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洪福 黃文靜
在寨里鎮橋亭村,說起邱希財,大家都紛紛為他豎起大拇指。
1971年出生的邱希財家境特殊,父母、妹妹均為殘疾人,爺爺奶奶年紀大,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所以,不滿18歲的邱希財就成了家里的頂梁柱。年紀不大就學會了犁田、育秧、插秧、灌溉等農業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時利用農閑時間到村里的機磚廠打工賺錢。雖然邱希財早出晚歸全力打拼,但身處農村,增收無路,他空有一身力氣卻無力改變貧寒的家境。一家三代住在一幢八面進風,四處漏雨的破木板房里,一到雨天,家里所有的壇壇罐罐都搬出來還是無法接住四處的漏雨,床上堆滿了接雨的盆罐,晚上睡覺只能小心地蜷著身子,炒菜時要撐上雨傘,一年到頭飯桌上見不到絲毫葷腥……
如何擺脫貧困,是邱希財做夢都在想著的事情。
1999年,政府號召大家種煙,雖然有不少各類補貼,卻沒有幾個農民肯輕易嘗試。當時已成家的邱希財認為是個機會,他不顧妻子反對,第一個報名并試種3 畝煙,沒想到由于技術不行,再加上當年氣候原因,第一年種煙一分錢沒賺,還虧了近千元。“到年底,人家買新衣,辦年貨,我家想腌點肉卻連買鹽巴的錢都拿不出來。”邱希財說。
雖然妻子埋怨舊債未還又添新債,但邱希財卻看準種煙既有政策幫扶,又是訂單生產,只要勤勞肯干,一定能賺錢。第二年,他將種煙面積擴大到5畝,并把全部精力放在煙田上,遇上問題就向煙技員請教。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5 畝煙田獲純利1 萬多元。之后,便一直擴大種植面積,從9 畝、20 畝、30 畝,直至如今的80多畝。由于頭腦靈活再加上自己肯鉆研,他種出的煙不但品質好而且產量高。2015年,他被縣政府評為全縣的“種煙狀元”。
種煙面積擴大,煙后稻搶插成為邱希財最頭疼的事情。幾十畝煙后稻必須在短短幾天內插完,時間緊再加上天氣炎熱,就算一再提高雇工工資也很難雇到人。2014年,正當邱希財又為即將到來的煙后稻搶插而發愁時,縣農機推廣中心的技術員來到橋亭村,想找一片地進行機插水稻試驗。當時沒人愿意承擔這一風險,可天性愛闖愛試的邱希財主動承接這個任務。他拿出20 畝地作為試驗田,10 畝手插,10 畝機插。為保證試驗數據準確,試驗田選擇同一品牌稻種,同時他又雇了10個插秧能手,與機插同時進行,并在同一天內把另10畝田也插完。到收獲測產時,邱希財發現,機插的田塊畝產量比人工插的還高50公斤左右,而費用還不到人工的一半。
首次使用農機,讓邱希財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發揮的巨大作用。于是他聯合本村9戶村民成立了“興民農業專業合作社”,大力推廣機插,之后又與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中心合作,承擔優質稻試驗推廣、新稻種育種試驗等任務。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龔建軍說:“邱希財敢試敢闖,責任心強,很多新品種水稻能在光澤推廣,他功不可沒,確實稱得上是個‘金牌農技員’。”因在農技推廣方面表現突出,他被評為光澤縣首屆“最美農民”。
嘗到科技種田的甜頭后,幾年來,合作社添置的高速插秧機、手扶插秧機、收割機、拖拉機、智能烘干機等農機設備達200 多萬元。為了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2019年,邱希財由縣農業農村局推薦參加福建農林大函授,學習新型職業農民課程,于2022年1月拿到畢業證書,他也成為一個真正有文化的職業農民。
10月23日,見到邱希財時,他正操作農機在收割煙后稻。他說:“今年種了82 畝煙,賣了32 萬元,種優質稻300 畝,制種60 畝,再加上為村民提供農機服務,全年毛收入50 多萬元,純收入20 多萬元沒問題。有這樣的好日子,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堅信,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