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紅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打贏碳達峰、碳中和攻堅戰,主陣地在能源,主力支撐是可再生能源。我國水電事業規模巨大,運行靈活,是能源領域“先立后破”的主力軍,也是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我國水電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綠色清潔的強勁動力。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水電建設正式開始起步。改革開放后,我國水電建設腳步明顯加快。2004年,中國水電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成為世界水電第一大國。2010年,以華能小灣水電站4號機組投產為標志,中國水電裝機容量突破2億千瓦。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水電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新時代中國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開辟了中國特色能源發展新道路。通過科學有序開發大型水電、嚴格控制中小水電、加快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加強流域管理,我國水電事業維持高速發展態勢,并步入高質量優化發展和建設與管理并重的新階段,水電國際合作邁出新步伐。2014年,以溪洛渡水電站投產為標志,中國水電總裝機規模突破3億千瓦。中國電建規劃、設計、施工人員接續奮斗,先后完成了瀾滄江、金沙江、怒江等大中型河流的水電規劃,建成投產了烏東德、兩河口、錦屏一級、錦屏二級等一批大型特大型常規水電工程。2021年,中國電建設計與承建的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安全準點投產發電,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白鶴灘水電站“是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實現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突破”。截至2022年5月,我國水電發電總裝機容量已達到3.96億千瓦。
中國水電事業發展始終與國家共進共榮,與民族休戚與共,與時代同向同行,中國水電建設者們始終滿懷家國情懷,以山河為家、應國家之需、筑國之重器。
堅持黨的領導是水電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我們的全部事業都根植于這個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水電事業從一窮二白走向連續雄踞世界第一的根本原因,昭示著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對能源事業發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卓越能力,體現了對新的時代條件下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加快能源轉型的深邃思考,展現了維護國家安全發展的堅定意志,為新時代中國水電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水電事業發展的初心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水電工程是人民智慧的結晶、人民共建的成就,是幾代人傳承、幾十萬人建設、幾百萬人搬遷的人民壯舉。水電建設不僅依靠人民,更造福人民。十八大以來,我國水電行業投資主要向“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傾斜,成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力量。此外,建設征地移民安置取得良好成效,水電開發建設對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增強地方財政實力、助力鄉村振興、提升基礎設施水平、改善民生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水電事業發展的重要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三峽工程時指出,三峽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優越性的典范。我國水電的建設發展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水電事業涉及國民經濟的多個方面,產業鏈條長,需要統籌勘測設計、建設施工、投資運營、裝備制造、科技研發等多個環節,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主戰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凝聚各方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集中國家資源到最需要的部門、領域,形成資源優勢、力量優勢、效率優勢,為快速實現水電預期發展目標提供了重要保障。
堅持科技創新是水電事業發展的強大引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加速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使創新成為統籌經濟發展和綠色轉型的有力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水電建設堅持“引進、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的基本方略,以重點工程為依托,解決行業發展中一系列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水電工程領域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核心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高壩筑壩技術世界一流,大型機組制造技術國際領先,特高壓遠距離輸電技術獨步全球,數字化智能化建造技術引領世界。中國水電具備百萬千瓦級水輪機組自主設計制造能力,特高壩和大型地下洞室設計施工能力世界領先。全產業鏈的科技創新成果,有力支撐了中國水電事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是水電事業發展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在水電開發中的重要性越發凸顯,流域水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環保“三同時”等制度得以更好地貫徹落實,構建起水電行業環境保護技術標準體系并頒布了一系列技術標準,水電環境保護工作愈發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水電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典型代表,充分體現了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理念,在未來新型電力系統中理應占有更重要的一席之地。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水電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提供了堅強保障。展望未來,中國水電必將在推進實現“雙碳”目標中繼續擔綱重任。預計至2025年,中國水電(含抽水蓄能,下同)裝機總規模將達到4.4億千瓦左右;至2035年,裝機總規模可以達到8億千瓦;2060年前后,水電總裝機容量可以達到10億千瓦,年發電量超過2萬億千瓦時,帶動超過20億千瓦的新能源開發。
一是水電對電力系統的支撐作用將進一步發揮。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水電發展的功能定位將從電量為主逐漸轉變為容量支撐。同時,新建水電工程可以提供大量的清潔零碳電力,對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意義重大。二是可再生能源一體化基地建設將加快推動。通過常規水電擴機增容、儲能改造或者利用已經形成的調節能力,配合風光電間歇性電源運行,統籌本地消納和外送,規劃、布局、建設一批水風光一體化可再生能源綜合開發基地,對加快風光等新能源發展、促進水電可持續發展、提升水電開發經濟性、提高外送通道利用率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三是抽水蓄能電站將迎來億千瓦級高質量發展。預計到2025年我國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達到6200萬千瓦。大型抽水蓄能機組運行穩定性和可靠性分析研究、抽水蓄能電站輸水系統過渡過程分析研究、變速抽水蓄能機組工程應用研究等關鍵技術問題有望得到破解。
當前,我國已進入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攻堅期,廣大水電建設者們將從我國水電事業發展的輝煌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把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奮力推動水電事業實現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