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技大學黨的創新理論研究中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但各國的現代化道路不盡相同,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人口規模巨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中國式現代化有別于其他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從人口規模來看,中國14億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五分之一,約相當于俄羅斯人口的10 倍(2018年,1.44 億人)、歐盟人口的2.8 倍(2020年,5.13 億人)、美國人口的4.3倍(2018年,3.27 億人)。中國14 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
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基礎。當前,世界上真正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不超過30個、總人口不超過10 億人,帶領14 億多人口實現現代化在世界上前所未有。此外,中國幅員遼闊,人口分布也極不均衡,不同區域的發展水平仍有差異。這些客觀事實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無疑是最難、最復雜的現代化。在人口規模巨大的基礎上推進現代化,既體現我們的價值取向,也決定我們的方向路徑。就價值取向而言,與西方國家資本主導、少數人的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惠及全體人民,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民至上對資本至上的全面超越,既體現人民意志、符合人民利益,也能最大程度上激發人民活力。就方向路徑而言,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推進現代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實現這一艱巨的任務需要立足實際、久久為功。
人口規模巨大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優勢。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規模意味著強大的生產能力。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健康領域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數量持續增加,人口紅利逐步凸顯,同時疊加制度優勢、政策紅利,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得以快速提升。伴隨生活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高,我國人口素質大幅提升,促使我國生產力進入高效發展階段。另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規模也帶動著廣闊的需求市場。14 億多的人口產生了紛繁復雜、各式各樣的消費需求。伴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消費需求也始終處于規模擴張和品質升級的動態調整中。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消費潛力,始終是供給質量和體系持續升級的巨大動力,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所在,更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底氣。
習主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現代化,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以人民為中心而不是以資本為中心,強調要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中國式現代化大力消除貧困、改善民生、促進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9899 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我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不斷推動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的巨大成就,體現出共同富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目標和重要特征,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所在。
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超越資本本位,擺脫貧富分化的現實困局。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現代化,其本質在于資本對剩余價值的剝削和貪婪追逐,政治被金錢及利益集團綁架,再通過分配制度形成兩極分化,代表了資本的要求,卻損害了人民的利益。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是以人民為中心而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主張避免兩極分化,避免平均主義,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與此同時,中國式現代化并不否定、排斥資本,而是主張利用好、駕馭好資本,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
習主席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可以看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我們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始終不變的追求,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支柱。
“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資本邏輯下的西方現代化追求利益最大化,人的主體價值被資本所遮蔽取代,信仰缺失、思想腐朽、道德淪喪成為西方社會的普遍現象。馬克思曾批判西方早期的現代化:一極是財富的積累,一極是貧困的積累;一極是物質文明的發展,一極是信仰缺失、價值式微,“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而中國式現代化強調“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規避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先天性弊病。“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貫徹現代化建設全過程,取得了顯著成就。無論是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是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的奮斗目標要求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協調發展、共同推進。
“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主席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經不局限于吃穿住用行等物質層面,大家對精神文化、價值追求、公平正義等精神層面的需求愈加強烈。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推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既實現“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攀升,又推進“知禮節、知榮辱”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例如,中國的脫貧攻堅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而且實現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強、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改善。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我們摒棄西方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跳出西方“經濟—生態”二元對立的定式思維。西方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進程把生產發展與生態保護截然對立起來,將其視作此消彼長、不可兼得的關系,片面看到生態系統中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卻忽視生態價值與人的發展價值,采取“先發展,先污染,后治理”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中國式現代化將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統一起來,二者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習主席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既強調要注重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同時我們更把生態環境本身看作重要生產力,創造性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中國式現代化將生產觀、生態觀有機結合,從本質上跳出了西方“經濟—生態”二元對立的定式思維。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同時,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過程中,還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讓綠水青山的“價值”和“顏值”相互促進、融合發展,持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現代化發展”。
習主席多次指出,中國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對外掠奪的現代化,而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促進世界繁榮穩定、彰顯世界意義的現代化。
打破了“國強必霸”的大國崛起的傳統模式。西方現代化建立在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基礎上,對內用血與火、刀與劍進行經濟剝削和政治奴役,對外用殖民掠奪、帝國征服進行原始積累和巧取豪奪。即便是今天,西方強國依然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機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霸凌與剝削。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拋棄了西方國家“國強必霸”的崛起模式。中國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從未主動挑起過一場戰爭或沖突,從未侵占過別國一寸土地;我們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一帶一路”惠及周邊沿線國家;我們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抗疫斗爭,努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開創了“合作共贏”的現代化發展主旋律。西方現代化排斥阻礙其他國家的現代化,使發展中國家成為現代化的失敗者、依附者和無望者,不但不允許其他國家“搭乘便車”,還使廣大發展中國家陷入經濟危機和發展陷阱。中國的現代化是全世界各國“可搭便車”的現代化、“命運與共”的現代化、“合作共贏”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和平發展,摒棄叢林法則、零和博弈,絕不損害別國發展利益,主動為世界各國發展分享或創造機遇,努力為本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一如既往走和平發展道路,與世界共同發展、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