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倉橋/江蘇省灌云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

連云港市灌云縣潮河灣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是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重要保障,是引領廣大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江蘇省灌云縣緊緊圍繞市委黨建引領富民興村決策部署,立足縣情實際,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真抓實干,堅持務求實效,在黨建引領、路徑驅動上精準發力,持續推動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整體提升。到2022年底,全縣村集體累計流轉土地10萬畝,帶動村集體增加凈收益5000余萬元,308個村集體收入均超30萬元;凈收入30萬~50萬元村103個;50萬~90萬元村52個;100萬元左右村6個,實現零突破,為當地村民提供3000多個就業崗位。
灌云縣耕地面積137萬畝,常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68萬畝。經過多年的努力,到2020年底,全縣所有行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達到18萬元的“及格線”,但對照新的目標要求,分析收入構成比例,灌云村集體增收基礎仍比較脆弱,收入來源不夠穩定,后繼增收缺乏支撐,整體收入水平在本省中仍處于落后位置。我們從縣情、村情實際出發,強化分析研判,活學活用政策,發現土地規模流轉由村集體自主經營,得天時,居地利,占人和,是當前最接灌云地氣、最易入手實施、最能促進盡快增收和復制推廣的富民興村路徑。主要基于三方面考慮。
這條路,立足于灌云傳統農業大縣最大縣情。長期以來,灌云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工業對村集體經濟的拉動作用較弱。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充分,鄉村旅游雖蓬勃興起,但僅能輻射大伊山、伊甸園、潮河灣景區等周邊鎮村,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對村集體增收帶動作用不強。相比之下,灌云農業發展基礎較好,純農業村占比超90%,且地勢平坦、河道縱橫,土地資源豐富,易于連片種植規模經營,形成了優質稻麥、蘆蒿、淺水藕等特色產業,先后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省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先進縣等稱號。村集體流轉土地規模經營,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資源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這條路,著眼于破解制約村集體發展的資源瓶頸。在二輪土地承包中,灌云村級土地基本都分田到了戶,村集體資產資源相對匱乏,村集體發展經濟缺乏支撐、無從下手。現階段,由于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加快推進,灌云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老齡化情況越來越突出,土地的閑置讓流轉成為農民的現實需求。據統計,灌云常年在外務工人員有30萬,每年土地流轉8萬畝左右,這給村集體流轉土地自主經營提供了契機和可能。如果將閑置的土地流轉到村集體手中,村集體再次擁有了土地資源的使用權,將有效解決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窘境。
這條路,考量于灌云廣大村干部的思想觀念和能力水平。灌云的村干部不少年齡偏大,對村集體發展新興產業少思路、缺門路。由于長期生活在農村,村干部都是農業生產方面的行家里手,加之流轉土地集體經營,技術門檻低、經營風險小、效益可保證,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村社“兩委”干部種地優勢和潛能,帶領村集體和廣大群眾致富增收。
農村要致富,關鍵找對路。2021年以來,灌云縣堅持以黨建引領推動富民興村,蹚出了一條鎮村認可、群眾支持、可復制推廣的路子,那就是立足實際,規模化流轉土地,村集體自主經營,走實差異化發展新路子。
堅持黨建引領,讓組織振興推動富民興村。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富民興村全過程,從頂層設計到具體組織,從方向確定到項目選擇,從要素保障到績效管理,始終確保黨組織處于主導地位、發揮主導作用。注重三級書記一起抓,全縣上下齊推進,建立縣鄉村書記抓富民興村責任清單,由縣委主要領導領辦實施黨建引領富民興村年度“書記項目”,鎮街黨(工)委書記逐村制定發展規劃,帶頭包聯經濟發展困難村,村黨組織書記帶領村“兩委”成員抓產業發展,確保責任上肩、措施到位、工作提質。突出選優育強富民興村“主力軍”,實施“頭雁”能力提升工程,分四批選派308名村社黨組織書記到基層金融網點掛職,全面組織赴周邊市縣先進村學習取經,推動村書記提升服務能力,增強干事本領,以干部提質引領發展升級,以“頭雁”領航厚植富民根基。扎實開展富民興村先鋒行動,招錄150名鄉村振興專干進村社,推動130名優秀機關年輕干部下基層,組織30家優質企業與經濟薄弱村結對子,“兩在兩同”一線發展建新功,全力強化富民興村的人才支撐。著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既拿土地流轉租金,又拿集體收入股金,還拿就近就業薪金。
