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分析的農業經濟管理理論與應用——評《農業經濟管理》

《農業經濟管理》
作者:祝見龍
出版社: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37586573
農業經濟管理是我國針對農業發展建設與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其本質主要是農業生產部門根據自然發展規律及客觀經濟規律的基本要求,合理構建農業生產力和組織生產關系,進而通過對各項資源的有效運用以及對產業流程的調整與優化,最大程度地提升農業經濟效益和生產積極性,以滿足現代社會對農產品的實際需求。良好的農業經濟發展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而且能夠大力推動城鎮化發展進程,對現代化新農村建設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為進一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加強農村經濟管理的研究與應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案例分析法是一種對實際案例展開剖析與研究,以探尋事物普遍性發展規律的科學研究方法,本文結合《農業經濟管理》一書,深入闡述農業經濟管理基本內容,并進一步探究基于案例分析的農業經濟管理理論及應用,旨在優化農業經濟管理,助力農業經濟發展。
《農業經濟管理》一書由祝見龍主編、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出版發行,為農業經濟類圖書,具有較強的科研實用性與實踐指導性。全書由專業培訓教師、農業專家學者及生產技術人員所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多年工作經驗匯編而成,重點包括農產品市場的發展與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農村家庭科學理財、現代化農業建設等多個農業經濟現實問題。
農業經濟管理包括農業企業經營管理和農業部門經濟管理,是我國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構成部分,主要指在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基礎前提下,運用現代經濟科學與農業科學的科研成果,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一系列合理調節與管理優化,進而對勞動生產者、企業管理者和國家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進行妥善處理,以達到提高生產經濟效益和滿足社會產品需求的目的。現代農業經濟管理主要遵循以下發展方向:
從市場發展的角度來看,農業經濟管理需要改變傳統的自然經濟發展觀念,不僅根據自身需求進行生產經營,應提高商品經濟意識,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形勢、市場需求情況和消費者喜好來適時調整自身的生產經營模式,做好市場調研工作,并根據消費者需求特征、產品供求變化趨勢制定生產計劃和經營方案。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農業經濟管理應當以實際經濟效益為核心,注重生產與經營過程中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進一步優化生產經營結構,以提高生產效益,爭取利用最小的成本損耗使經濟成果最大化。與此同時,農業經濟管理還應該注重集約化經營,盡可能使每一項資源都充分發揮作用,以免造成資源浪費。另外,各生產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整個生產過程以及農業經濟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應對各要素進行合理配比以達到最優組合,從而提高生產發展速度及質量并有效保障農業生產結果。
案例分析主要是以實際案例為核心,通過一系列科學研究手段和分析方法對案例中的主體對象進行詳細剖析,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該事物的詳細認識與了解,還有助于探尋事物發展及變化的一般性規律。在開展農業經濟管理理論與應用的學習與研究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可以將抽象的知識信息轉變為具象內容,引導學生在具體案例中發現理論概念的內在規律以及真實事件所蘊藏的知識要點,進而有助于加深他們對農業經濟管理相關理論的理解。而且以真實事件作為研究對象,往往更具真實感和復雜性,讓學生能夠從實際視角出發去分析與解決問題,由此強化他們對農業經濟管理理論與應用的認知,切實提高他們將理論與實際有效結合的能力以及農業經濟管理技能。此外,案例分析研究能夠極大地增加學生的參與感,激發他們對農業經濟管理理論與應用的學習興趣及主觀能動性,從而促進學習效益的有效提升。
首先,針對農業經濟管理理論的拓展與驗證時,可以采用多案例共同研究的方式形成各個案例之間的有效對比,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分析及歸納,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農業經濟管理理論內容,拓展相關知識信息,還能夠有效補充案例分析法在一般性規律和抽象內容總結方面的不足之處。其次,農業經濟管理理論及應用的研究可以采用實證研究與案例分析有效結合的方式,在案例分析中借鑒實證研究方法的數據樣本可以增加案例對比數量,而實證研究法也可以參考案例分析注重實證調查的這一特點,提高實證研究的真實性,充分發揮兩種研究方法的優勢作用,有利于強化對農業經濟管理理論及應用的理解與學習。最后,基于案例分析農業經濟管理理論及應用需要進一步規范研究過程,很多時候案例的選擇、說明及分析過程都摻雜了研究者自身的主觀思想,當研究者對案例的選擇與分析存在一定思維慣性時,不僅會直接影響研究成果的質量和過程的規范性,而且不利于農業經濟管理理論及應用的知識拓展,所以規范案例分析應用過程可以有效提高其客觀性,強化案例分析應用效果。
(夏長會,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工程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