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影
(清原滿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遼寧 撫順 113300)
近年來,以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及區塊鏈等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了電視節目生產技術路線的革命性變化和生產模式的突破性創新[1]。對于電視媒體而言,結合電視節目生產實際,深入挖掘媒介技術在驅動電視節目生產變革方面的作用,推動生產的真正變革,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電視節目生產方面需要重點部署和開展的工作[2]。目前關于媒介技術在電視節目生產變革中的驅動作用及應用的研究尚處于探索、深化階段,需要電視媒體結合節目生產技術路線和生產模式的實際情況,積極科學研究和積極探索,逐步構建基于媒介技術的電視節目生產變革新模式,適應電視節目生產的真正變革要求。
媒介技術,又稱為傳播技術,指的是人們用于傳播信息、提高信息生產與傳播效率的工具、手段、知識及操作技能的總稱[3]。根據概念可以看出,媒介技術是與媒體內容生產、傳播相關的技術方法,其主要承擔的是信息的生產與傳播。在不同的信息生產與傳播模式下,媒介技術包含的內容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以電視節目信號傳輸為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用于傳輸信號的媒介經歷了從模擬電視信號向數字電視信號傳輸的轉變,并且傳輸的媒介也由衛星轉變為光纖光纜和無線傳輸。故而,對不同背景下的媒介技術研究是存在一定差異的。本文對電視節目生產變革中的媒介技術應用的研究,是立足于以有線電視網絡為載體的新媒介技術開展的。結合目前的技術背景,可以將這里的媒介技術對應為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等新興的媒介技術。相較于傳統媒介技術而言,這些新媒介技術在技術性能、技術標準、技術要求等方面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能夠更好地滿足電視節目生產變革的要求[4]。
結合媒介技術的概念以及當前電視節目生產變革中應用的新媒介技術的不斷豐富和發展,本文這里對媒介技術應用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等上文提到的技術內容,而是結合電視節目生產的視角情況,對應用比較多的技術內容進行梳理。
人工智能是借助計算機技術分析和理解人類智能的技術方法。在電視節目生產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為機器人從事節目采編,其具體的流程如圖1所示。在電視節目生產中,機器人可以在智能算法的支持下,自動從海量信息中提取出節目數據和素材,并按照設定好的模板和算法將這些內容轉化為符合人類閱讀習慣的節目稿件[5]。同時,這種智能化的機器人還可以動態地分析數據庫中的各種素材,從中抓取數據、分析要素、搭建框架、整理模板,對節目稿件采編的風格和模板進行持續性、動態性的更新,以保證節目生產的新穎性。

圖1 基于算法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節目創作流程
大數據是具有海量數據采集、存儲、分析和應用的媒介技術,其可以使用非傳統的工具對大量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進行處理,進而獲得分析和預測結果的一系列數據處理和分析結果[6]。就電視節目生產而言,大數據主要在節目數據和數據節目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其中,節目數據方面的應用主要是節目采編人員借助大數據技術從多種途徑搜集與節目生產相關的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信息,以此來指導和輔助節目的生產。例如,大數據可以為采編人員提供觀眾瀏覽節目稿件的數據信息,幫助其掌握觀眾對節目內容的關注度。數據節目方面的應用主要是節目采編人員借助大數據技術將原本以文字、數字等形式呈現的節目內容轉換為可視化效果強的圖表,以顯著的數據信息來提高節目稿件的可讀性。
