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蘭蘭
生命教育在幼兒教育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對幼兒實施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立足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認知,借助主題繪本作為教育載體,加強對幼兒的生命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健全幼兒的人格發展。
優質的繪本中包含了具體的道德教育內容,并且能夠以不同的故事內容培養幼兒的各項素質,例如誠實、勇敢、自立、分享、感恩、包容等。繪本故事與德育主題課程的融合不但能夠促進幼兒道德品質的提升,也能對幼兒人格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分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會分享是兒童發展社會性、成長為合格社會人的一個重要步驟。我國古代曾有“孔融讓梨”這一佳話,在今天,分享精神仍然被推崇,同時,它也是兒童社會性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進行繪本學習時,教師可以讓幼兒先閱讀故事,再講述自己的閱讀感受。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更好地理解繪本中所蘊含的道理與知識,使幼兒了解分享的重要性。另外,教師也可以把故事的內容和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幼兒想想自己在生活中都做過哪些與他人分享的事情,或談談自己對分享的理解,讓幼兒更好地感受到與人分享的喜悅。這種方式比傳統的說教模式更加生動有趣,讓幼兒通過與繪本的親密接觸,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教師要精心挑選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繪本故事,依托繪本,將個性教育融入趣味盎然的繪本閱讀中,開拓以德育為目標的繪本教育新維度。
幼兒對于外界的認知學習,主要依賴于成人的教育引導和對外界環境的探索。幼兒主要以形象化思維為主,對成人化的規范和準則,幼兒缺乏明確的認知,教師在幼兒教育中,應圍繞以幼兒為主體的發展需求開展教育活動。這也就決定了對于幼兒的生命教育,需要立足具象化的教學載體,在幼兒形象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化的生命教育引導,實現對幼兒理念認知和行為習慣的綜合培養。繪本主要以圖畫、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故事的趣味性和對現實的映射,能夠促使幼兒在形象認知和生活經驗的綜合信息歸納中,認識到繪本背后傳遞的內容信息和情感思想。教師將抽象化的生命教育,借助繪本載體,讓幼兒認識到生命教育的深層內涵。教師利用繪本故事對幼兒進行心理暗示,在抽象的理念感知和形象認知中,促進幼兒的情感共鳴,幫助幼兒建立積極的價值理念。幼兒的生命教育需要通過科學化、系統化的教育引導,才能實現育人立德的綜合培養目標。繪本題材廣泛、類型繁多,教師可以選擇類型多樣化的繪本內容作為教育載體,利用主題繪本對幼兒開展專題教育,由淺入深地進行引導。幼兒通過認知、體驗、學習和模仿,親身感悟抽象的價值理念,認識生命教育的本質。
教師在借助繪本開展主題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圍繞幼兒的心理特征對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教師可以設置趣味性的情境表演,讓幼兒在親身體驗和感受中,理解抽象的現實概念。例如,在學習繪本《你很特別》時,教師圍繞幼兒喜歡游戲和愛模仿的心理特征,設置了趣味性的角色扮演游戲,鼓勵幼兒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趣味性的情境表演和對話交流中,去還原繪本描述的情境生活。在繪本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幼兒能夠明確認識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并呈現出對應的形態特征、生活模式。教師對幼兒的生命認知教育,并不是孤立、片面的價值說教,而是讓幼兒通過模仿學習去還原自身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形象認知和情感的共鳴中更好地認知自我。這篇繪本故事有著明確的現實導向,教師以幼兒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認知為基礎,鼓勵幼兒在情境故事的表演中,了解繪本故事中傳遞的價值理念和情感態度,讓幼兒在角色體驗中,能夠客觀地認識自我,并以積極 的心態去面對生活,更好地熱愛自己。
