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蓉/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恒北村是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文明村和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近年來,全村致力打造好班子、好隊伍、好路子、好村風、好環境“五好”戰斗堡壘,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
拓寬領域選優班子。積極選培鄉土人才,先后選聘6名本村年輕黨員和退伍軍人、3名返鄉青年進入村組干部隊伍,平均年齡不到35歲,不斷優化農村干部隊伍。注重引培外來村官,引入多名大學生村官從事旅游及村務管理工作,提供干事創業的平臺,引導其成為項目申報、產業發展、公益服務、宣傳政策的好幫手。
加強學習建強班子。通過座談、外出考察、有計劃地邀請區內外領導、專家、學者到村輔導授課,為村干部、黨員群眾傳授鄉村振興戰略、鄉村建設等方面的知識,不斷提升班子及黨員隊伍的綜合素質及能力。利用學習強國平臺、江蘇先鋒網、紅色鹽阜網、大豐黨建網、大豐惠農手機報等平臺,組織參學“遠程課堂”“網上黨校”,學習先進地區的先進理念,提高村班子成員發展能力。
“四有”要求激勵班子。開展黨性教育,組織向黨旗重溫入黨誓詞,做到心中有黨;扎實推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做到心中有責;組織開展廉政主題教育活動,做到心中有戒;組織班子成員與部分困難居民開展“1+1”幫扶活動,共促成幫扶對子16對,真正做到心中有愛。
多形式培養骨干黨員。通過“基層黨組織統一活動日”,將黨性教育融合到實際工作中,開設“三農”專題課堂,為村黨員干部、農民經紀人等群體授課。積極推進“黨員文化科技宣傳日”“黨員民主議事日”等活動,全面推行群眾事務黨員干部代理,開展“一站式”服務。近年來,為群眾無償代辦各類事項1580項,現場處理、答復問題850余件。
全方位打造致富“頭雁”。加強村遠程教育站點建設,引導廣大黨員群眾學習實用技術,了解市場行情與信息,培養優秀的農民經紀人和種植大戶,帶動全村果農發展以早酥梨、小方柿為主的果品種植業。整合產業發展、鄉村旅游、電商傳媒等各類資源,成立恒北村發展智庫,培養鄉村旅游學員77名,新型職業農民300多人,帶動創業就業300多人。
有特色打造“111”微服務。在致富、健康、文化服務等方面建立13支專業服務隊伍,實行“1名村干部+1名骨干黨員+1支特色服務隊伍”的“111”微服務,吸納村組干部、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有一技之長熱心村級公益事業的100多名志愿者參與,圍繞關愛孤寡殘疾、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服務200多場次。
培植特色產業。恒北村以萬畝梨園為基地,主打有機果品、生態旅游、梨園衍生三大產業,發展育苗基地、果品加工、旅游度假、非遺文創等項目,有力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成立大豐麋鹿早酥梨專業合作社,吸收3369個成員,輻射帶動全區種植恒北梨4萬畝。強化品牌創建,恒北早酥梨通過歐盟食品認證,獲得國家綠色食品和國家地理標志商標認證。注重品種改良,引進蘇翠1號、翠冠等新品種,與江蘇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建成50畝梨綜合示范園,示范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延伸產業鏈條,重點突破梨初深加工,開發梨系列六級衍生產品,開發梨木梳、恒北酥梨酒等系列文創產品30多個。
發展旅游經濟。以鄉村旅游產業鏈打造為核心,建成原鄉溫泉度假酒店、溫泉農莊、星星樂園、研學基地、精品民宿、恒北文創街、果品苑等休閑度假項目。連續舉辦九屆恒北梨花文化節,2019年獲評全國首批鄉村旅游重點村,常年接待游客10多萬人,旅游收入近600萬元。發展農家樂民宿12家。
探索聯營模式。通過黨建引領、資源共享、聯合共建的模式,建立黨建帶群建機制,創新發展路徑。與上海界龍村、浙江余村、安徽小崗村、張家港永聯村共同成立鄉村振興示范點培訓線路,培植勞模療休養基地和會務培訓經濟增長點;與光明集團上海農場、江蘇省會議中心、江蘇國信臨海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簽訂村企共建協議,助力恒北果品銷售、美麗鄉村建設、旅游發展。
抓好黨風帶民風。村黨委注重村民文化建設,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群眾。在恒北道德講堂定期開展文明宣講活動。廣泛開展幸福家庭、道德模范、五星文明戶、好婆媳、恒北文明新事評創活動。組建志愿者服務站,圍繞服務村民、關愛孤寡殘疾、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
加強鄉土文化建設。先后投資100余萬元,建成圖書室、健身房、燈光球場、1500米健身步道等文化設施。建成梨園風光主題廣場,搭建鄉村大舞臺,購置安裝健身器材等體育文化設施。成立恒北文聯,組建文體骨干隊伍,自編自導自演《喜看恒北新面貌》等一批村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建立廣場舞、風箏、籃球等協會,組織開展多項文體比賽活動,豐富了村民精神生活,營造了良好社會風氣。

大豐恒北村俯瞰
以民為主建新村。采納村民提出的“挖掘整理原生態資源”建議,建成生態駁岸、梨園風光、生態走廊、梨園觀景臺等特色景點,依托原有綠化果園,對村內道路、河塘溝渠、房前屋后增加綠化樹木,綠化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村莊綠化率達41.5%。為提升村莊綠化水平,村里安裝籬笆墻,進行綠化種植,村民主動承擔起管護責任;老村莊改造過程中,村民齊心協力,主動刷白墻面,清除亂堆亂放,協助疏浚河塘等。
干部引領成效顯。建設美麗鄉村,村黨委帶領黨員群眾奮戰在一線。建成省首批新農村集中示范點—--恒北新村,全面展現“春有花、夏有綠、秋有果、冬有泉”的恒北四季美景,創成江蘇省第三批特色田園鄉村。實施整村推進人居環境改善提升行動計劃,全村建設五橫五縱道路23公里,栽植綠化樹木24萬株,建成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3座、截污管網12公里,率先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全覆蓋。新建橋梁88座,建設垃圾分類站點32座,實施無害化衛生改廁658戶,實施河道生態駁岸18公里,村容村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