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倩倩,張 瑩,閆豪斌
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早產兒全球報告》,每年全球有1 500萬早產兒,中國位居第二,早產兒多達117萬余例,成為新生兒死亡主要原因之一[1-2]。臨床實踐證實,營養供給是早產兒能否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給予充足均衡的營養對其生長發育至關重要[3-4]。經口喂養是早產兒營養最佳途徑,但經口喂養是一個復雜過程,涉及多個系統的整合、協調,需要舌頭、口唇、硬腭、軟腭、臉頰、咽喉等多個部位共同配合完成,由于早產兒出生早,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難以完成吸吮-吞咽-呼吸功能協調,造成經口喂養不耐受[5-6]。早產兒經口喂養不耐受不僅影響營養攝入,還會延遲出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給醫療系統造成重大負擔,已成為新生兒科醫護人員共同關注問題。目前,臨床主要通過治療方式對喂養不耐受患兒進行問題改善,但從臨床護理角度對患兒進行關注研究匱乏。由此,本研究采用力量支持協同護理模式對經口喂養不耐受<34孕周新生兒進行干預,力量支持協同護理模式是協同護理人員、家屬等力量資源,使其作用最大化,進而改善護理質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102例<34孕周經口喂養不耐受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為于我院出生的經口喂養不耐受新生兒;胎齡<34孕周;出生體重<2 500 g;無其他嚴重并發癥;生命體征平穩;無口腔發育不良;患兒家屬積極參與本研究,簽署研究同意書。排除標準:早產兒昏迷、嗜睡、意識障礙等;合并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者。將2019年1月—2019年10月接受常規護理的51例患兒作為對照組,將2019年11月—2020年8月接受力量支持協同護理模式的51例患兒作為觀察組。觀察組男27例,女24例;出生體重1 380~2 489(1 987.58±248.69)g;分娩方式:順產22例,剖宮產29例。對照組男29例,女22例;出生體重1 300~2 485(1 920.36±265.47)g;分娩方式:順產20例,剖宮產31例。兩組患兒性別、出生體重、分娩方式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對家屬展開經口喂養不耐受相關健康知識宣教,提高家屬疾病認知度,引導并安慰患兒家屬,給予其鼓勵和支持,以緩解其擔憂、焦慮等心理;采用常規胃管間歇喂養,護理人員使用無菌一次性注射器間歇注入配方奶,給予患兒營養支持。
1.2.2 觀察組 采用力量支持協同護理模式。
1.2.2.1 成立協同護理小組 由研究者、新生兒科主治醫師、護士長及高年資護理人員組成,通過圓桌會議,就本次研究內容、方法、目的及意義、各成員職責達成共識,展開統一培訓,打造一支專業化護理團隊,為經口喂養不耐受早產兒提供科學、全面、系統化的照護服務。
1.2.2.2 制定護理方案 查閱以往核心文獻,結合醫護人員多年經驗,根據力量支持協同護理模式應用方法,協同醫師、護理人員、家屬三者力量,制定符合患兒實際需求的力量支持協同護理方案。①醫師協同:根據患兒情況給予促進胃動力藥物,如多潘立酮,但早產兒通常血腦屏障發育不成熟,用藥時易引發錐體外系癥狀,需嚴格遵醫囑用藥,且劑量不宜過大,確保用藥安全性;綜合考慮患兒情況,若經口喂養不耐受癥狀不見緩解,選擇靜脈營養以補充生長發育所需營養物質,癥狀有所緩解后逐漸增加喂奶量;但喂養期間需嚴格控制奶汁濃度,可采用3∶1或2∶1的奶汁喂養。②護理人員協同:采用腸道微量喂養法,喂奶量每次從1 mL開始,間隔1 h喂養1次,若胃內無殘留奶時可加奶量,加奶量從1 mL開始,逐漸遞增的喂奶方式能有效促進胃腸發育,增強胃腸道耐受性;鼓勵母乳喂養,向家屬強調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及對患兒的益處,能減輕患兒喂養不耐受,母乳比配方奶更易被消化與吸收;每日1次口腔鍛煉,護理人員洗凈雙手,對患兒臉頰、嘴唇、舌頭、牙齦用輕柔力量按摩6 min,按揉后給予安撫奶嘴實施3 min非營養性吸吮,期間關注患兒一般情況,保持患兒無哭鬧、無皺眉等不舒適肢體反應,且無呼吸急促,一旦發生不良反應立即停止,口腔鍛煉直至達到完全經口喂養時結束。③家屬協同:指導家屬為患兒進行腹部撫觸按摩,用右手指腹從患兒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緩慢柔和按揉,隨后左手指腹從患兒左上腹—左下腹—右下腹—右上腹,順時針方向撫觸,并避開膀胱和未脫落的臍痂,以增強患兒胃腸動力,促進胃腸排空,提高喂養耐受性;指導家屬給予患兒非營養性吸吮,如安撫奶嘴、咬咬樂等,加速吸吮反射成熟,提高胃腸肽水平,增強胃動力;囑咐家屬日常使患兒呈20°斜坡式俯臥位,以促進胃排空,進而改善消化功能,但需囑咐家屬要時刻注意看護,避免窒息事件。干預至患兒出院。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兩組患兒經口喂養進程,包括留置胃管時間、過渡時間、住院時間。②觀察兩組開始經口喂養時喂養效率和吸吮效率、干預第3天喂養效率和吸吮效率、實現全口喂養時喂養效率和吸吮效率。③評估兩組患兒干預前、干預3 d、干預5 d后行為狀態變化,采用安德森行為狀態量表(ABSS)[7]評估,將新生兒行為分為12種狀態,總分1~12分,得分越低提示新生兒具有更好行為狀態,此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已被廣泛應用于早產兒的行為狀態評估。


