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剛耀
克勞塞維茨指出:戰爭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為在不確定性中掌握先機、贏得戰爭,世界發達國家軍隊緊緊抓住科技之手,提升武器裝備自動化、智能化、體系化水平。近年來,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也有顯著提高。然而,有的基層單位在訓練中卻彌漫著一種浮躁氣息,不少官兵自以為有了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就能包打天下,盲目信任裝備的自動化,滋生了懶惰思想,新裝備、新系統訓練止于基本操作,探究裝備原理靜不下心,對制勝機理似懂非懂,戰法打法“換湯不換藥”,缺乏對技術的敬畏和深度挖掘,指揮員沒有真正進入“回路”。這種現象可稱為“智進人退”。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1894年前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艦隊,其定遠艦、鎮遠艦排水量7335 噸,各有304 毫米大炮四門,堪稱當時最先進的鐵甲艦,日方稱為“東方巨擎”。彼時日本最大戰艦西京號4100 噸,僅有1 門120 毫米火炮。這種巨大反差,使北洋水師官兵滋生了一種自以為有了先進軍艦就可以高枕無憂的“法寶崇拜”心理,沉浸在一片自我滿足式的勝利喜悅中。思想的銹蝕比槍炮的銹蝕更可怕,現實最能教訓人。這種典型的以不打仗的心態干著打仗的準備,本質上是在虛耗隨時可能來臨的戰爭前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資源,一旦戰爭來臨,終要用官兵的鮮血、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命運來買單。
戰斗力的構成要素包括人、武器和二者的結合方式,而且二者的結合程度決定了1+1 是否會大于2。如今,人類歷史已經推進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走向了戰爭前端,武器裝備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基層官兵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徹底解放出來,為充分釋放“腦力”潛能提供了廣闊舞臺。在智能化武器裝備的加持下,“觀察、判斷、決策、行動”的OODA 殺傷鏈路周期極大縮短,“秒殺”成為現實。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地、深刻地洞察到,人工智能只能彌補人的生理缺陷和認知偏差,并不能代替人,人依然是進行戰爭的主體,武器裝備在基于人制定的規則之下作戰,“人在回路”才是體系聚優的關鍵。任何迷信高技術無所不能的思維,都是對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無知背叛,都是違背辯證法的錯誤認識。

2003年,美軍“愛國者”防空系統曾在伊拉克多次發生誤擊友機事件。一次,因為“愛國者”防空系統雷達未能準確區分飛機降落與反輻射導彈下降的運動軌跡,英軍一架未開啟敵我識別的戰機在降落中被標記為反輻射導彈。操作員也被這一假象迷惑,“愛國者”防空系統機械而忠誠地執行了命令,成功擊毀來襲“導彈”。試想,如果指揮員能完全理解高度自動化系統的功能和缺陷,對復雜敵情再行準確研判,適時予以干預,這種錯誤就可能避免。事實證明,對武器自動化毫無保留和不加批判的信任,本質上就是把控制責任讓渡給機器,也讓戰爭的指揮藝術丟掉了靈魂。
未來的智能化戰爭將是人機協同的戰爭,人與武器裝備將深度融合為共生的有機整體。要想贏得未來作戰的主動權,最大限度降低戰爭迷霧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唯有扎扎實實研究軍事、研究戰爭、研究打仗,把技術原理搞明白,把戰爭機理搞透徹,跳出“智進人退”的怪圈。否則,在未來制衡強敵的作戰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指導思想就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