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茜
臨床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占比超過25%[1-2]。高血壓屬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誘發因素之一,研究發現,高血壓病人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為正常人群的2~4倍[3-4],而H型高血壓是指伴有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的高血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臨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但臨床觀察發現PCI術后病人多伴有負性心理,難以積極面對創傷性事件,導致術后護理配合度低,康復效果受到影響。創傷后成長是指個體與創傷性事件抗爭的積極心理,體現了其積極價值觀或人生觀[5-6]。本研究選擇我院2018年9月1日—2019年8月31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126例為研究對象,基于創傷后成長(PTGI)量表評價其術后創傷后成長狀況,并通過單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創傷后成長的影響因素,并據此確定護理對策。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擇我院2018年9月1日—2019年8月31日收治的126例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基于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符合原發性高血壓病診斷標準,且Hcy水平≥10 μmol/L;經PCI術治療生命體征穩定,且術后意識清醒;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惡性腫瘤及嚴重腦血管疾病;術前6個月內出現頭部嚴重創傷;伴有凝血功能障礙、臟器功能異常;既往有精神疾病史。
1.2 調查方法
1.2.1 調查工具 ①采用一般資料量表實施調查,以獲取病人基礎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家庭月人均收入、文化程度、自我管理水平、系統化健康教育狀況等。②中文版創傷后成長評定量表(PTGI):包括人生感悟、個人力量、與他人關系、自我轉變、新可能性5個維度,共20個條目。條目采取6級評分法,分值0~5分,總分0~100分,評分<57分提示低水平,評分≥57分提示中高水平。量表Cronbach′s α系數0.92,內容信效度良好[7]。③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及社會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分別為4個條目、3個條目、3個條目,共計10個條目。量表內容信效度良好,總分12~66分,<22分提示社會支持低水平,≥22分提示社會支持中高水平。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18[8]。④醫學應對問卷(MCMQ):包括面對應對(8個條目,8~32分)、屈服應對(5個條目,5~20分)、回避應對(7個條目,7~28分)3個分量表,共計20個條目,采取4級評分法,分值1~4分。3個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76、0.69、0.60,內容信效度良好[9]。⑤中文版認知情緒調節問卷:包括自我責難、接受、沉思、積極重新關注、重新關注計劃、積極重新評價、理性分析、災難性、責難他人9個維度,其中自我責難、沉思、災難性、責難他人4個維度屬于消極認知情緒調節,接受、積極重新關注、重新關注計劃、積極重新評價、理性分析5個維度屬于積極認知情緒調節,共36個條目。均采取5級評分法,分值1~5分,消極認知情緒調節、積極認知情緒調節中任一方面評分越高,則認知情緒調節傾向越大。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810。
1.2.2 調查方法 本研究選取3名科室護士為調查員,選取本科護士長為調查培訓人員,負責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護士長曾接受護理部開展的調查培訓,并多次(≥2次)主持或參與一般資料調查。培訓內容:①介紹調查問卷或量表結構及內容;②說明調查流程,即介紹問卷或量表、說明填寫方法、指導填寫、現場回收、當天統計;③統一調查語。培訓完成后考核合格者,即可開展調查工作。
調查員于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病人PCI術后第3天開展調查工作,向病人介紹每份調查問卷結構、調查項目,說明問卷填寫要求、問卷調查重要性,要求各病人根據自身身心真實感受填寫問卷;指導病人獨立填寫問卷,問卷填寫時間60 min,填寫完成后當場回收問卷,并剔除填寫不完整問卷,再次下發、指導病人填寫問卷。本研究中一般資料量表回收有效率為100%,創傷后成長、社會支持、醫學應對方式、認知情緒調節4份問卷回收有效率分別為100%、100%、100%、98.44%。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性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單因素分析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標準α=0.05。
2.1 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創傷后成長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本研究病人創傷后成長PTGI評分為(61.53±2.05)分,低水平(<57分)42例,中高水平(≥57分)84例,單因素分析顯示,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創傷后成長的影響因素有年齡、文化程度、病程、家庭人均月收入、自我管理水平、系統化健康教育狀況、認知情緒調節、社會支持、醫學應對方式(P<0.05)。見表1。

表1 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創傷后成長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例
2.2 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創傷后成長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研究中因變量為創傷后成長,自變量為單因素分析所得差異性因素,將其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經分析得到,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創傷后成長的獨立影響因素有病程>2年、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消極認知情緒調節、社會支持不足、屈服或回避應對(P<0.05)。見表2。

