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炳春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對教學研究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建議,強化了課程改革縱深推進和教學研究的專業支撐。相應地,教學研究應成為中小學教學管理的重要內容,應成為中小學教師準確把握新課標、有效使用新教材、深度踐行新教學的重要抓手。中小學教師在教學研究中,應該聚焦學科教學的熱點、難點、焦點和關鍵問題,基于課標、教材和課堂的教學研究,把文獻研究貫穿教學研究全過程,基于教學現場開展真實的行動研究,回歸教學研究主題,提煉實踐成果,以此提升教學研究品質,推動新課標的落實,提高新教材的使用效率。
中小學教師所開展的教學研究應該是傳承與創新相統一、吸納與優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融通的。相應地,文獻研究也應成為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在教學研究主題的選擇、教學研究方案的設計、教學研究實踐的展開、教學研究成果的提煉等不同階段能體現其不同的價值。
在選題階段,教師圍繞問題,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搜集、整理與加工,梳理同一研究領域或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對相關觀點、成果和問題進行分析及評述,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一研究主題(或問題)進行價值判斷,以準確把握所研究的內容和視角,使研究具有較強的必要性、前瞻性和創新性。在設計階段,教師通過文獻研究能夠更好地理解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問題,通過理論演繹和已有成果移植,確定研究和解決問題的可行思路和方法,使教學研究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在實施階段,教師在開展教學研究的同時,不僅要對原有的文獻反復學,還要不斷豐富和研讀相關主題的新文獻,學習借鑒他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并在實踐中應用檢驗,調整優化個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使教學活動設計更有效,使教學問題的解決方法更科學。在成果提煉時,教師更要加強文獻學習,基于實踐反思進一步深化對相關新課程理念和學科教學理論的理解,基于實踐探索以及對他人研究成果和經驗的整體思辨,形成自己獨特的理性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經驗做法。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教師所開展的教學研究是為了促進教育教學理論和學科教學理念的實踐轉化、學科關鍵問題和現實問題的有效解決、教師教學行為方式的改善和專業素養的提升。這樣的教學研究一定是基于現場、進入現場、根植于自身教學土壤的真實研究,必定是研究方法得到合理運用和教學過程不斷被審視優化的真實行動。想要解決教學中的關鍵問題和現實問題,并不一定要把整節課都作為教學研究的對象,而要根據研究的主題和內容進行統整,可以是整節課的全程研究,也可以是某一個教學環節、某一個教學要素的片段研究。教學研究必須選擇典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基于理論演繹和經驗遷移,用解決問題的思路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研究要面向事實本身,要從經驗研究、思辨研究走向實證研究、實驗研究,要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與技術手段,觀察教學活動并搜集相關信息和事實材料,再進行現場診斷與專業分析。教學研究要直指問題,要基于學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開展研究,在研究過程中要經常回過頭來審視“每次的教學研究重點解決了哪一個問題或哪一類問題”“通過一個階段的實踐探索,這些問題是否得到解決”。對于已經解決的問題,教師有必要進行再次分析“問題是如何解決的?還存在哪些問題?”教師只有不斷審視與反思,才能讓研究和實踐永遠聚焦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更具針對性的設計和探索。
中小學教師開展的教學研究需要對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進行總結提煉,只有高度凝練的成果才更具有傳播性,才可能更好地遷移應用,才可能為進一步的實踐提供可參考的基本框架。只有加強教學研究成果的提煉和表達,才能使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更理性,更好地促進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成果提煉需要案例支撐,教師要加強對優秀教學案例的積累、搜集、整理和分析,教學案例要聚焦研究主題和研究內容,要能夠清晰呈現相應的研究過程和實踐方式,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多樣性,這樣獲得的研究結論才更具有說服力,才能在分析和反思中增強自己的實踐智慧。成果提煉需要理性表達,要從學理化、學科化、結構化的視角形成對問題的認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實踐操作樣態。不能只有例說和敘事,沒有提煉和概括,要用專業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認識和做法,切忌缺乏實踐檢驗的空洞理論。研究成果需要推介應用,要把研究成果及時和他人分享,要把研究成果在自己的教學中遷移應用,充分發揮教學研究的實踐價值。教師除了通過論文發表、專題講座等形式宣傳推介實踐經驗和成果,課堂展示和說課相結合也應該是展示教學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通過課堂展示,讓參與教師直觀感知教學的基本樣態;通過說課,讓參與教師不僅知道教學是如何設計的,更重要的是知道了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即設計的理念、依據的理論是什么。讓參與教師不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的成果展示才能真正讓其接受并在實踐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