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雯燕
古詩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有效提高小學古詩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突破傳統的教學形式、創設學習環境,積極為教與學構建支架、搭建平臺,梳理教學內容的脈絡,關注學習難度的循序漸進;辯證處理讀與悟的關系,以讀促悟、讀悟結合;關注學段銜接,實現學習內容、方法、能力的進階;以任務驅動教學活動,指向核心素養的發展;樹立“教—學—評”一體化意識,從激發學習興趣方面入手。
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在選材上突出經典性,大幅增加古詩文篇目,另有韻文、諺語、名言文等。如何提升小學古詩文教學的效能,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構建支架。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第一學段學生應能夠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低年級是語文學習的初始階 段,教師用好教材中豐富的語言素材,可為今后的古詩文學習做好鋪墊。

以一年級下冊為例,識字1《春夏秋冬》一課不僅能幫助學生識記生字、根據圖文結合理解詞義、了解四季景物的特點、感受四季的美好,還能進行學習拓展。比如“春風、夏雨、秋霜、冬雪”這四個詞語都是季節在前,景物在后,寫出了四個季節最明顯的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在拓展練習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
在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和《語文園地七》的“日積月累”板塊,“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是諺語;“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出自《增廣賢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源自佛經《涅槃經》。在學生初步了解和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教師可適當介紹出處,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古詩文中蘊含著人文智慧。教師也可略微拓展誦讀范圍,以實現促進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的目標。
一年級上冊的識字2《金木水火土》是小學階段第一篇韻文,體現了絕句一二四行押韻的規律,如第二句運用了工整的對仗,“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天地”對“日月”,“分”對“照”,“上下”對“今古”,潛移默化中滲透了古詩的語言規律。《對韻歌》遵循聲韻統一原則,從單字對到雙字對,聲韻協調,可讓學生接受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為古詩學習奠定基礎。
漢樂府《江南》是源于生活的民間歌謠,其回旋反復的音調顯得節奏輕快。《憫農》(其二)和《古朗月行》(節選)都是源于生活、感于生活。這些詩歌開啟了小學階段的古詩文學習,共同的押韻、對仗等語言規律的反復感知,借助注釋、猜讀、想象等理解的學習方法,為小學生學習古詩文奠定了基礎。
回顧語文教學的歷史,無論是京師的太學,還是鄉野的私塾,都特別強調一個“讀”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總結了古人寶貴的治學經驗,包含我國古代語文教法的精髓。但是只有讀書聲的課堂是不夠的,讀與悟之間相輔相成,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從讀熟到背熟,從讀通到讀明白,從會讀到會用,都是讀在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進入詩文所創作的意境,從而提高鑒賞與寫作能力。
低年級教材中安排的古詩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節奏鮮明,學生很容易讀記。《三字經》《弟子規》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邊打節奏,邊練習誦讀,同時可以接受傳統文化、禮儀等方面的教育。
讀是悟的基礎,悟是讀的歸宿。以六年級《伯牙鼓琴》一文為例,課文短小,字面意思理解難度不大,但是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之情卻是藏在字里行間的。教師可讓學生自由誦讀、默讀,多形式、多層次的誦讀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對于后面的文本理解環節具有積極作用。其中描寫伯牙琴聲和鐘子期語言部分的對稱結構是在誦讀中發現的,這也是指導學生背誦記憶的方法。知音間的惺惺相惜也蘊含在這一呼一應的語言結構中,師生、生生可分角色讀,逐漸加深對“知音”的感知。
《課程標準》提出,第一、二學段應實現積累的目標,第三學段應能夠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第四學段明確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的古詩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語言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雖然從三年級開始出現短篇古文,但是低年級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相關的語言材料,從詞串到分類成語,從淺顯的韻文到古詩,從古代典籍語句摘錄到短小的古文。
比如二年級下冊的《亡羊補牢》和《揠苗助長》兩則雖是白話文寓言故事,但是它們出自古籍,與三年級下冊古詩文《守株待兔》形成呼應,前后勾連,文白互補。教師可拓展《亡羊補牢》和 《揠苗助長》的古詩文,喚起學生的學習記憶,對照二年級課文,改變以往結合注釋理解文本的學習思路,鼓勵學生嘗試編寫注釋,激發其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就古詩文閱讀鑒賞來看,每個學段都明確了讀的重要性,又都有本學段的側重點,如:第一學段誦讀及整體感知,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第二學段領悟詩文大意;第三學段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第四學段閱讀淺易的古詩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誦讀是積累與理解的重要路徑,教師要鼓勵學生堅持讀悟的學習方法,更要提出新要求,提高學生讀的質量。
比如,三年級下冊小古文《守株待兔》中包含“走”“觸”的理解,“兔走觸株”,教師可設置情景,幫助學生體會句義,即兔奔跑時撞到樹樁。四年級下冊古詩《宿新市徐公店》中“兒童急走追黃蝶”,“走”的含義可以聯系《守株待兔》一課,到了《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再次出現“走”,學生理解就沒有障礙了。通過知識的聯結,教師可豐富學生對古今釋義的認知,使學生實現知識遷移。
以古詩教學為例,教師通常從理解詩題入手,帶領學生了解詩人及創作背景,借助關鍵字詞讀懂詩句,再感悟意境情感。雖說固定的學習方式有一定的局限,但這是學生打牢基礎的根本途徑。學生有了扎實的基礎,才能進行知識遷移,拓展學習的深度與廣度。而這套學習流程也適用于古文的學習,如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第二部分的學習,學生借助注釋能大致了解意思,結合時代背景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特定含義。
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提出“以學習任務為載體”,突出學習任務的載體功能,以真實情境 中的學習任務融合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從而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以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牛》一文為例,圍繞“用自己的話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這一目標,教師設計了逐層遞進的小任務。第一個任務是:通讀知文意,借助拼音讀正確,正確停頓讀節奏,借助注釋讀意思,設置情境讀明白。任務一的目標是通過多形式、分層次的讀,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第二個任務是:趣讀入情景,抓住文章中主要人物的主要表現,感受人物特點,設計想象補白,如杜處士對所藏畫“尤所愛”,他可能會這樣夸這幅畫,可能這樣愛惜這幅畫,還可能……第三個任務是:講講“我”的故事,創設牧童、杜處士、蘇軾三個角色,學生需要充分考慮角色定位,講“我”經歷的故事。任務三提升了講故事的難度,也增加了趣味性和 情境性。
評價可以優化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發展。處理好教、學、評的互動關系是教師開展有效評價的重要前提,課堂教學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主要渠道。教師要以評促學,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進步,以評促教,轉變自身的思想觀念,優化過程性評價,發展地看待學生的成就,動態地解讀評價結果。
再以《書戴嵩畫牛》為例,為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講故事,教師設計了有梯度的說話練習,從大致讀懂文本到讀出趣味、補白畫面、及時肯定、適時指導、夯實基礎。學生課堂展示后,進入自評、互評、師評環節。在這一互動活動中,教師要注重鼓勵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師生之間形成“教—學—評”一體模式。
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感知、浸潤的過程,僅僅依靠小學階段的幾篇課文是不夠的,因此有些教師會結合學情課外拓展古詩文的學習,這也是基于從量變到質變的期待。為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創設學習環境,積極為教與學構建有效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