表2 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創傷后成長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3.1 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創傷后成長現況 本研究顯示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創傷后成長評分為(61.53±2.05)分,整體處于中高水平,其中低水平(<57分)42例,中高水平(≥57分)84例。與張建榮等[10-11]研究所得創傷后成長(52.54±8.13)分相比略高,可能與病人病程、臨床健康教育等因素有關,隨著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等疾病知識的教育普及,強化了病人對疾病知識、治療方法及效果的認知,促使其出現積極的心理改變,故創傷后成長水平上升。
3.2 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創傷后成長的影響因素復雜 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得到,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創傷后成長的獨立影響因素有病程>2年、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消極認知情緒調節、社會支持不足、屈服或回避應對(P<0.05)。①病程>2年。研究顯示,病程>2年屬于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創傷后成長的獨立影響因素;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病人PCI術后2年內是不良心臟事件高發期,發生率為19.5%,提示該時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并發不良心臟事件風險極大,病人遭受威脅或歷經不良心臟事件能促進心理成長,可顯著提升創傷后成長水平;而隨著病程延長,不良心臟事件風險逐漸降低,病人創傷后成長水平同步下降[12]。②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病人臨床治療及康復成本為30 000~40 000元,對家庭經濟有一定要求,相較于收入偏低家庭,高收入家庭能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更好的醫療資源,其能為術后康復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持,病人自我感受負擔相對偏低,個人力量顯著增強,且有助于病人實現自我轉變,創傷后成長水平偏高;而低收入家庭病人所擁有資源不足,壓力調適能力較差,極易誘發心理危機,且難以從逆境中復原,故創傷后成長水平偏低[13-14]。③消極認知情緒調節。研究顯示,消極認知情緒調節屬于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創傷后成長的獨立影響因素;其他文獻報道顯示,認知情緒調節是促進個體心理調適的重要環節,消極認知情緒調節病人難以積極面對創傷事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難以對創傷事件做出客觀、積極評價,不能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病人未能獲得新的人生感悟,且個人力量較弱,未能認識到新可能性,故創傷后成長水平偏低[15-16]。④社會支持不足。通過對創傷后成長模型的分析可知,創傷經歷早期病人多伴有精神痛苦,而社會支持為病人提供了良好的情緒表露機會,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緒;相關研究顯示,良好的社會支持能顯著降低病人疾病不確定感及焦慮感,緩解因不良情緒而引起的軀體不適,同時,充足社會支持為緩解提供了交流觀點、表達情感的機會,有助于調整心態[17-18]。⑤屈服或回避應對。應對方式屬于應對應激的內部資源,其中面對屬于積極應對表現,提示病人在PCI術后具有較強的主動性,能積極尋求疾病、治療及康復相關知識;主動面對反映了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病人對創傷經歷的認知評價,對病人控制焦慮、侵入性思維有促進作用,以實現目的性沉思,并維持心理健康[19-20]。回避、屈服則屬于消極應對表現,提示病人缺乏面對、解決問題的正性心理,且缺乏尋求益處、構建意義的能力。其他研究顯示,應對方式在社會支持與創傷后成長水平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應,總效應大小為0.234,占總效應的34.48%,且面對應對所占效應量最大,約為20.01%[21]。
3.3 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創傷后成長的促進策略
3.3.1 數據描述型現實認知教育 選取科室工作年限≥5年的護理人員4人,按2人1組原則將其分為2組,分別負責數據信息搜集、整理工作。數據信息搜集組通過文獻查閱法、回顧分析法搜集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信息、治療信息及預后信息,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發病率、病死率、PCI治療有效率、再入院率”等。數據信息整理組將數據信息分為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患病現實、PCI術治療現實、PCI術后康復現實3大類,以時間(年)為橫軸,現況(%)為縱軸,繪制數據圖表,對上述現實進行描述,呈現其發展趨勢。護理人員根據數據圖表開展現實認知教育,分3次實施,每次1個現實認知主題,向病人展示圖表,介紹變化趨勢,如“我國城市居民2015年~2019年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死亡率分別為56.38/10萬、58.69/10萬、58.90/10萬、59.42/10萬、60.02/10萬”,提示近10年來急性心肌梗死后死亡率基本處于穩定水平,引導病人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率的促進因素,深化其對現實的認知,以轉變其回避、屈服態度,促進其創傷后成長,每次時間30 min。
3.3.2 PCI術后益處“補給站” 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搜集我院既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康復病人5例,納入標準:術后5年未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能配合研究開展活動、疾病治療認知水平較高;研究面向康復病人開展以“PCI術后益處發現”為主題的訪談,所涉及問題有“PCI術后身心感受如何”“PCI術后各階段情緒變化”“PCI術后如何保持積極應對態度”“治療歷程中獲得益處有哪些”“獲得益處對您現在生活的影響有哪些”。護理人員根據上述問題開展訪談交流,經康復病人同意后錄制訪談視頻,時間20~30 min,護理人員根據訪談問題將視頻剪輯成5部分,并綜合5例康復病人回答得到視頻;護理人員基于微信平臺構建“PCI術后益處補給站”,于PCI術后引導病人入群,分批推送5個視頻,引導病人發現益處,實現自我補給,如“PCI術后疾病認知水平得到提升”“PCI術后形成健康生活習慣(如戒煙酒、勤鍛煉等)”等,能強化社會支持度,促進病人創傷后快速成長。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壓PCI術病人創傷后成長處于中等水平,社會支持、面對應對與創傷后成長總體呈正相關性,屈服應對、回避應對與創傷后成長呈負相關性,臨床應加強健康教育,強化社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