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鈺 周雷
隨著城鄉發展規劃逐漸推進,濱水景觀愈發凸顯其重要作用。濱水植物景觀既增加了城市濱水環境的整體美感,同時水生植物憑借其凈化水質以及維持水體生態平衡的優勢在城市環境中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因此,探究濱水植物景觀在現代城市建筑設計中的創新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濱水植物景觀設計》一書立足于濱水植物景觀設計,全面探討濱水植物景觀設計的基礎概念、選擇造景原則、設計要點、造景方法和環境營造等多方面內容。
《濱水植物景觀設計》共分七章:第一章詳細闡述濱水植物景觀設計相關概念,包括植物與景觀、濱水區域和濱水植物等;第二章概述濱水植物景觀設計的相關理論知識;第三章全面講解濱水植物景觀設計的選擇原則和造景原則;第四章重點討論濱水植物景觀設計的要點;第五章立足于濱水主題公園角度,詳細介紹濕地公園、濱湖公園、濱河公園、居住區和庭院濱水植物造景的方法和特色等相關景觀設計內容;第六章從景觀小品、親水空間、燈光設計、園路設計和地形設計五個維度論述濱水植物景觀環境營造;第七章通過點評解析濱水植物景觀設計的具體實例,將景觀設計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全書層次分明,邏輯清楚,為廣大從事濱水植物景觀設計的工作人員提供了參考依據,為高校師生提供了專業的教輔資料。
結合《濱水植物景觀設計》一書,城市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如何做到既能修飾自然環境、具有一定觀賞價值,又可豐富大眾精神世界,提供多樣化服務,提升大眾生活質量,成為設計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濱水植物景觀設計作為城市建筑設計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可看作一個小型生態系統,不僅將城市江河、湖泊、河流以及濕地等水域自然生態系統與陸域生態系統進行有機結合,同時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又具有娛樂、貿易、休閑等多樣化功能,與城市人文環境密切相關,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社會生活習俗和文化內涵。因此,濱水植物景觀與建筑設計的創新融合對城市的多功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將植物景觀設計融入城市建筑設計中,成為眾多設計師探討的問題之一,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其一,濱水植物景觀在建筑設計中的創新融合發展要與城市自然景觀發展相協調,具有一定觀賞性。在設計濱水植物景觀時,設計師需要遵循一定原則,確保濱水植物與建筑設計環境風格相協調。首先,遵循植物多樣性原則,濱水植物景觀作為一個小型生態系統,必須考慮到生態系統的復雜多樣性,在選擇植物配置時,可選擇地被和草坪組成的開敞植被帶、由喬灌木組成的半開敞稀疏型林地、由喬灌木以及草地組成的郁閉型林地以及陸域與水域交接處的濕地植被帶。其次,遵循色彩搭配的季節性,任何植物景觀元素都要與周圍景觀元素相輔相成,只有綜合考慮不同季節景觀的色彩搭配,才能在色彩的層次感和對比中給人以美的享受。最后,遵循植物景觀整體優化原則。在設計濱水植物景觀時,植物要與周圍的水域環境相關聯,利用水體流動性與植物景觀動靜結合,相得益彰,達到濱水植物景觀融入周圍建筑環境的最佳狀態。
其二,濱水植物景觀在建筑設計中的創新融合發展要因地制宜,彰顯地域文化。每一座城市都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展現城市發展歷程與文化底蘊,記載當地人們的風俗人情,因此濱水植物景觀設計要根據每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因地制宜,使其成為城市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景名片。
其三,濱水植物景觀在建筑設計中的創新融合發展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生態平衡。設計師在進行景觀設計時,需應用生態學理論,在保持設計環境中植物分布整體性和連續性的基礎上,盡量減少人為干擾和破壞,尊重植物原始生態習性,以可持續發展理念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濱水建筑生態系統。
其四,濱水植物景觀在建筑設計中的創新融合發展要以人為本,滿足大眾需求。濱水植物景觀作為建筑景觀的一部分,應充分滿足居民多方面需求,一方面避免選擇有飛絮、有刺、有毒、有異味的植物,以不損傷人身健康為前提;另一方面,應滿足大眾審美需求,使景觀給人以親切感,同時在精神層面上給人以享受。
綜上所述,濱水植物景觀在建筑設計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設計師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與城市發展相協調,因地制宜,彰顯地域文化,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生態平衡,以人為本,滿足大眾需求等多方面要求,加強濱水植物景觀和城市建筑的融合發展,為城市建設增光添彩。
基金項目: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項目(2020GGJS214);2020年度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2002111060)
作者簡介:王晨鈺(1995—),女,河南周口人,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城市綜合防災規劃、土地利用與環境規劃、城鄉規劃設計、城市發展史周雷(1984—),男,山東滕州人,博士,周口師范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景觀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