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娜 韓楠 喬少杰 陳琴 徐康鐳 鄭皎凌 黃萍
摘要:在當今全球經濟不斷融合的大背景下,創新正在成為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和原動力。產業集群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產業集群發展旨在提高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能夠指明競爭力欠缺的部分,為產業集群的調整發展戰略提供事實依據。然而,目前對于產業競爭力的評估方法和研究較少。以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為例,構建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基于鉆石模型初步選取創新產業集群的評價指標,通過對指標的分析,進而篩選出可量化、科學的多層次指標。采用強客觀性的熵值法計算評價指標權重,計算出產業集群各指標的綜合排名,為創新產業集群發展戰略提供解決方案。
關鍵詞:創新產業集群;評價方法;鉆石模型;熵值法
中圖分類號:F71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1739(2022)23-59-6

創新產業集群是一種提高國家競爭力的經濟體制,主要是建立在知識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以創新企業和高技術人才為核心,還附著了諸多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第三方機構、創新所需的配套服務和設施等。與傳統產業集群相比,創新型產業集群比傳統產業集群更加強調知識技術密集和人才密集,具有較強創造力[1]。
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成都市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其創新集群在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2020年就達到了萬億級的收入。但成都市的創新集群仍存在發展轉型不徹底、核心競爭力不夠等問題[2]。
集群的發展方向主要圍繞提高集群的核心競爭力來制定,通過建立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明確提升競爭力的發力點,為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戰略提供方向。
當前,創新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較少?!般@石模型”能夠初步確定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影響因素,即評價指標[3],進而結合熵值法對評價指標進行賦權,使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果具有客觀性。但使用熵值法之前需要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和歸一化處理,避免異常數據對實驗結果造成干擾[4]。
本文主要貢獻包括:基于“鉆石模型”建立創新產業集群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根據成都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現狀,劃分1~3級指標體系。通過對不同層次的指標進行選取評價,刪除不可量化、抽象的指標。利用熵值法對指標進行賦權,計算出每個指標的權重。通過與其他城市的橫向對比,得出對于創新產業集群的綜合排名,指明創新產業集群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方向,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1.1波特“鉆石模型”
美國著名的戰略管理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對多個國家產業的發展進行研究后,提出了決定國家和產業競爭力的“鉆石模型”[5],主要內容包括國家和產業如何合理地利用已有的資源并選擇對應的競爭策略?!般@石模型”的結構如圖1所示,其主要包括產業發展所需的資源條件、企業集群及其他相關產業。此外,波特對鉆石模型進行了修改與完善,增加了2個外部因素:機會和政府[6]。

1.2熵值法
“熵”用于描述系統度量密度和關鍵程度的指標,在管理、統計等領域逐漸流行。熵值法主要通過對多個指標的信息差異進行賦權,確定每個指標占評價指標體系的比重。區別于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這類主觀判斷為主的權重判別法,熵值法對指標的重要性判斷完全取決于指標的變化情況,指標變化越小則表明指標的重要性越小,該指標在指標體系中所占的比例也就越小,反之亦然[7-8]。
2017年,成都市為了促進成都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規劃建設總面積為121.4 km2的萬億級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鉆石模型是有關產業競爭力的系統性研究框架,結合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的實際情況,對其生產要素、需求條件、企業集群、相關支持性產業4個關鍵要素和政府、機會2個外部因素進行分析,構建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2.1生產要素
(1)人才供給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1年,四川擁有134所高等院校、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52個、63名兩院院士。2021年,四川畢業大學生192萬人,研究生14.70萬人,但留在四川就業的高端人才卻不多。根據電子科技大學2021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https://xxgkw.uestc.edu.cn/info/1076/4402.htm),當年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生9 573人,就業地域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2021屆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生就業地區主要分布在川渝,與2020屆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生在四川的就業率42.90%相差不大。但是復旦大學2021屆本地就業率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分別為69.53%,68.95%,67.10%。相比之下,成都人才外流嚴重,高端技術人才數量和企業所需人才數量不匹配,制約了成都的創新能力,限制了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的發展。
(2)基礎設施
對于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的企業入駐、招商引資等只有單一的網站廣告,缺乏專業的公共平臺。對于產業園區真實的產業數據應該按時間公開展示,便于群眾了解。同時,基礎的公共服務設施數量不足、周邊配套的教育、體育、文化、娛樂設施較少,電子信息產業有關的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等設施都需要完善。
(3)創新能力
根據網絡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成都高新開發區和國內其他代表性開發區發明專利的數量對比,如圖2所示。

成都高新開發區的發明專利數量雖遠遠低于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但《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顯示,2021年四川省區域創新能力從2020年全國排名第11名上升到第9名,創新能力有巨大提升。
(4)研發投入
成都高新開發區2021年研發費用140.97億元,雖然對比北京中關村研發費用4 600.2億元還有較大差距,但是對比成都高新區2019年63.53億元有較大提升。
2.2企業集群
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主要圍繞龍頭企業帶動其他中小型企業共同發展。目前,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已發展匯聚了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已形成較完整的電子信息產業鏈和產業生態。
但是區內代表性企業絕大多數來源于招商引資,過度依賴龍頭企業,對本土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不夠,本地自主創新能力受到抑制和削弱。此外,部分龍頭企業均以集團系統內配套為主,與本地企業互動聯系較少,對本地帶動作用有限。同時,集成電路產業中關鍵芯片使用本地產品和集成電路企業向終端產品擴展較少,新型顯示產業中關鍵專用設備和原材料領域依賴進口。
2.3需求要素
(1)產業基礎
成都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如圖3所示,從2017年的6 393億元到2020年的10 065.7億元,再到2021年的11 500億元,充分說明電子信息產業在成都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也為成都的經濟科技建設奠定了基礎。

(2)優秀企業入駐
根據資料(http://finance.ce.cn/stock/gsgdbd/202201/03/ t20220103_37223660.shtml)顯示,成都和其他代表性城市A股上市公司和新增上市公司數量對比如圖4所示。

成都A股上市公司對比其他代表性城市數量較低,新增的上市公司數量也不容樂觀,政府對于招商引資方面還需要加大力度,制定企業入駐幫扶政策,吸納更多優質企業。
2.4相關支持產業
為促進成都創新發展,成都創辦了大量的孵化園,為新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此外,成立了大量的眾創中心,提供輔助的創新創業服務。同時涌現了一些中介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等。
2.5政府
2019年,《四川關于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出臺。2021年12月,成都提出將大力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聚集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20條重點產業鏈,進一步促進高質量發展。政府為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提出了諸多幫扶政策,例如《成都高新區關于支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等,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政府還加大了對企業研發投入的補貼,特別是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度過艱難期,延長中小型企業的生存期。
2.6機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成都接連獲批國家“芯火”雙創基地、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基地、國家超高清視頻產業基地[9]。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雙國家戰略支持下,為四川在創新產業集群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在《關于加強科技創新促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實施意見》中,首先提及的就是關于成渝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10]。
以成都為例,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評價指標的構建主要包括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篩選評價指標和對評價指標進行賦權計算。
3.1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鉆石模型是一種經典的分析產業競爭力模型[11],根據波特鉆石模型的4個關鍵指標和2個外部因素,初步創建了含有6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和17個三級指標的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評價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

3.2評價指標篩選
對初步整理的指標進行篩選,選取科學、可量化的指標進行評價,不考慮政府、企業集群、政策等抽象指標,規整為各類競爭力,經過約減,形成了3個一級指標、6個二級指標、11個三級指標,用于后續的熵值法計算。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評價指標優化如表3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