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公布修訂后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其中,對未取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駕駛員證從事網約車經營活動等行為的罰款數額予以下調。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字生活分析師陳禮騰表示,網約車從2012年左右興起,隨后在共享經濟概念以及資本的加持下經歷高速發展。作為當時新興業態,網約車監管存在的一定的滯后性,直至2016年7月《網絡預約出租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的公布,才首次明確了網約車的合法地位以及具體的監管細則。
陳禮騰進而表示,過去的監管由于缺乏參考,或存在待優化的地方。此次對于《辦法》的調整處罰有了更加細致的劃分,以違法事項的危害程度和經營者的承受能力進行不同的處理,這既是監管部門科學執法、人性執法的體現,同時也是網約車監管走向精細化的體現。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旻律師表示,本次修訂是六部門對2022年7月30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取消和調整一批罰款事項的決定》的落實。《決定》附件《國務院決定取消和調整的罰款事項目錄》中第52~53條要求下調無證經營的處罰,取消未攜帶證件的罰款。《管理暫行辦法》的修訂呼應了上述文件的要求。
李旻進而表示,修訂的《辦法》并不意味著違法成本的降低。修訂前,對于無證經營、無證駕駛的規定較為籠統,可能導致實踐中類案不同罰的問題。本次修改,細化了無證經營無證駕駛的處罰問題,對于平臺方和網約車司機規定了不同的處罰標準,是管理部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的規范完善,使得多方主體的責任更加明確。
李旻認為,本次修改,一方面是得益于網絡技術的進步。隨著營業資質的審查力度增強以及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從業證明電子化普及及信息互通,有利于簡化行政、方便人民。另一方面,條文的細化對于行業是利好消息,明確各方主體責任,避免了行政機關肆意處罰,保障了平臺方及網約車司機的權益,同時也能督促平臺及司機遵守行業規范,促進網約車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陳禮騰也認為,監管文件的意義不僅是規范行業健康發展,同時也是更全面的保障各方權益。此次《辦法》的調整,責任主體也更加明確,側面保障了司機的相關權益,將監管重心側向平臺方面。
據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統計,截至2022年10月31日,全國共有290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取得網約車平臺經營許可;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488.8萬本、車輛運輸證203.0萬本。
陳禮騰表示,行業發展至今,基本形成了形成以滴滴出行為“一超”,曹操出行、T3出行、享道出行、如祺出行、嘀嗒出行、美團打車、萬順叫車等為“多強”,數百家中小平臺“百花齊放”的市場格局。此外,還有百度地圖、高德打車等聚合平臺。這其中既有入局時間的差異也有商業模式的差異,如何兼顧由于行業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如今多樣化的市場環境,打造合理的監管形式,是行業給監管部門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