云計算是在分布式處理、網格計算和并行處理等方法的基礎上延伸出的技術,其主要包括數據存儲、資源管理、網絡傳送、信息安全等多方面的技術功能。在電視節目生產方面,云計算技術主要應用于節目采集、數據存儲與傳送、稿件編輯三方面。其中,節目采集是利用云技術從數據庫中獲取大量節目素材;數據存儲與傳送是借助云平臺的網絡傳輸與存儲功能,實現異地采訪信息的實時上傳分享和即時修改編輯,提高節目生產的效率和效果;稿件編輯是借助云計算對采集到的節目數據信息進行模塊化的處理,形成具有可讀性、規范性的節目稿件。
智能傳感器是傳感器和處理器的混合體,是從物流環境中獲取信息,并使用嵌入式微處理器和無線通信監視、檢查和維護各種系統的技術設備。目前,電視節目生產中使用的智能傳感器主要有測量、配置、驗證、溝通四個方面的主要功能。其中,測量是傳感器可以通過檢測物流信號并將其轉換為電信號進行測量,以實現對可視化、可感知對象的動態監測;配置是傳感器支持對各種參數進行設置、校對和錯誤分析糾正;驗證是可以通過一組監控設備或者電路對傳感器的行為進行連續性的監控,以驗證其準確性;溝通是傳感器可以與操作系統實現交互,按照相應的指令進行自動化的參數設置與調整。在電視節目生產方面,智能傳感器主要應用于收集節目素材、節目數據,并對這些內容進行整合和可視化處理方面。例如,在節目內容生產中,采編人員可以借助裝備智能傳感器的無人機、生物傳感器到人員無法直接接觸的危險區域進行節目內容的采集。同時,可以借助安裝有智能傳感器的機械臂替代專門人員從事煩瑣機械的節目采集,降低節目生產的難度,提高節目生產的效果。
虛擬現實技術又稱為虛擬技術,利用計算機模擬產生三維空間虛擬世界,為用戶提供模擬化的視覺、聽覺等感官體驗,讓用戶產生身歷其境的感受。在電視節目生產方面,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為VR技術在節目場景和數據信息可視化處理兩方面的應用。在節目場景方面,VR技術為采編人員提供了對節目報道內容的時間、空間維度的建模和渲染,使其可以構建立體化的三維報道模式,直觀地將節目現場進行重景再現,還原大型盛況和重大節目事件的內容,使節目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在地震等突發災難性節目的采編中,可以借助VR技術還原災難發生的過程,提高節目內容展現的邏輯性,使節目內容更加順暢。在數據信息可視化處理方面,VR技術主要用于提升數據節目的視覺呈現效果,增進觀眾對節目中數據內容報道的理解。例如,借助VR技術,采編人員可以對過往的數據信息進行圖表化的呈現,同時也會沿著數據分析的結果,動態模擬出未來一段時間內數據的變化趨勢,從而提高觀眾對數據蘊含的發展規律的進一步了解,降低數據節目閱讀的思維難度。
媒介技術,是電視節目生產變革重點利用的技術。通過上述分析研究發現,媒介技術并不是單純地指某項工具或者技術,而是一系列技術的綜合。故而,媒介技術在電視節目生產變革中的應用并沒有明確、單一的方式,而是根據電視節目生產變革的現實需要進行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故而,對于電視媒體來說,盡管媒介技術為電視節目生產變革提供了驅動力,但要想實現驅動力向變革目標和效果的轉化,還需要結合具體的變革工作內容進行針對性的選擇和使用。因此,在利用媒介技術驅動電視節目生產變革時,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或者以目標為導向進行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以提高技術在應用方面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節目采編人員要根據節目生產的需要,提出媒介技術需求,然后以需求為導向進行技術方面的研究與開發,使媒介技術能夠精準地驅動電視節目生產變革。同時,電視媒體需要重點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媒介技術人才,以滿足電視節目生產方面的技術需求信息捕捉、分析,提高技術開發與應用的能力。
媒介技術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中能夠滿足電視節目生產的技術。在當前積極打造新的傳播關系與形態的要素的背景下,電視媒體及其采編人員要在了解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傳感器、虛擬現實技術等在內的媒介技術在電視節目生產變革中的具體應用,并根據電視節目生產變革的需要對技術及其應用進行深度的分析,以創新媒介技術,使其更好地驅動電視節目生產變革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