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恒波
王選(1937 ~ 2006),江蘇無錫人,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chuàng)始人,當代中國印刷業(yè)革命的先行者,被稱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tǒng)之父”,被譽為“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王選同志改革先鋒稱號。2019 年9 月25 日,被評選為“最美奮斗者”。
王選曾說“人如其名”,自己的一生都在“選”。
少年時期的王選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用現(xiàn)在的詞說,他就是學霸。1954 年,17 歲的他在上海參加高考,做出了人生的第一個選擇——報考北京大學。
不出所料,迎著秋日的艷陽,他走進了北京大學的校門,進入了數學力學系。大二開始分專業(yè),好多同學都選擇了數學專業(yè),王選卻在猶豫。
“我想報另一個專業(yè)。”王選對同學們說。
“什么專業(yè)都不如數學專業(yè)呀,你還猶豫什么呢?”
“我要報計算數學。”
“計算數學?”同學們都在搖頭,“跟計算機打交道很枯燥的,沒意思。”
“我就認準計算數學了!”
同學們都笑了,他們一定沒有想到,眼前這個被他們認為選錯了專業(yè)的人,后來竟然成為聞名海內外的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當代中國印刷業(yè)革命的先行者。
1958 年,北大開始自行研制每秒定點運算1 萬次的“紅旗機”。
王選當時剛從北大計算數學專業(yè)畢業(yè),留校工作,他參加了“紅旗機”的邏輯設計和整機調試工作,這項工作充滿了挑戰(zhàn),勞動量非常大,一般人難以忍受。
“王選,該吃飯了,食堂一會兒關門了。”伙伴們關心地說。
他還在埋頭工作,忘掉吃飯是經常的事情。
“王選,這都幾點了,你還不回去睡覺啊?”
“手里這點活兒沒干完,我睡不著。”王選連頭都不抬。
那段時間里,他每天都工作14 小時以上,最緊張的時候,40 個小時都不曾合眼,被大家稱為“拼命三郎”。
終于,王選累倒了。
過度的疲勞和饑餓,摧垮了他的身體,他連續(xù)幾天低燒不退,胸悶憋氣,不得不回到上海治病。
治療期間,王選心里仍然在工作上,他一邊堅持閱讀科技文獻,一邊請師姐陳堃銶幫忙。陳堃銶比王選高一屆,畢業(yè)后留在北大數學系工作。她給王選寄來了美國計算機學會的權威雜志,兩人互相鼓勵,交流信息。
待健康稍有恢復后,王選立刻返回北大校園,和同事繼續(xù)研制計算機語言編譯系統(tǒng)。
早在1975 年,王選就開始在激光照排技術這條艱難而曲折的道路上探索了。
那時候,國家對科研人員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王選每月只有四十幾元的收入,除了買書和必要的生活花銷外,其他錢能省就省,能不花就不花。
搞研究就要去情報所查資料,路途遠就得坐公交車。有熟人見王選提前一站下了車,就問:“咦?你是不是下錯站了?”
王選有點兒不好意思地說:“少坐一站能省5 分錢呢。”
情報所的好多資料都需要收集。他不復印,而是拿著筆記本抄寫:“我抄一遍,一是為了省錢,二是能加強自己的記憶和理解,辦事情還是自己動手好。”
王選自己這一動手,就從1975 年干到了1993 年春節(jié),做了差不多18年。其間沒有任何節(jié)假日,每天從早晨一直干到晚上。
漢字呈現(xiàn)在屏幕上,是需要科技來支撐的。
用激光束掃描,有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激光掃描精度很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點陣。中文需要上千億字節(jié)的存儲量。對26 個英文字母來說不存在這個問題,但對兩萬漢字來說這是非常突出的問題。
困難嚇不倒王選,他有扎實的數學基礎,又有軟硬件兼修的背景,克服了一個個難關。
第一個難關,是計算機存儲。
王選經過多年實踐,得出了模擬存儲沒有前途的結論,必須采用“數字存儲”的技術途徑。這是王選研制照排項目的一個重大突破,他針對漢字字數、字體繁多等技術難點,發(fā)明了世界首創(chuàng)的“用輪廓加參數的數學方法描述漢字字形的信息壓縮技術”,一舉解決了漢字字形信息的計算機存儲這一難題。
接下來,還有第二個難關,采用什么樣的輸出方案,將壓縮后的漢字信息高速、高質量地還原和輸出,這是照排系統(tǒng)的關鍵。
研究了大量資料后,王選作出研制照排系統(tǒng)的第二個重要決策:跨過當時流行的二代機和三代機,直接研制世界上尚無成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tǒng)。
經過幾十次試驗,喜訊傳來,王選的科研團隊終于在1979 年和1980年排印出第一張報紙樣張和第一本樣書《伍豪之劍》,這標志著激光照排技術取得了重大成果。
1981 年,在中國的科技界傳誦著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中國首臺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tǒng)原理性樣機通過部級鑒定。
2000 年,在一次體檢中,王選被查出患有肺癌。
面對病魔,他沒有絲毫的畏懼,仍像當年攻克科研難關那樣,頑強地與疾病斗爭,繼續(x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從被確診癌癥到去世的1941 個日子里,王選經歷了9 個周期的化療,115 次放療,28 次熱療。在這種情況下,他參加了300 多次活動和會議,撰寫了數十篇文章,共計11 余萬字。
2002 年,王選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同年8 月,他開始撰寫《閱讀文獻的習慣使我終生受益》一文,結合自己取得科研成功的經歷,對閱讀科研文獻的重要性和方法進行了總結闡述。當時他的肺部做了大手術,這篇3000 字的文章他寫一會兒,歇一下,幾天才完成。
2006 年2 月13 日,病魔殘忍地奪走了王選的生命,他生命的年輪在70 歲畫上了句號。
“獻身科學就沒有權利再像普通人那樣生活,必然會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樂趣,但也會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樂趣。”
這句話是王選科研人生的真實寫照。
告別鉛與火,跨入光與電。“當代畢昇”王選做出的卓越貢獻將永存史冊,光照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