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師竹
1940年10月,黃克誠率領八路軍第五縱隊南下蘇北。此時,面對咄咄逼人的國民黨頑軍,中原局及華中總指揮部憑借黃橋戰役勝利的高漲士氣,準備一鼓作氣拔除頑軍韓德勤部在蘇北的最后大本營曹甸。按說,黃克誠新來乍到,應該閉口不言。然而,深思之后的黃克誠出于對黨的忠誠,還是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不能貿然對曹甸發起進攻。
可惜,領導沒有采納黃克誠的建議。是年11月,黃克誠奉命率部開赴前線,指揮作戰。曹甸周圍都是水田,部隊進攻受阻。黃克誠當面向陳毅建議:“部隊應該暫時撤退。在敵人4 個據點間構筑工事,切斷敵人的聯系。然后,一一分隔包圍,予以殲滅。”陳毅迅速把這個意見匯報上去,但中原局和華中總指揮部認為,“這個戰術耗時太長,斷不可取。”最終,八路軍和新四軍傷亡了2000多人,也未能攻下曹甸。
戰后,中原局和華中總指揮部認定黃克誠“作戰消極”。黃克誠申辯無效,被撤銷了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職務,只擔任第五縱隊政委。1945年,黃克誠率新四軍第三師奔赴東北途經山東,陳毅坦率地向黃克誠致歉:“過去我也有批評錯的時候,請你多見諒。”陳毅敢于認錯的勇氣,讓黃克誠對陳毅更加敬佩。
據史料記載,黃克誠一生有10次意義重大的為黨為民仗義執言。1959年7月廬山會議上,他直言不諱贊同彭德懷的看法,不因勸說或牢獄之災的暗示而屈服,堅持捍衛真理,希望黨修正錯誤,真正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黃克誠敢于冒犯上級的稟性始終不可撼動。早在1930年,他就痛斥“立三路線”,認為“紅軍攻打中心城市就是以卵擊石,正確的做法就是發展根據地,壯大自身實力”。當時,黃克誠只是一個支隊政委,他的觀點非但沒有得到重視,反而被勒令寫出檢查并承認錯誤。黃克誠不肯屈服,結果受到打擊。事后,彭德懷勸他少說話,他說:“明知不對,讓我不說,殺了我也不干!”彭德懷不無憂慮地對他說:“你這樣下去,就算不被殺頭,也遲早會被趕出紅軍的!”黃克誠毫不退縮:“我有眼有嘴,看見不對的事,為什么不說?我要是不說,就算他們不殺我,我也會被活活憋死!”
不怕被趕,不怕殺頭,堅持“我行我素”,一生九起九落,依然鐵骨錚錚,黃克誠敢于直言的勇氣令人敬佩。即使在仗義執言后屢遭打擊,也從不違心屈服,信仰未有絲毫動搖,一生堅持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全在于他忠誠為民的追求所驅,凸顯的是共產黨人特殊的政治風骨。毛主席曾經說:“在黨內,黃克誠是最愛提意見的人,上至中央,下到支部,有意見他都要講,是一個敢講真話的人。”中共中央在他的悼詞中說,黃克誠“堪稱共產黨人的楷模”。
黃克誠永遠是共產黨人的一面鏡子。一位新四軍三師的老戰士曾經坦言,共產黨無論打江山,還是守江山,永遠離不開黃師長這樣的真漢子。當你聽到了群眾呼聲,看出了問題,是選擇明哲保身三緘其口,還是選擇為人民利益仗義執言,這分明是檢驗黨員初心、公民良心的一塊試金石。
竊以為,當年陳毅向黃克誠當面檢討的事兒值得一些領導干部深思。一個班子也好,一個單位也罷,存在不同聲音很正常。只要不是惡意攻擊,不是故意拆臺,民主集中制中的“七嘴八舌”,總比個人權威下的“一致認為”更有生機活力。包容不同聲音,并善于從反對的聲音中集思廣益,不僅體現了領導者的決策水平,也是領導者胸懷和格局的一個標志。退而言之,有民主集中制擺在那里,你又是為人民服務的,有什么可怕的呢?
作為單位領頭者,對不同聲音應當做到有容乃大、靜心傾聽;作為一般人,則應出以公心、敢于直言。倘若這兩方面做到了有機融合并長期堅持,還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在你那里落不到實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