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 夫
1936年冬,江西大余縣梅嶺山間,一間低矮潮濕的小窩棚里,陳毅拖著一條傷腿,艱難地把一疊詩稿藏在一堆雜物底下。他的傷口已有些化膿,消炎的鹽水早就用完了。山下敵軍封鎖很嚴,日夜巡查,一粒米、一顆鹽都很難帶上山來,敵人想把紅軍游擊隊困死。
“天將午,饑腸響如鼓”。餓極的陳毅小聲吟誦著自己剛寫下的《梅嶺三章》,悲壯而又篤定,豪邁而又堅毅:“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我死不足惜,如果獻身捐軀了,還請諸位繼續努力奮斗,前赴后繼,讓人間種滿自由之花。
萬里之外的東北大地,寒風呼嘯,大雪封山。抗聯戰士雖衣食不濟,饑寒交迫,仍堅持戰斗,寧死不屈。一堆堆篝火燒起來了,戰士們取暖,燒水,烤干糧,烘衣服鞋襪。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總指揮李兆麟邊烤火,邊在心里不停地琢磨翻騰,幾經醞釀,著名的《露營之歌》就這樣問世了:“朔風怒吼,大雪飛揚,征馬踟躕,冷風侵人夜難眠。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詩言志,歌詠懷。抗聯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就這樣鑄成不朽詩篇,化為悲壯旋律,激蕩在黑水白山。
為了革命勝利,為了民族獨立解放,為了“人間遍種自由花”,無數革命先烈就是這樣浴血奮戰,赴湯蹈火,不怕犧牲,義無反顧。因為在他們心里,“為著共產主義犧牲,為著蘇維埃流血,那是我們十分情愿的啊”。有了這樣崇高的精神境界,才能在生死關頭大義凜然、視死如歸,驚天地、泣鬼神,表現出“砍頭只當風吹帽”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如果有朝一日,或為信仰、正義,或為真理、尊嚴,或為國家民族自由獨立,也需要我們喋血獻身時,能不能像瞿秋白那樣,視死如歸,擇一處草坪,盤膝而坐,從容地說一句——此地甚好。
能不能像葉挺那樣,在敵人監獄里,面對威脅利誘,堅貞不屈,保持氣節,“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愿將牢底坐穿,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能不能像吉鴻昌那樣,在敵人刑場上從容不迫,笑對死亡,寫下氣壯山河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能不能像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志愿軍英雄們那樣,為了勝利,用胸膛堵住敵人的槍口,用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用血肉之軀筑起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用冰雕連樹起中國軍人偉岸不屈的形象。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正是成千上萬的英雄志士的流血犧牲,奮不顧身,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山河無恙,天地光明,繁榮昌盛,人民幸福。我們紀念革命先烈,就要繼承其意志,發揚其精神。
自由幸福之花需要鮮血澆灌,陽光照耀,春風拂煦;歷史前進需要有人奉獻犧牲,殫精竭慮,鞠躬盡瘁。革命先烈為我們做出了光輝榜樣,其精神如日月之當空,照耀著后人的奮斗方向。今日的中國,欣欣向榮,但前進道路上仍有瀘定橋、臘子口,為了實現祖國統一、民族強盛的宏偉目標,仍需我們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仍需沖鋒陷陣,忘我奮斗,拼搏奉獻,在新時代、新征程、新任務中加倍努力,沖在前、干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