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江蘇省分行
作為國有農業政策性銀行,一直把糧食信貸業務作為立行之本、發展之基,在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如何堅守政策性銀行定位,更好地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這是當前政策性金融必須要答好的“政治答卷”。
清醒認識當前糧食安全面臨的復雜形勢和存在的突出問題。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年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谷物)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但對糧食安全必須要有危機意識。面對百年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性風險增加,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長期不會改變;一些地區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仍存在片面認識,安全之弦繃得不夠緊;區域糧食安全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銷區”發展不夠協調;糧食安全責任落實、合力形成還不夠到位等。
把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作為一項長期系統工程抓牢抓實。糧食安全是個戰略問題,需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標本兼治。黨政同責是組織保障,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共同扛起政治責任;政策支持是動力來源,必須不斷堅持和優化,激發創造力、保護積極性;發展科技是根本出路,必須深化落實“藏糧于技”戰略;資金投入是關鍵支撐,必須統籌使用各類涉農資金,特別是發揮好政策性金融作用;因地制宜是重要遵循,必須加快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正確處理好糧食安全和其他幾個重要方面的辯證統一關系。糧食安全極端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目標,必須統籌兼顧,不能顧此失彼。必須統籌好糧食安全與其他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更廣的維度把握糧食安全;必須統籌好糧食安全與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林則林,不能搞“一刀切”;必須統籌好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富裕,既要保產量和質量,也要平衡好成本和收入,防止糧食供應寬松后造成糧價下跌,影響種糧積極性。
聚力服務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政策性金融必須聚焦生產領域,加大對各類生產要素的支持力度。一是聚焦耕地和種子這兩個“要害關鍵”。截至2021年末,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9億畝,距離“人均1畝、600公斤糧食”的遠景目標缺口還較大,必須大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黑土地保護工程、中低產田改造、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項目,提升耕地地力等級。瞄準種業短板,發揮好種業基金作用,投貸聯動支持現代種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種子庫建設、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等,支持種子生產基地建設,提升種業供給能力。二是聚焦科技這個“根本出路”。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7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1%,對標農業強國目標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必須加大力度支持高端農機裝備生產、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等平臺建設,著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提升和成果運用。三是聚焦其他“重要保障”。加大對農田水利、農機作業配套設施等項目支持力度,推動灌區節水改造全面提速。利用“1+N”模式,創新支持各新型經營主體購置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推動農作物增產增效等。
著力服務暢通糧食產業鏈供應鏈。政策性金融必須圍繞流通、加工、消費等領域,賦能糧食大循環,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一是支持“兩季”收購。牢牢把握夏收、秋收兩個“重頭戲”,通過加強金融服務,不斷提升國家糧食收儲調控能力。全力保障各級儲備輪換和最低收購價收購所需資金,對小麥、稻谷、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品種及時提供貸款支持,配合地方政府妥善解決不達標糧食收購問題,確保“顆粒歸倉”,切實保障種糧農戶利益。二是促進“兩區”聯動。在做好主產區業務的同時,統籌推進主銷區(產銷平衡區)業務,重點支持優質企業開展糧食調銷、流通等業務。積極推動倉儲物流體系建設,重點支持建設省級糧食物流產業園。積極提供“定購貸”“訂單貸”等供應鏈金融服務,大力支持北糧南運、中糧西運、西雜東運,促進產銷區供需對接,有力暢通國內糧食大循環。三是聯結“兩個”市場。支持優質重點企業利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做大做強糧食進出口業務,促進糧食國內國際“雙循環”。

致力服務深化糧食體制機制改革。政策性金融必須主動參與改革、積極服務改革,盯住改革重點、堵點和痛點,在推進改革中提升自身服務水平。一是持續推動糧食市場化改革。堅持“雙輪驅動”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在防控風險的前提下,加大糧食市場化購銷支持力度。創新信貸支持模式,強化共同擔保基金功能,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營小微企業,有效解決好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二是扎實推動國有糧企深化改革。圍繞糧企改革,以地市為單位,成熟一個支持一個,著力構建“一縣一企、一企多點”的業務布局。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支持組建國有地市級糧食產業集團,更好發揮國有糧企在市場化業務中的主導作用。三是積極推動地方儲備體制機制改革。主動適應以“兩分離、四分開”以及“四個轉變”為主要內容的糧食儲備體制機制改革,提前研究謀劃,完善信貸政策和管理措施,提供地方儲備糧增儲輪換、規模品種優化、倉儲設施建設等“一攬子”政策性金融服務,更好發揮地方儲備糧在調節市場、穩價保供和應對突發事件的“壓艙石”作用。
全力服務保障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政策性金融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深入踐行大食物觀,統籌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穩產保供。一是圍繞保數量做文章。通過增設專門的政策性貸款產品,加大對肉蛋奶果蔬等重要農副產品生產、流動、加工、消費等環節支持力度,提高關鍵物流節點掌控能力,增強供應鏈韌性。重點支持豬肉等省級應急物資儲備,增強保障能力。二是圍繞保多樣做文章。結合各地資源稟賦,支持業務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推動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供給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三是圍繞保質量做文章。必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推進農業由增長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圍繞名優特新企業,支持培育“中國好糧油”等產品,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支持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動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斷健全,提升農村生態系統碳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