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我雖然和姚向芹校長不是太熟悉,但是文字可以讓我們認識人、發現人。讀完《從泥土中生長出教育之美》一文,我想用三個詞語來概括姚向芹的教育人生,那就是忠誠、超越與境界。
其一,姚向芹的忠誠。
忠誠是一個人的品格,是良知的集中體現和真實呈現。一個人,尤其是一位教師,首先要忠誠——忠于黨的教育事業,忠于崗位,忠于孩子。要知道,忠于教育和孩子,就是忠于祖國和未來。姚向芹的“忠誠”表現在諸多方面。
姚向芹的忠誠源于愛。當她畢業后分配到聾啞學校時,沒有學過一天手語的她非常茫然。專業在哪里?她認為,專業在于身份的多重性,不只是教師,還是爸爸或媽媽。教育,無法言傳只能身教。聾啞孩子無法清晰地向世界表達自己,無疑,這對姚向芹來說是極大的挑戰。她應戰了,而且戰勝了。戰勝的內動力是堅持和孩子在一起。
姚向芹的忠誠是一種信念。姚向芹做了校長后,整天忙忙碌碌,但她始終堅信:教育會變,也一定會有些不變的東西,不變的是教育的基本規定性,是常識,是教育的基本規律。如不隨著時代而變,教育就會落后;但即使變化,也要守住規律,如果守不住,教育就會發生偏離,甚至會異化。在姚向芹的心里,教育的使命就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這是根本的變——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而不變的是規律,是課程宗旨,是教育的基本元素。在變與不變的辯證法中,她從理念走向了信念,堅定了理想。如此的忠誠,由理性支撐,必定永恒,也必定平靜。
姚向芹的忠誠是一種文化自覺。無論是泥塑還是篆刻,無論是誦讀經典還是校園內的其他文化景象,都是文化的形態,逐漸形成文化記憶,進而形成文化自覺。用恩格斯的觀點來說,這是文化進步,而文化進步促使我們邁向自由境界。姚向芹對文化的認知比較深刻,對文化內涵的把握比較全面,構建了一種文化行為模式,這種模式推動著她向自由境界邁進。
忠誠是為師的前提,當然也是成為名師的前提,是名師的精神標識。對此,姚向芹已夯實了基礎,而且攀登上去了。
其二,姚向芹的超越。
人的超越性充分彰顯了人的精神價值,直抵人的本質。一個具有超越精神的教師,定會不斷進取,改變自己,向前向上。當下,學術圈里流行一句話:把自己當作方法。這一觀點生動而深刻地體現出一種反思性的趣味,那就是學術研究對象并非唯一重點,而是要借助對研究對象的認知,反思更深遠的意義。何止是學術研究呢,教育教學改革也要“把自己當作方法”,用反思讓自己產生超越,追尋教育的真義與真諦。可喜的是,姚向芹在堅守中追求超越,在超越中改變自己,創造了教育的精彩。
姚向芹的超越有根主線,那就是“從泥土中生長出教育之美”。人類離不開大地,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但奇怪的是,當下的教育卻讓孩子遠離了大地,不能親近泥土,更不能去玩泥土。當姚向芹看到聾啞孩子捏成的泥人群像時,一個想法在心中萌生:“能不能和孩子一起用泥塑去表達自己的世界?能不能為他們打開一扇充滿創造力、表現力的窗?”可喜的是,姚向芹將泥塑帶到了普通教育領域,讓小學生在語文課上也可以“玩泥巴”,并且讓“玩泥巴”課程化,形成泥塑課程,進而讓泥塑課與其他學科產生聯結,相互融通。之后,躺在書中的“課程”兩個字開始在她的腦海中站起來、活起來。這是對教育理念的超越。
超越的本質是自我突破、戰勝自己。姚向芹正在努力,而且正在突破與實現。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是思想勞動者,在我看來,教師首先應是思想勞動者、創造者,而姚向芹已經做到了。
其三,姚向芹的審美境界。
美讓人有解放感,讓人獲得自由;美具有崇高感,讓人心靈純潔、道德高尚。中國文化以情為本體,情本體是一種美的歷程。課程改革、教育改革不只是內容和方式的改革,深層的意義是育人目標的實現,而這一過程應當充溢審美的感受,這是一種境界。
姚向芹為此而努力,她所做的一切,都是讓教育美起來、讓兒童美起來。美在哪里?美從哪里生長出來?當然從親近泥土、親近大地開始。兒童是美的,但兒童之美離不開勞動、實踐和創造。她這樣寫道:“一粒種子,只有把自己深深埋進泥土,才長得出根須,樹得起枝干,擎得住花葉,結得出果實。很慶幸,我將這粒種子埋在了廣袤深厚的教育土地中,用28年的時光,讓這粒種子生長出質樸又斑斕的藝術之美、生活之美、創造之美……”關于種子的隱喻或論述已有很多,而她的闡述則揭示出種子生長美的源頭之美。
美具有遷移性、滲透性。姚向芹將美的作品制作與學科教學、學生日常生活融通起來:語文課用結構性思維去記錄,數學課用數學方式去分析,道德與法治課從傳承與創新性發展角度去辯論,美術課用泥土去表現……體現美的遷移性、滲透性,讓審美素養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追求,“和兒童一起創造美”“和兒童一起創造美好”“讓兒童在審美中創造自己”,成了她的教學主張,并日益明晰與深入。姚向芹向著美的境界不斷提升,令人欣喜。
忠誠、超越、境界,編織成姚向芹的教育人生,在名師之路上留下一個個閃亮的路標。我真誠地祝愿她能夠實現更大的發展,收獲更多的教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