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彩娥
閱讀在小學語文中占據重要地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有著關鍵性影響作用。但是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未能實現既定的審美教學目標,學生無法透過文字領悟文章的美。對此,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時,應結合學生的閱讀學習需求,設計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審美能力。
當前,雖然教育領域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仍存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現象。由此可以發現,許多教師沒有全面理解新課程標準,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較低,甚至部分教師為了快速完成教學任務,很少留給學生自主閱讀和自主感悟的機會, 導致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無法提升審美能力。
目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會將教學重點放在文章結構、段落大意等知識點的講解上。在文章講解結束后,教師會要求學生通過做題的方式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極為重視學生閱讀技能的鍛煉,但卻忽視了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甚至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會占用大量時間,將自己對每句話的理解灌輸給學生,雖然這種方法可以確保學生對文章內容有基本的認識,但是會阻礙學生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發展,長此以往容易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還會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
由于閱讀在小學語文學科中占據重要地位,教師會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放到閱讀教學上。但是部分教師過于注重閱讀量,擔心學生閱讀量過低,沒有接觸過考試試卷的文章類型,因此每天給學生布置大量閱讀任務。然而,通過對比分析學生接觸過的文章可以發現,大多數文章風格類似,結構相仿,學生僅需在閱讀中總結出同類型文章的閱讀規律即可。但是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很少在閱讀課上帶領學生共同探索同類型文章的閱讀方法,也沒有要求學生在閱讀課外文章的過程中做好筆記,使得學生以完成任務的心態參與閱讀,影響了學生閱讀審美的構建。
近年來,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有效推進了教育領域的改革。信息技術具備多種功能,可以通過動態畫面和背景音樂創設適宜的教學環境。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通過圖畫或視頻的形式,為學生立體展示文章描述的畫面內容,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文章之美,這對其閱讀審美的構建具有積極作用。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創設閱讀情境指導學生體驗美,促使學生在觀看動態畫面的過程中感受作者傳達的情感,學會將文字放到特定的情境中理解。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能有效增強學生對美的體驗。
例如,教學《黃山奇石》時,這篇文章通過比喻和擬人手法,形象地描繪了黃山奇石的形狀。教師在講解文中經典語句時,可以結合文章內容在網絡上挑選與黃山奇石有關的視頻,運用信息技術展示給學生。在展示相關素材時,教師應同步應用信息技術的視聽功能,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直觀地感受黃山奇石之美。此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觀后感,并在學生分享的基礎上,帶領學生探究相關語句的表達技巧,使學生在品讀文字的過程中充分感受黃山奇石的獨特,從而有效構建閱 讀審美。

縱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可以發現,諸多文章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然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往往在閱讀中無法探究文字中蘊含的意味,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閱讀審美構建需求,探索合理的教學手段。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為學生指明閱讀學習方向,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文本的語言美。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借助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深入探索文章的語言美。這樣既能有效強化學生的閱 讀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
例如,教學《爬山虎的腳》時,這篇文章通過描述爬山虎的腳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教師可以在講解文章之前,提出如下問題:“文章哪些語句描述了爬山虎的腳?這些語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討問題。這樣,學生可以在自由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其他學生對相關語句的看法,從而學會從多個角度探索語言之美。此后,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輪流回答,并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系統闡釋各個語句的精妙之處,使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切實感受語言之美,提高閱讀審美構建質量。

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位置,學生可以在朗讀的過程中獲得美的體驗,實現陶冶情操的目標。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分為教師示讀和學生自讀兩類。教師示讀是指教師根據教材文本,通過調整語調高低和語速快慢的方式,傳達自身對相關詞句的理解,使學生通過聆聽學習朗讀方法;學生自讀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朗讀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中心思想。教學實踐證明,大多數學生都能在朗讀中領悟文章情感變化,感受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組織朗讀比賽,先根據文章為學生展示相關朗讀技巧,然后要求學生通過分隊合作的方式進行朗讀展示。教師可以在開展朗讀比賽之前明確打分規則,將學生在朗讀中表達情感的準確度作為打分標準。這樣既能使學生明確朗讀要求,還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沉浸于比賽的氛圍,使學生讀出文字蘊含的情感美。
例如,教學《將相和》時,這篇文章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重點刻畫了藺相如和廉頗這兩個人物。文中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學生可以從不同人物身上學到良好的品質。教師可以在知識點的講解結束后,從文中選擇某個片段進行朗讀展示,告訴學生在朗讀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而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隊伍,讓各個隊伍自主選擇一個段落進行朗讀比賽。這樣學生可以在朗讀中感受不同人物所具有的品質,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朗讀比賽結束后,教師可以按照朗讀情況給各隊打分,并對分數最高的隊伍進行鼓勵,適時指出學生在朗讀中存在的不足,再為學生示范正確的朗讀方法,使學生總結自身存在 的問題,從而為構建閱讀審美打好基礎。
閱讀美感培養在審美構建中占據重要位置,但是相比字詞學習而言,閱讀美感培養屬于隱性教學,無法通過較為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然而每名學生的經歷和理解能力都不同,如果僅僅通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則容易出現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需求不符的情況。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立足審美構建需求探索新型教學模式,積極利用讀書分享會,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發現美。教師可以要求每名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闡述所讀文章的題目、中心思想以及個人感悟,讓學生通過參與讀書分享會,了解其他學生對相關文章的不同見解,拓展學生的審美思路。此外,在讀書分享會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分享的課外閱讀文章,系統點評相關文章表達的深層次情感,在引導學生構建閱讀審美的同時,不斷提高其人文修養。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當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構建時,應綜合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學習現狀探尋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如運用信息技術創設閱讀情境、借助提問教學模式深挖語言美等,以此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審 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