇到一個突發事件,你起碼要馬上判斷他整個突發事件是屬于哪一類型的,是屬于傳染病類還是什么物品泄漏,首先要有一個判斷。”最后受訪者認為溝通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003:“然后最重要的是溝通能力,你不僅要跟醫生溝通,還有同事、患者。”011:“除了工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溝通特別重要,在新冠疫情條件下,大家都是很恐慌的,護士的表達能力、對患者的解釋和他們的專業性會讓患者感覺很安心。”
1.2、選拔標準 受訪者認為,選拔參與公共衛生事件的護理人員應參考護士層級、工作資歷及綜合成績,另外還須考慮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質。017:“如果她有急診、或者ICU等這些工作經驗的護理人員,我可能會優先安排這些人員。”018:“她起碼是個N1級以上的護士。至于為什么選N1級,因為N1級是有1~5年的臨床基礎。這些人的選擇,我也會結合平時的培訓和考核。”004:“個人的心態很重要,然后你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就是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就是你不能害怕,可能你身邊的同事也會很慌。所以的話,我覺得心理素質很重要。”006:“首先要有奉獻精神,他愿意做這個事情,接收這個事情,第二專科知識技能、三基上要有掌握,不能臨場再去培訓那種,在急救配合那方面是不存在問題的,心理素質要過硬的。”007:“技術和心理方面都要有的,心理的話要強大,基礎知識方面要扎實,因為可能要遇到各種各樣的事。”
2.1、核心問題及顧慮 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護理人員主要面臨的是對疾病本身的未知、對工作改變后的適應和對家庭產生的顧慮。020:“對疾病的了解少,是啊,有恐懼,會有這個恐懼……”011:“新來的護士我們通過怎樣的培訓,去探索一個最快最有效的培訓途徑去提升他們的應對能力。”012:“因為我們目前清潔工的素質和能力都偏低,剛開始阿姨就連寫字和認字都不好,我們的感控員也是沒有少操心,實打實的告訴他,這個是什么那個是什么,全部做好標識,遇到什么情況、要用多少濃度,配好后要找帶班組長護士、感控員或者護長去幫忙檢測。”010:“我們肯定擔心自己會感染,也會擔心自己防護不好,可能會造成同事感染或家里人感染,還有親戚那些,心理壓力是很大的,一方面要照顧患者,還要照顧好自己,還要照顧好家里人,壓力很大。”019:“很多同事都不敢回家,不是因為有傳染性而是因為太忙了,沒辦法回家。”
2.2、調節與應對過程 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中,從社會層面到醫院層面,從醫院層面到護理部層面,從護理部到科室層面以及到個人與家庭,群策群力,全員團結一致地解決存在的問題。首先通過院領導下臨床送關懷及同伴支持,舒緩心理壓力。001:“他(院長)是高層次的聯系,主要負責領導部門的聯系。在心理鼓勵上會通過晨會交班和在騰訊會議進行,我覺得他在精神鼓舞方面做得比較好。到我個人層面上可能更多地針對個體進行溝通交流。另外,護理部協助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是由護理部牽頭,最后我們再一起調整完善。”019:“我們的同事都會發現有這種小問題出現,我們就會互相支持互相疏導。”其次,通過完善及制定流程保證工作的安全性。017:“制定的流程和制度,有改變也好,從最先開始制定的制度流程,制定好了,首先要培訓,要明確做了什么,怎么去做,這需要大家都要明確的,大家都需要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有改進時,我們也要再去做培訓。”再次,通過結合社會資源解決問題。007:“患者不理解就通過報警,警察過來幫忙溝通解決。”
3.1、角色認知 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過程中,訪談對象經歷了角色沖突、角色任務不明確及對角色的評價。訪談對象提到因參加應急救援工作后,有時候會分身乏術,無法權衡角色之間的關系。004:“對,因為那時候,就覺得,因為我也不能回家照顧她,那還不如送回老家。”010:“肯定是那時候為了工作,家庭都忽略了,但是自己都挺過來了(哭了……)”訪談對象在提到抗疫初期,表示并沒有對每個流程及階段做詳細規劃,對應對疫情的工作比較迷茫。003:“臨時就接到通知,當天晚上會來一個新收的患者,當時我們都挺緊張的,因為不知道準備得到底怎樣,能否把這個工作順利地完成。”010:“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開始,雖然我們是做感染科的,這又是一個新的傳染病,大家也不知道它的傳染力度有多大,也不知道治療效果和預后會怎么樣,只能邊做邊總結經驗,對我們來說我們心里沒有底。”大部分訪談對象對自己的工作表示認可。認為護士是可以值得被肯定的,在應對突發公共應急事件上發揮自己的作用。002:“護士更像是看門人吧,護士起的作用非常大。”019:“護士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部分訪談對象受到醫療現狀的影響對自己目前所處的狀態表示中立的態度。001:“我從整個結構、方向上看,護理是比較被動的。護理只局限于護理這一塊,但是也有一點延伸,例如心理護理、延續護理等。但是真正從治療這個大角度來說,護理還是比較被動的。”
3.2、個人經歷與體驗 護理人員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過程中感受不少,可總結為以下2點。一是職業認同感得到提升。003:“以前就是像在普通病房,打個比方,就像寫感謝信吧,患者會寫得給醫生多點,但是在隔離病房,會給我們寫感謝信,給我們送花,就覺得我們還是挺重要的。”004:“付出是很有意義的,是很欣慰的,有時候患者給我們寫感謝信的時候,真的就是哭著的,他們就會覺得我們是很不容易。”二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020:“首先面對這個突發的公共應急事件,我覺得我的態度是向前沖,就是(強調)會第一時間會去做這樣事情,因為我覺得我身上這件衣服就是我肩上的責任來的……”021:“我覺得做得很好了,盡責,我覺得自己都很有責任感。”
