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蘋/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文峰街道辦事處

南通都市農業公園
我國是農業大國,涉農社區的經濟發展需要在不斷提升農業經營管理水平的基礎上,縮小與城市間的差距。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涉農社區城市化改革,為進一步推進改革進度,涉農社區“兩委”積極拓展集體經濟發展新途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努力增加各項收入,實現全體居民生活幸福指數進一步提高。筆者以A、B、C社區為例,對涉農社區城市化改革下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給出改進優化建議。
選取鮑家橋(A)、五一(B)、紅星(C)三個涉農社區,經過調研,對2018年到2021年四個年份的社區總資產、凈資產、總收入等方面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三個社區資產總量雖然變化不大,但村集體資產收益卻逐年下降,鮑家橋(A)的凈資產,2021年為2032萬元,分別低于2018、2019、2020年的2474萬元、2348萬元、2186萬元;五一(B)的凈資產,2021年為3921萬元,分別低于2018、2019、2020年的4056萬元、3944萬元、3988萬元;紅星(C)的凈資產,2021年為752萬元,分別低于2018、2019、2020年的1228萬元、1102萬元、897萬元;三個社區收不抵支的狀況有擴大的跡象。社區負擔增加,社區出現連年虧損,這些情況在不少涉農社區中存在。分析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社區經營收入逐年減少。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涉農社區原有的集體經營性房屋資產大量被拆遷,雖然原有房屋賬面價值不高,但由于地理位置處于城郊接合部,房屋租金一般都較高,拆遷后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急劇下降,A社區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追溯到10年前該社區年租賃收入近千萬元,到2017年社區地塊已無租賃收入,僅剩飛地經濟有部分租賃收入。B社區在2004~2018年期間經歷了分批拆遷,社區利用時間差不斷重復添置資產及拆遷資產,通過運作資產總量基本持平。C社區拆遷較晚,從2016年開始陸續拆遷,年經營收入逐年下降,到2022年該社區已無租賃收入。
社區資產逐年縮水。由于受城市規劃的制約,原有集體資產大部分沒能辦理房產證,屬于無證資產,拆遷時補償的標準普遍偏低,一般只有400元每平方米,拆的越多社區虧得越多,資產逐年在縮水,如C社區2018年凈資產1776萬元,到2021年凈資產只有752萬元,四年減少了1024萬元。
社區負擔逐年增加。隨著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部分涉農社區承擔了社會管理職能,社區無形中增加了支出,如三個社區代為管理居民樓,一年要為此增加一百多萬元的支出。除此以外,現在社區在科教文衛、鄰里、創文創衛和防疫等方面工作也要支出不少費用。
社區工作人員逐年增加。隨著社區管理職能的擴大,社區工作人員逐年增加,除了原有的涉農編制人員外,近年招收大量的城市編制人員分到涉農社區從事社會管理工作,三個社區這兩年都增加了4~5名城市編制人員,為平衡涉農干部和城市編制干部的收入差距,社區年終要給城市編制工作人員一定金額的獎金。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強社區發展動力。落實并兌現征地過程中留地發展政策。涉農社區經濟市場化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解決發展載體問題,進行各方面的扶持。如果涉農社區通過市場買土地,成本較高,社區較難盈利。征地過程中留地發展的政策,政府已有規定,有的地方沒能完全落實到位。可以給被拆遷社區按照建筑成本價購置部分營業用房,增加社區經營性收入,增強社區造血功能。
改變傳統發展思維,吸納新鮮血液促進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為與國際市場和更前沿的技術市場接軌,在有利未來經濟發展而又不違背國家基本方針的前提下,涉農社區應學會在市場經濟活動中采取靈活變通或柔性的措施來開拓市場,增加收益。雖然過去涉農社區施行的治理方式在督促、監督居民和社區干部方面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一成不變地用這種理念指導工作,會限制涉農社區后續的發展。涉農社區應當變“被動堅持”為“主動前進”,主動與優秀的企業接觸,吸取優秀的經驗和技術。積極吸納社區能人參與社區管理,讓居民主動留下來發展鄉村事業,而不是傳統老套教條式的將居民束縛在涉農社區。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業經營管理智慧化。全面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促進涉農社區可持續發展,可從技術層面入手,強化農業經濟管理的智慧建設。具體來說,實現智慧農業經濟管理中心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同步,是構建智慧農業經濟管理的關鍵問題。智慧農業經濟管理的流程重組應遵循六個原則即控制系統化、元素精確化、流程規范化、分工專業化、數據標準化、集成網絡化。通過標準化、交互化、網絡集成化,實現信息實時交換和數據共享,以信息化提高社區的有效管理。
實行政經分離,剝離社會管理職能。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采取政經分離的辦法,剝離涉農社區的社會管理職能。社會管理職能由社區居委會負責,嚴格執行費隨事轉的原則,所需費用納入財政預算;保留經濟組織,通過清產核資、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制定章程,組建社區股份合作社,實行獨立經營、自負盈虧。
促進可持續發展,培優農業經濟管理隊伍。促進涉農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社區對于后備人才的培養不夠,可以通過選拔、培訓、換崗等三大措施著力培養后備力量。具體來說,幫助社區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實現自我規劃,搭建好發展平臺,由此防止人才流失。社區可將所有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分為普通或優秀兩類,其中前者學歷層次通常較低,但年齡較小,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對于這類人才可長期從事一線財務工作。后者則多數為具有良好學歷背景的工作人員,這些員工對財務管理有著獨到的見解,理論實踐經驗較為豐富。對于此類員工可作為共享戰略中心的人才予以培養,主要從事財務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