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倩,丹冰洋,周俏俏
肝癌是來源于肝膽管細胞和肝細胞的惡性腫瘤,我國每年將近有38萬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數的50%[1]。根據研究調查顯示,我國肝癌病人發病年齡在60歲以上,在肝癌早期無顯著性臨床特征,一經確診時病情已達到中晚期[2]。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是目前臨床上治療中晚期肝癌病人的首選術式,其可有效提高病人生存率,但由于肝臟腫瘤血供較為豐富,具有較強復發性,病人需定期復查并進行多次介入術治療,會使病人出現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治療依從性。聚焦解決模式是一種以病人為中心,最大限度挖掘病人個體能力和力量的心理干預模式,可促進病人正向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單獨使用改善效果欠佳。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是認知行為療法的升級方式,通過以理性思維轉變病人非理性思維,進而產生積極的行為及樂觀心態[3]。本研究旨在觀察REBT聯合聚焦解決模式對肝癌術后病人的療效?,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2020年10月我科105例肝癌術后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病人均符合肝癌診斷標準[4],且具備TACE手術指證,具有良好讀寫能力,病人及家屬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因先天性或其他疾病造成的機體功能障礙,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認知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精神疾病等。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2例和觀察組53例。對照組:男39例,女13例;年齡(54.51±6.02)歲。觀察組:男37例,女16例;年齡(55.02±6.13)歲。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兩組病人持續干預2個月。
1.2.1 對照組 給予聚焦解決模式干預。①建立聚焦解決模式小組,待病人入組后評估心理狀態,了解其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協助病人分析常見心理問題及出現負面情緒的主要原因。②了解病人對肝癌治療后預期,多與病人進行溝通交流,探討不良心理問題對疾病的影響。③以面對面談話的形式提高病人治療依從性,引領病人從多方面正確認識肝癌的發生原因,消除其負面情緒,鼓勵病人家屬主動關心、照顧病人,給予語言上的關心,降低病人入院后孤獨無力感。④每周評估病人恢復情況,1周后對病人近期表現提出表揚,讓病人充分意識到努力是有成果的,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工作。⑤建立新的康復目標,將當下未解決問題設定為下一階段工作目標,突出問題,提高病人對未解決問題的重視程度,在此1周內做出努力,引領病人共同解決問題,提高自主參與能力。每周干預1次,1次1 h。
1.2.2 觀察組 在聚焦解決模式干預基礎上聯合REBT干預。①建立REBT干預小組,對小組成員系統化培訓REBT,培訓合格者錄用。②心理診斷:心理咨詢師通過與肝癌病人溝通交流,了解病人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及看法,采用觀察法和問卷調查了解病人心理狀態,并幫助其分析原因,在此期間醫護人員全程傾聽并協助。③領悟階段:了解病人產生負性心理狀態的原因,選用交談法告知病人肝癌可通過手術治療得到緩解;告知其心理狀態是由自己不合理信念而導致的,囑咐病人以轉移注意力、自我充實緩解心理壓力。④實施修通階段:醫護人員通過辯論、深入溝通交流方式使病人感知自身存在的不合理情緒,建立新合理信念;指導病人以報告的方式寫出事件、結果,找出當下信念,在醫護人員幫助下找到合理信念;每天記錄當天情緒、行為,醫護人員通過介紹既往治療肝癌的成功案例,增強病人治療信心,減輕憂慮。⑤再教育:醫護人員設置1份小測試,讓病人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依據病人測試結果和每天記錄表情況,指導病人以全新、科學的思維方式面對疾?。幻看? h,每周1次。
1.3 觀察指標 兩組病人持續干預2個月。①心理復原力:采用心理復原力量表(CD-RISC)評估,其中包含堅韌性、自強性、樂觀性3個維度,共25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范圍為0~4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復原力越好。②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估,其中包含睡眠效率、睡眠時間、日間功能障礙等7個維度,每個維度0~3分,總分為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③總體幸福感: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WB)評估,其中包含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等6個因子,總分為120分,得分越高表明總體幸福感越強。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CD-RISC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GWB 評分比較 單位:分