表1 兩組患兒經口喂養進程比較 單位:d

表2 兩組患兒經口喂養效率比較

表3 兩組患兒行為狀態變化比較 單位:分
由于早產兒吞咽、吮吸及呼吸三者間互相轉換協調能力不足,在喂養期間極易出現經口喂養不耐受現象,故在喂養過程中需依賴鼻飼喂養確保營養供給[8-10]。臨床實踐發現,長期鼻飼喂養致使早產兒錯失早期鍛煉吞咽、吸吮功能的機會,延長達到完全經口喂養時間,而經口喂養是新生兒營養最佳途徑,也是營養供給最終目標[11-14]。此外,盡早經口喂養不僅能促進新生兒胃腸功能發育,還可降低嬰兒期進食障礙風險。
為減輕經口喂養不耐受癥狀,加速完全經口喂養進程,本研究將力量支持協同護理模式應用于經口喂養不耐受<34孕周新生兒,力量支持協同護理模式以責任制護理為基礎,培養并調動患兒家屬參與護理工作的行為和能力,并協同各方力量,為提升護理質量和護理效果貢獻力量[15-1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在干預過程中經口喂養效率,如吸吮效率、喂養效率,均高于對照組,且干預結束后觀察組行為狀態優于對照組,表明力量支持協同護理模式在改善經口喂養不耐受早產兒喂養效率和行為狀態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喂養效率是指早產兒在單位時間內成功攝入的奶量,屬于早產兒經口喂養能力的最直觀體現[18-19]。本研究在干預過程中,綜合醫師、護理人員和家屬三方力量,醫師給予藥物協助,能有效促進早產兒胃腸道蠕動,起到積極的促消化作用,護理人員給予口腔鍛煉,一方面,多種刺激信號能增強早產兒口周肌肉組織間配合協調性,進一步促進神經發育,改善口腔運動功能;另一方面,口腔鍛煉能提升早產兒口周肌肉收縮強度和力度,誘發吞咽、吸吮定向反射,對減輕經口喂養不耐受、增加單位時間內攝入奶量具有重要作用[20-22]。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留置胃管時間、過渡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力量支持協同護理模式可加速達到完全經口喂養,持續口腔干預、藥物輔助,結合母親的口腔刺激和腹部按摩,不僅能刺激早產兒口周組織、肌肉張力,增加經口喂養吸吮壓力,提高實際攝入奶量,同時還能誘發吸吮反射,刺激吞咽動作,逐漸強化吸吮、吞咽行為,向經口喂養成熟模式快速過渡。
綜上所述,力量支持協同護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早產兒經口喂養表現,減輕經口喂養不耐受癥狀,進一步推進經口喂養進程,縮短經口喂養過渡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