出臺激勵措施,讓“一枝獨秀”走向“春色滿園”。圩豐鎮先試先行,全鎮18個行政村分別成立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村公司再共同成立鎮級公司,引導農戶將零散土地整體轉包村集體自主經營,成為灌云第一個規模流轉土地村集體自主經營的鎮。以“圩豐經驗”為樣板,聚焦富民興村短板弱項,從組織引領、人才支撐、推進落實等方面制定具體措施,增強抓“黨建引領富民興村”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成立黨建引領富民興村辦公室,組建“創業能手”講師團,開展線上線下集中授課9期,有效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方法不多、經驗不足等問題。開展“結對打擂幫帶共建”,按照地域相鄰、質態相近、體量相似原則,將12個鎮街296個集體經營性收入超30萬元的村結對打擂,村比凈收益增量、鎮賽總得分高低;對經營性收入低于30萬元的12個經濟薄弱村,落實鎮街領導班子聯村、定村干部包村、第一書記駐村、強村帶弱村“4+1”幫帶措施,幫助找問題、理思路、明方向,確保達到30萬元“及格線”。將村干部的激勵報酬與村集體經營性凈收入掛鉤、和村黨組織書記專業化管理銜接,以村集體經營性凈收入30萬元作為激勵底數,按照省定報酬標準,實行五級激勵,最高者可得省定標準的2倍,年底評出“十大紅旗村社”,激勵村干部積極投身集體經濟發展。
強化資金支持,讓機制創新引領發展創優。從破解村集體項目發展瓶頸入手,推出“富民興村貸”金融產品,制定出臺《灌云縣富民興村擔保貸款操作暫行辦法》,明確前三年貸款利息財政全額暫行墊付。設立1000萬元“富民興村貸款擔保專項資金”,撬動1億元額度貸款,累計發放貸款5100余萬元,帶動村集體新上項目170多個。整合省委幫促工作隊等扶持資金,設立產業扶持引導資金,免息使用,為集體項目發展解難助力。每年設立200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扶持引導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村集體發展經營性、壯大產業鏈項目,引導鎮村高起點抓項目、高水平促增收。
土地規模化流轉集體自主經營,讓灌云走出一條“產業提質、集體增收、群眾致富”的新路子,不僅興了產業、富了集體、強了組織,也進一步堅定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信心和決心。
形成了“百家鎮村興產業”的生動局面。緊扣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趨勢,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有效整合資源,發揮比較優勢,按照“一村一策”“一鎮一品”思路,走差別化競爭、特色化發展之路,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初步形成西部崗嶺綠色種植、東部沿海水產養殖、中部平原稻麥種植、北部市郊藕蝦混養、南部豆丹特色養殖等五大產業聯盟。同興鎮張寶山村發揮本村多年種植韭菜優勢,規模流轉土地510畝由村集體自主經營,其中露天200畝、大棚310畝,一年期收割銷售,可為村集體帶來800萬元經營性收入、400萬元的純收入。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加快現代農業與電子商務、農產品深加工深度融合,讓村集體和群眾走上增收快車道。
營造了“千名干部謀發展”的濃厚氛圍。通過開展黨建引領富民興村,村干部在集體經營中,提高了經營管理、市場運作等能力水平。干部普遍提高了忙流轉、抓增收的思想和行動自覺性,村干部認領責任田,天不亮到集市賣菜,外出學習增收經驗在灌云多地可見,想創業、學經營、抓管理、闖市場氛圍日漸濃厚,一大批“種糧書記”“賣菜村官”得以涌現。當前,支部搭平臺、黨員帶頭上、群眾跟著干,已成為灌云富民興村的生動寫照和基層工作的鮮明特質。
取得了“萬畝土地促增收”的顯著成效。經過一年多的實踐,鎮看鎮、村學村的土地規模流轉村集體自主經營在灌云蔚然成風,已成為村集體增收的主路徑。圩豐鎮在2021年流轉8000畝土地的基礎上,2022年再流轉2000畝,總量突破1萬畝,將帶動全鎮實現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75萬元,超100萬元的村10個、純收入超50萬村5個。截至目前,全縣土地集體種植總規模已達10萬畝,覆蓋全縣13個鎮街255個村,可為村集體增加經營性收入3億元,村均100萬;增加凈收益5000余萬元,村均增加18萬元,帶動全縣300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增收。
黨建引領富民興村的灌云路徑,既讓村集體走上增收“快車道”,也帶來深刻的啟迪:村里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必須建強基層黨組織;只要選對路,就會有出路,必須找準走好符合實際的發展路子;干事貴有恒,久久見成效,必須堅持不懈持續發力。灌云縣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始終保持幾年干成一件事的韌勁,緊抓干部這個關鍵、考核這個重點、項目這個核心,持續強化黨建引領,推動富民興村走深走實,以村集體增收帶動鎮村全域提升,推動灌云在后發先至的道路上實現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