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楠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自媒體的興起,“擁抱移動互聯網”成為眾多廣播節目的戰略方針。融媒時代,廣播節目因內容僵化及受到其他媒介的沖擊導致聽眾不斷流失,影響力削弱。面對上述困境,少兒廣播節目應積極創新,利用好移動互聯網的優勢重塑廣播節目的價值與影響力。本文以揚州廣播電視臺《童心碰碰車》節目為例,探究少兒廣播節目的創新發展策略。
《童心碰碰車》是揚州廣電總臺一檔老牌優秀少兒廣播節目。自1993年開播以來,節目始終堅持正確導向,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著教育性、知識性、趣味性、原創性、互動性相結合的理念,以打造價值觀先行的優秀少兒節目為己任,以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緊跟教育部相關宣傳計劃,與團市委、教育局、婦聯、少工委的重點工作緊密結合,運用融媒體手段,秉承“成長比成功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的少兒類節目創作理念,策劃制作應天時、接地氣、正人心的品牌少兒欄目。
當下少兒廣播節目存在內容創新力衰減、社會影響力減弱和網絡適應力不足等問題。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小喇叭》是我國第一個少兒廣播節目,影響了幾代人的童年,是中國大陸影響力最大的一檔少兒節目。但隨著網絡媒體的出現,廣播節目的影響力大幅下降,《小喇叭》等少兒廣播節目也不復輝煌,主要在于內容上缺乏創新,大多數少兒節目過于生硬地講大道理,說教意味濃厚,表現形態單一,使聽眾對廣播內容失去興趣。少兒節目的制作及策劃人員大多是成年人,且是廣播電視的專業從業人員,對于少兒的心理難以準確把握,所制作的少兒廣播節目內容缺乏真正的“童心”。新技術的發展,對制作人員各方面要求也有所提升,但部分制作人員并未積極掌握新技術并將其運用在少兒廣播節目的制作中。廣播媒介只能通過聲音傳播,與電視、電腦、手機等媒介相比,對少兒的吸引力較弱,影響力在逐年下降。
廣播等傳統媒體在融媒時代背景下的社會觸達率逐年下降,大眾主動收聽廣播節目的越來越少,尤其是少兒廣播節目,聽眾很少主動收聽。我國當下青少年群體在互聯網環境中成長,幾乎沒有收聽廣播節目的習慣,使得廣播媒介在青少年群體中的號召力下降。這種背景下,廣播電視臺對于少兒節目的重視程度與投入資金下降,導致少兒廣播節目的社會影響力削弱,像《小喇叭》這類家喻戶曉的少兒節目幾乎不再出現。
少兒廣播節目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必須主動擁抱互聯網技術,但目前的少兒廣播節目的經營能力下降,收入不足,導致廣播節目在轉型過程中缺少資金支持,少兒廣播節目從單一的廣播載體向網絡載體轉型較慢。網絡媒介與廣播媒介有較大差異,少兒廣播節目若拘泥于現有廣播媒介的內容,則無法與網絡媒介適配。
即使少兒廣播節目面臨諸多現實困境,但國家對于少兒廣播節目一直持鼓勵、支持的態度,廣電總局設立了少兒精品節目專項資金,國家在政策方面也給予少兒廣播節目大力扶持。除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外,少兒廣播節目也要針對互聯網環境做出應對戰略。
媒體融合是互聯網環境下媒介的發展趨勢,既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沖擊,也為傳統媒體迎來了機遇。傳統媒體必須抓住機遇,進行融合發展、創新內容與形式。少兒廣播節目不僅要在內容、形式、經營等方面進行融合,更重要的是要在互聯網思維的指導下轉型發展。
在少兒廣播節目中,緊抓聽眾需求,生產精品、專業的優質內容是贏得聽眾的關鍵所在。使用與滿足理論強調應站在受眾立場上,分析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動機與需求。少兒廣播節目的聽眾群體特殊,更應充分考慮少兒的收聽習慣及心理,將教育與娛樂結合起來,寓教于樂,使少兒在收聽廣播時既能愉悅心情也能在知識教養方面有所收獲。《童心碰碰車》為少年兒童提供專業化展示平臺,圍繞黨和國家重大主題、重要節點組織開展各類少兒節目和活動。《童心碰碰車》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主題主線宣傳方面,開設《七十周年的人和事》版塊,尋訪文化名人、歷史學家,介紹新中國成立走過的路、經歷的事,講述揚州70年來變遷的故事,充分激發廣大少年兒童的愛國熱情,營造共慶祖國華誕的濃厚氛圍。
少兒廣播節目主持人應通過聲音塑造可親的形象,靈活運用聲音特點包括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來吸引聽眾注意力,增強節目的生動性和活潑性。除了節目主持人,少兒節目的制作人員也應加強專業素養,將聲音的優勢發揮出來。熟練運用音響等機器增強節目的感染力,注入各類聲音信息使得節目可聽性和吸引力增強。[1]少兒廣播節目不僅要強化節目質量,還要豐富節目形式。《童心碰碰車》在節目設置上增加少兒的互動參與體驗,注重培養少兒正向價值觀、情感心理、趣味愛好、審美習慣;節目選題上,善于以小切口展示大主題大情懷大道理,注重以少年兒童的視角去呈現少兒節目,滴水見太陽,潤物細無聲,受到揚城小朋友們的喜愛。