肝癌是消化系統常見惡性腫瘤,在我國具有高發病率和病死率,大多數病人在疾病確診時因缺乏肝癌疾病相關知識,手術治療后未能與醫護人員建立良好溝通,再加上手術創傷性較大,術后極易出現疼痛、發熱、肝腎功能損傷等并發癥,引發病人出現恐懼、悲傷等不良情緒,進而產生心理負擔,影響其睡眠質量,不利于術后康復。目前臨床上針對可能影響術后產生負面情緒的相關因素所制定的干預方案較少,因此給予肝癌術后病人合理化、全面的干預對改善心理復原力、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肝癌術后病人實施聚焦解決模式干預,其是一種以病人為中心、內在力量、認為問題并存的干預模式,醫護人員通過對病人詢問問題、鼓勵其尋找解決方案等形式,將注意力轉移至解決方案上,避免病人對疾病及術后并發癥的過度緊張,降低病人疾病不確定感,增強其治療信心,繼而改善病人心理健康水平[5]。醫護人員通過借助心理學知識,以解決問題為主導,引領病人直接參與并設計可行性干預方案,在干預過程中充分挖掘病人自身潛能和主觀能動性,密切關注病人正性方面,可培養病人自身想象力和自身創造力,調動其積極性維護自身健康,可有效幫助病人應對外界應激,促進病人盡快適應角色、身份的轉變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其心理復原力[6]。對照組采用聚焦解決模式干預可有效提高病人心理復原力,但其缺乏對病人生理功能的關注,難以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行為方面改善效果不佳,進而對總體幸福感改善效果欠佳。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干預后CD-RISC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經REBT聯合聚焦解決模式干預可有效改善肝癌術后病人心理復原力。REBT屬于認知行為干預范疇,該理論主要強調信念系統在人的情緒、認知以及行為中處于核心地位,外界的應激事件只是病人產生行為障礙和情緒困擾的間接原因,而人對事物的態度、評價、看法等內容才是引發行為障礙和情緒困擾的直接原因;REBT通過對醫護人員專業性培養,從病人角度了解、評估內心真實狀態,并分階段采取合理干預措施,為病人介紹疾病發病原因、治療方法等相關知識,可消除病人對疾病的恐懼,進而緩解病人緊張、不安等不良心理狀態;醫護人員通過逐漸修正并重新建立病人理性信念,同時幫助病人區分不合理情緒和合理情緒,使病人學會自我思維、情緒的轉變,減低個體對外界應激事件的敏感性,可產生積極行為習慣,以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面對自身疾病,進而提高病人心理復原力[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干預后GWB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SQI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經REBT與聚焦解決模式聯合干預可有效改善病人睡眠質量,提升總體幸福感。過度緊張、恐懼是影響病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壓力源,可導致病人產生焦慮、抑郁情緒,進而引發并加重睡眠障礙;REBT通過深入溝通、布置認知行為作業等方式可有效調節病人心理情緒,緩解過分恐懼、擔憂而引起的焦慮情緒,可影響病人大腦皮質功能,刺激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釋放和分泌,減少對失眠癥狀的擔憂,以改善病人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進而提升病人睡眠質量。REBT通過協助病人區分出健康和不健康情感,科學思考自身、他人及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摒棄“必須”“應該”“一定”等不合理信念,積極解決情感、行為、情緒等問題,可使病人得到強烈的理性信念,從焦慮、不安、恐懼等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并積極參與至社會活動和家務勞動中,獲得家庭和社會的認可,對未來生活產生希望,充滿信心和滿足感,進而提升總體幸福感,促進疾病康復[8]。本研究尚存不足之處,樣本納入量較少,納入病例文化程度與家庭條件參差不齊,研究時間較短,未對病人遠期效果進行隨訪追蹤,后續應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增加遠期療效觀察,為臨床干預工作提供良好指導意見。
綜上所述,REBT聯合聚焦解決模式通過以解決問題為主導和建立理性信念對肝癌術后病人進行干預,可有效改善睡眠質量,提升心理復原力和總體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