由于幼兒的心智發展尚不成熟,并沒有是非善惡的價值觀念。教師圍繞人與自然的視角出發,通過幼兒對于生活的動態認知,強化幼兒的生命情感體驗,讓幼兒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觀念,培養幼兒尊重生命的情感態度。例如,在《喂,小螞蟻》的繪本教學中,教師直接帶領幼兒進入大自然中進行觀察學習,了解螞蟻的形態特征和行為方式。教師在幼兒的觀察過程中,引導幼兒總結出螞蟻的基本特征。教師可以通過擬人化的繪本故事引導,以人類的文明秩序、社會關系和家庭生活進行情感遷移,鼓勵幼兒可以根據繪本故事的內容進行生活化的辯論。教師設置交流活動,鼓勵幼兒從多個視角出發進行辯證認知。幼兒在主題交流中,一方面通過螞蟻的擬人化,認識到螞蟻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朋友。在情感遷移中,幼兒認識到傷害螞蟻是錯誤行為。另一方面,教師引導幼兒進行換位思考,當自己被同學欺負的時候,自身的情緒感受是怎樣的。教師通過生活觀察和擬人化的故事引導,以及主題交流等環節,讓幼兒學會尊重比自己弱小的生命,強化生命情感體驗,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在生命教育中,教師需要以幼兒熟知的現實生活為載體,加強對幼兒的生活教育。教師應在生命教育中圍繞個體的社會化發展設置科學的教育引導,借助繪本教育,讓幼兒正確認知自身與社會之間的關聯,培養幼兒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例如,在《菲菲生氣了》的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思考,菲菲為什么生氣,并圍繞繪本故事中出現的爭論,引導幼兒代入現實生活進行思考,并讓幼兒討論自己在遇到這種事情時,是如何解決矛盾的,怎樣調節情緒的。教師將繪本內容和現實生活進行聯系,引導幼兒能夠根據自身的生活經歷進行反思,反思自身的行為方式和習慣是否對他人造成了傷害和影響。教師發掘繪本的生活導向,圍繞幼兒的情緒化表現和生活問題,對幼兒進行生活教育,并指導幼兒根據繪本中的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避免產生消極情緒。譬如,有的幼兒認為將玩具分享給姐姐,就能夠避免紛爭,還有的幼兒認為對姐姐謙讓就可以解決問題。教師以繪本故事對幼兒進行教育引導,讓幼兒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和行為方式對待其他人,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發展的要求。
在對幼兒進行生命教育時,死亡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傾向于對幼兒的生命情感和生命價值的教育,很容易忽略對幼兒的死亡教育。教師應在死亡教育中融入自然生物的客觀發展規律,從而在辯證認知中,培養幼兒的生命意識。例如,教師設置飼養角,在幼兒教育中加強小動物的啟蒙介入,幼兒通過和動物的接觸,見證生命的成長和消亡。幼兒飼養的動物在死亡之后,幼兒很容易陷入悲觀情緒中,對此,教師以此為契機,通過幼兒的情感體驗,對幼兒進行繪本教育。譬如,在《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的繪本教育中,教師將幼兒飼養動物的經歷過渡到繪本教學中,并選擇對應的音樂作為輔助進行教育。在情感共鳴中,教師對幼兒關于死亡的困惑進行解讀,對認知死亡后所產生的消極情緒進行疏導。在死亡教育中,教師可以采取談話交流的形式,讓幼兒正確認識和看待生命的消亡,同時可以對死亡教育進行內涵拓展,加強對幼兒的安全意識和生存意識的培養,避免幼兒進行危險行為的嘗試,培養幼兒的生命意識。
對于幼兒的生命教育,教師可以設置個性實踐活動,讓幼兒將自己對于生命的認知,進行個性創作,在內化的同時,提升幼兒的實踐應用能力。教師鼓勵幼兒根據自己對繪本的理解進行二次創作,讓幼兒在個性創作中,深化對生命教育的認知。例如,在學習關于生命健康的繪本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說出自己認為有益身體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幼兒的歸納總結和口語表達能力。引導幼兒通過繪本學習、生活認知和歸納總結,自己創作一份健康生活的繪畫。讓幼兒在生命健康的認知理解中,進行個性化的創作和展示,并幫助幼兒建立起健康生活的意識。教師借助繪本,推動對幼兒的生命教育,同時以此為基礎,鼓勵幼兒進行二次創作,圍繞他們喜歡的繪本進行手工制作、繪畫展示、故事表演等。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將繪本內容在認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創編實踐,并指導幼兒將繪本內容融入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最熟悉的兩個生活環境,教師在生命教育中,還要加強和家庭教育的聯系,提升家園共育的成效。教師應發揮自身科學指導的教育優勢,讓家長建立正確的生命教育認知,關注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家長可以在家庭教育中組織親子共讀,通過親子之間的生命教育互動,幫助孩子培養同理心,讓孩子學會認同生命、尊重生命。家長可以通過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積極的價值典范和榜樣,在對繪本的形象感知和對生活的認知中,幫助孩子塑造良好的生命態度和生命情感。在親子共讀中,教師可以為家長分享繪本讀物,讓家長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生命、人與自我等多個維度的繪本開展親子共讀。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家長定期帶孩子進行社會實踐,在真實的環境感知中,讓幼兒將平面化的繪本知識,轉變為動態的生活認知。在孩子的情感體驗和生活認知中,促進孩子對生命教育的內涵理解。教師加強和家長的合作,以繪本教育為載體并將生活教育作為延伸,深化對幼兒生命教育的綜合培養。

在對幼兒開展生命教育的實踐中,教師需要立足幼兒主體的發展需求和認知規律,借助繪本教育,加強對幼兒的引導,并鼓勵家長積極參與,讓幼兒在不斷學習、認知和理解中,掌握生 命教育的內涵,建立正確的生命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