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君
數字人文是以數字化資源為研究對象,通過數字技術統計處理、解讀分析,深入挖掘隱藏資源的規律和線索,從而促進人文資源的收集、加工、存儲和利用,實現知識聚合與發現。近年來,學者躬耕于數字人文研究,其跨學科性、包容性日益凸顯,研究疆域版圖日漸拓寬。隨著“數智時代”的到來,數字人文研究正掀起一股新的浪潮。
在數字人文技術體系中,可視化技術在彰顯資源的生動性上始終發揮著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多種訓練模型、分詞抽取算法、知識圖譜應用豐富了人文資源研究場景。如對宋代政治網絡、學術師承關系進行探索,開發“宋代學術語義網絡”,對《資治通鑒》進行自動摘要實驗,對《四庫全書》子部進行自動分類,對《左傳》戰爭格局進行社會網絡分析。立足數字人文背景,如何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雙重探索,實現人文資源深度組織、關聯、聚合與發現,創新人文資源開發路徑,拓寬人文資源服務空間,深化助益研究深度與廣度,是本專題的研究重點。
“數字人文視角下人文資源知識聚合與知識發現研究”這組專題包括3 篇文章:《數字人文視閾下清代科舉進士群體時空網絡結構分析》通過獲取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清代進士群體數據,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方法繪制清代進士空間分布圖,借助社會網絡分析方法(SNA)勾勒清代進士群體社會關系網絡圖譜,借此為清代進士的分析與解讀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思路,促進人文研究的數字轉向,提升人文學科的影響力。《數字人文視角下<全唐詩>貶謫詩人社會關系研究》在對《全唐詩》貶謫詩人數據的采集、清洗基礎上,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貶謫詩人的社會關系予以可視化展示與分析,從而為《全唐詩》貶謫詩人的社會關系研究提供一種新思路,促進文學考察從單向交往轉向復雜網絡建構探究,彰顯了數字人文研究范式在人文領域研究的特色與優勢。《數字人文視域下口述記憶資源知識圖譜構建研究》展示了從理念基礎到技術方法再到實踐操作的口述記憶資源知識圖譜架構過程,并以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東北抗日聯軍專題老戰士口述資源為數據源進行實例可視化展示與多維語義查詢,驗證了知識圖譜技術方法在知識挖掘、知識發現與知識服務等方面的適用性與實用性,有效創新了數字人文環境下口述記憶資源開發路徑。
鄧 君吉林大學商學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