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義紅
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期間,作者選擇了兩個從舊社會一路走來的百歲老人,兩位長者一個在城市,一個在農村,一個是老干部,一個是老農民,他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熱情贊頌社會主義,傾情歌頌共產黨的恩情,帶給我們以啟迪。
新四軍女戰士、省紀委離休老干部、信訪處原副處長潘湘云,今年101 歲。她有6 個子女,個個孝順,雖然有的在南京,有的在外地,但每逢佳節,工作再忙,路途再遠,也要設法趕回來與老人團聚。子女們商定,媽媽身邊不能離人,每天要有一人在身邊陪伴,并排下次序,依次輪流值班。他們還請了保姆,讓老人每天能吃上可口的飯菜,衣著干干凈凈,身上清清爽爽,引得左鄰右舍和了解內情的人羨慕不已,說老人享的是兒女的福。潘湘云雖然高齡高壽,但頭腦一點不糊涂,每當聽到鄰居的這種議論,總是搖搖頭糾正說:“不,我享的是共產黨的福!”
潘湘云從小在苦水里泡大,父親去世早,是母親將她拉扯成人。她22歲參加新四軍,在蘇浙軍區文工團服役。轉到地方工作后,先在蘇北,大軍渡江后到蘇南,做過工會和婦聯工作,在企業和鄉鎮任過職,后又在地委組織部和宣傳部干過,經過多個崗位的歷練。1978年隨丈夫工作調動到了省城南京,在省紀委信訪處任副處長,直到1983年離休。從農村娃到處級干部,潘湘云永遠忘不了黨的培育之恩,她常說:“生我的是娘,培養我的是黨!”
潘湘云對筆者說,我一個處級離休干部,竟然也能享受副省級醫療待遇,而在舊社會,連飯都吃不飽!
鹽城市射陽縣臨海鎮頭廠村百歲老人陳德山,黨齡75年。他經常給村里黨員上黨課,有理論、有故事,黨員們都喜歡聽。
陳德山出生在臨海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8 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帶著他和3 歲的妹妹逃荒要飯。后來父親到一張姓地主家做長工,年幼的他不能干重農活,就給地主放牛,不知溫飽是啥滋味不說,還經常遭受打罵。因忍受不了地主的壓榨,15歲那年他偷跑出來,當上了小交通員,18歲起參加擔架隊支援前線,在漣水等戰役中運糧食、送彈藥和轉運傷病員,1947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了生產隊、大隊干部,帶領群眾戰天斗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老人笑呵呵地說:“長壽有長壽的好處,我能親眼看到我們國家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見證普通百姓生活的翻天覆地!”陳德山又掰著手指頭,如數家珍地擺起了村里和自家的變化:靠黨的好政策,爛泥路變成了水泥路;過去多是茅草房,現在村里大多數人家都蓋起了小樓;過去揭開鍋蓋,見的多是山芋蘿卜,現在揭開鍋蓋看看,雞魚肉蛋常年有,好似天天過年;很多人家家門口都停著小汽車,過去連想都不敢想啊!再說我家,5代同堂,60多人,有的上了大學,有的進了工廠,有的當了公務員,這一切都是黨給的。我全家現有9名共產黨員,每當想到這,睡夢中都能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