融媒體時代,在廣播節目內容和形式質量提升后,傳播也要有所創新,從而更好適應當下的媒體環境。首先要適應新媒體的特性,少兒廣播節目應靈活運用微博、微信、客戶端平臺對節目進行宣傳,實現“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傳播”[2]。《童心碰碰車》充分適應這種傳播變化,大力創新傳播方式,節目通過融媒體方式進行可視化呈現,受眾可通過揚帆APP在線觀看節目直播、參與互動;欄目每年舉辦的揚州廣播小主持人大賽總決賽網絡直播瀏覽量近20萬次;還有各類特色少兒活動,均能通過揚帆APP進行融媒體傳播,讓少兒節目產生更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童心碰碰車》主持人還受邀參與策劃《可愛的揚州》系列叢書,叢書面向3到13歲的未成年人,圍繞揚州的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用少年兒童的眼光進行編排、繪畫人物,寓教于樂。目前兩套書籍在全市范圍內均有出售,受到各界好評。
《童心碰碰車》通過做精品優質節目、創新節目形式、豐富節目設置、拓展節目傳播方式、多渠道分發等應對策略在新媒體時代下仍然取得良好成績,連續獲得全國優秀少兒廣播精品欄目、全國優秀少兒廣播欄目專項基金、江蘇省十佳原創少兒精品欄目等榮譽,在業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認可度。
在社會進步、媒體融合發展愈加深刻的傳媒生態環境下,少兒廣播節目可通過打造核心品牌,線上線下相結合及拓寬傳播渠道等方式獲得更廣闊的前景。
少兒節目專業性強,應堅持輿論導向正確、內容健康向上、風格充滿童真童趣,準確把握少兒節目特點和創作規律,認真貫徹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以愛心、童心、耐心和責任心,創作播出寓教于樂的優秀少兒節目。《童心碰碰車》整合各方力量,創作播出了一批堅持價值引領、堅持童真童趣、堅持創新創優,緊扣主題、具有鮮明時代氣息的節目和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評價體系上,《童心碰碰車》由重視收聽率為主,向重視欄目綜合評價轉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評價體系注重對節目社會效果的評估,邀請揚州市婦聯相關部門、教育部門、市區各所小學的分管領導、少兒圖書館館長、聽眾代表等組成評議組,定期對節目開展座談,提出整改建議。評價體系特別注重節目是否有利于弘揚先進文化,傳播主流價值,提升審美品位,引領道德風尚。節目評價由專家評審組評分和觀眾專項調查共同獲得。
少兒廣播節目應精準劃分聽眾年齡段,打造不同年齡段的特色內容,如幼兒注重啟蒙,少年兒童注重通過故事啟迪教育,青少年注重拓展眼界、拓寬知識面等,打造優質少兒廣播品牌。
少兒廣播節目除了提升線上節目品質外,還應拓展線下活動,提升少兒廣播節目影響力。《童心碰碰車》節目除了豐富的線上內容之外,每年還與市教育局、團市委、婦聯、少工委等部委辦局聯合開展揚州廣播小主持人大賽,目前已成功舉辦六屆。此外,節目還定期開展“童心校園行”系列活動、“蒲公英關愛行動”、“關注留守兒童”、“揚州市少年科學院小院士評比”等各類特色活動,給揚州的小朋友們提供展示本領、挑戰自我的舞臺,給需要關注和幫扶的孩子們送去愛心和溫暖。活動深受孩子、家長和老師們的認可和喜愛,相關領導和專家還作為特邀顧問,長期對節目進行關心和指導。通過多元活動,節目在更多青少年人群中受到關注,吸引了更多聽眾。
少兒廣播節目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應緊緊擁抱互聯網,利用新媒體即時性、碎片化和互動性的特點,拓寬分發渠道,提升節目的傳播力。傳統少兒廣播節目收聽渠道有限,在融媒時代下,廣播節目與新媒體結合,可以在微信公眾號平臺、客戶端平臺等播放,使受眾更易獲得。不僅僅是分發渠道的創新,在擴大內容影響力方面,少兒廣播節目也在不斷做出探索。
“凱叔講故事”專注于創作少兒成長的優質內容,開發多個欄目,不僅僅為少兒服務,也滿足了家長的需求。“凱叔講故事”依托于微信公眾號平臺,根據不同場景打造了不同欄目,包括哄睡時、休閑娛樂及教育學習時的不同內容,對受眾年齡段精細化分,找準不同年齡段、不同時間段受眾的需求,運用故事化傳播更好激發少兒閱讀與收聽興趣。“凱叔講故事”還擁有客戶端平臺、微博和微信社群,從多個渠道展開,提供品牌的傳播輻射度和影響力,還入駐了蜻蜓FM、喜馬拉雅及愛奇藝等各大平臺,依據不同平臺的屬性投放符合平臺調性的內容,增加品牌曝光度。“凱叔講故事”作為一個具有特色的少兒內容品牌,為少兒廣播工作者提供可供借鑒的思路。
少兒廣播節目想要獲得長久的發展,不僅要打造優質品牌,更要積極謀求經營出路,通過品牌效應開發衍生產品等,通過與其他產業聯合營銷擴大少兒廣播品牌的影響力,成功塑造品牌形象,并利用品牌發展產業鏈。
注釋:
[1]李艷芬.在堅守中尋求突破——少兒廣播的發展現狀及思考[J].中國廣播,2011(8):58-60.
[2]徐紅曉.融媒時代對農廣播創新發展策略探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8):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