加強護士在應急專業知識的儲備是保證護士能夠在一線提供高質量應急救援服務的重要前提。然而,我國基層醫療機構的護士對相關急救知識儲備不足,基礎知識掌握不充分[5]。王冬葉等[6]對201名社區護士調查研究發現護士的突發應急能力有待提高,需加強不同形式對不同層次護士的培訓。Yan等[7]對中國13個省的38家醫院的139名注冊護士進行災難護理技能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對災難護理的知識不了解,研究者進一步建議應開展災害護理課程進行系統培訓。肖冬姐等[8]對湖南省8所醫院743名護理人員進行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問卷調查,結果指出護士應對能力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需加強非急診及非重癥科室的人才培訓。因此應進一步完善護士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教育培訓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技能。Uden-Holman等[9]通過遠程教育技術在網上進行培訓,為醫護提供個人需求的培訓方式。Tan等[9]通過使用多個模擬演練工作站來進行應急事件的人才培訓。所以,我們可將模擬訓練與專業知識培訓結合在一起,從而增強護士在災難救援中的能力,進一步構建合適的應急救援人才庫。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士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過程中經歷了無法衡量工作與家庭的局面,心理狀態表現為恐懼、壓力大。高琳等[11]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定點醫院的1 344名護理人員中進行焦慮及社會支持量表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人員的焦慮得分高于常模,與社會支持得分為負相關關系。提示我們需重視公共事件中護士的心理素質,為其提供社會支持及幫助。另外,馬霏等[12]發現通過為抗疫護士提供多維度的同伴支持,可增強抗疫信心,提高護理質量。研究表明,通過建立護士的信心、建立有效的溝通及使用穩定情緒的相關技巧,如傾聽和理解、及時的解釋疑惑及鼓勵護士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可有效緩解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中護士的心理壓力[13]。所以,我們應重點關注在突發公共事件中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借助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團體減壓活動及時疏導與緩解其不適情緒,保證護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本研究發現,護士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出現了剛開始的角色沖突、角色任務不明確到職業認同感與社會責任感有所提升。職業認同感是指對自己在職業方向、職業規劃和社會價值感上的個人看法[14]。護士的職業認同感直接影響其情緒與行為實踐。職業認同感高可使護士角色投入,有利于一線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護理管理者應重視引導護士正確認識自己的社會角色,在家庭與工作及社會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更好地形成良好的角色認知。另外,戚秀梅和尚娜娜[15]在208名在疫情防控期間的護理工作者進行職業認同感及獲益感的橫斷面調查研究,研究結果發現護士的職業認同和職業獲益感的得分處于一般水平,建議通過增強護士團隊的歸屬感與支持,提高職業成功感。蘭婷和叢波[16]通過授權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急診護士的職業認同感。由于授權模式通過賦予護士的工作自主權,更直接參加到患者的救治過程中,根據自身職責開展護理工作,從而提高護士的職業認同感。而通過該方法可使護士多嘗試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使護士更從容地面對工作壓力。鄭倩[17]研究發現90后一代護士的心理資本水平低,職業倦怠程度高,建議通過提高護士的心理資本水平從而提高工作的積極性,進一步可預防職業倦怠的發生。因此,在護士面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管理者應正確地引導護士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并相信自己,增強職業成功感,有助于護士開啟美好的職業發展藍圖。
本研究通過對25名護士進行深入訪談,挖掘其內心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真實體驗,對于參與突發公共事件的護士專業素養要求高,但臨床專業培訓不完善,亟需做好人才管理及建立應急救援人才庫。其次,護士在應對的過程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表現出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應激反應,并需面對疾病、工作與家庭的矛盾,出現角色沖突與角色任務不明確到職業認同感的提升,工作體驗呈階段性變化,經過自我調適與外部支持后得到緩解。因此,應重視參與突發公共事件護士的心理健康及壓力水平,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制定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增強職業認同感,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