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龍,劉玲娟,王 丹,吳方樹,周世珍
(浙江鳳陽山-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鳳陽山管理處,浙江 龍泉 323700)
彩臂金龜屬(Cheirotonus)屬于昆蟲綱(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臂金龜科(Euchiridae),全世界記載 10 種,中國記載 7 種,主要分布于東洋區[1]。其中,中國主要分布于南部,國外在越南有記載。彩臂金龜屬現生種類有越南臂金龜(Cheirotonus battareliPouillaude,1913)、格彩臂金龜(Cheirotonus gestroiPouillaude,1913)、臺灣長臂金龜(Cheirotonus fomo+sanusOhaus,1913)、福建長臂金龜(Cheirotonus fujio+kaiMuramoto,1994)、陽彩臂金龜(Cheirotonus janso+niJordan,1898)、印度長臂金龜(Cheirotonus ma+cleayiHope,1840)、照沼氏長臂金龜(Cheirotonus ter+unumaiMuramoto,2008)。彩臂金龜屬的物種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與重要的生態價值,因數量稀少,該屬所有種類均被收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2]。該類群物種取食腐朽木質,在森林生態系統得物質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非法采集等因素,種群受到極大威脅,數量急劇下降[3-6]。
2018—2019 年,選取珍稀昆蟲為研究對象,采用實地踏查法與樣線調查法,對龍泉市鳳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文簡稱鳳陽山)進行了2 年的詳細調查與實時監測。調查期間在鳳陽山爐岙村一帶發現陽彩臂金龜的雌蟲。該物種共發現1 頭雌性個體。經浙江鳳陽山-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鳳陽山管理處同意,觀察標本收集保存于華東藥用植物園科研管理中心昆蟲標本館(原麗水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昆蟲標本室,原LSAF)。
陽彩臂金龜雌蟲照片見圖1。體長57.0 mm,體寬32.5 mm,前胸背板寬28.0 mm,干制標本體重量4.405 8 g,體型長橢圓形。蟲體背面整體黑褐色,泛金屬綠色,前胸背板金屬綠色光澤明顯。鞘翅前端外1/3 處有一金黃色矩形斑,外側前部有一底邊三角形金黃色斑,中后部有一逐漸增粗的金黃色鑲邊,鞘翅內側從靠近中胸小盾片開始,至末端與外側鑲邊相接,貫穿有一斷線狀金黃色鑲邊。標本腹面整體黃褐色,泛金屬黑色,3 對附肢和腹部腹面金屬黑色比較明顯。

圖1 陽彩臂金龜雌成蟲
頭部呈背腹平扁形,銅綠色,顱頂大部分被前胸背板遮蓋;額明顯,表面凹凸不平。唇上部有深褐色斑點,唇基深凹,呈暗綠色。頭部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觸角端部鰓片狀。前胸背板發達,呈金屬綠色;中縱溝深顯,后面膨大呈窩狀;背板后面部分向兩側伸展,膨大呈扁薄耳狀。背板表面分布有圓而大的刻點,使表面具有強烈的凹凸感。側板和腹板密被棕黃色絨毛,尤其是前胸耳狀突下面絨毛特別明顯,呈刷狀。側板明顯,上面布滿絨毛,前胸腹側片圍繞前足基節呈錐狀突出;中胸腹側片呈扇形向外展開;后胸腹側片長度顯著大于寬度,呈寶劍形向后方伸展。前胸腹板不太明顯,密布較長的絨毛,與中胸腹板分界明顯。足發達,前足稍長于中后足(雄蟲尤其明顯)。各足脛節刻點明顯,尤其前足脛節刻點密集且大。前足基節窩深,閉式;基節位于腿節基部內側;轉節在基節之上,二者近似三角形。中足、后足基節窩淺,開式,基節位于轉節前方;轉節位于腿節基部內后方,近似三角形。前中后足跗式5-5-5;前跗節具2 片側爪,每個側爪具有2 個齒突。
分布:浙江(鳳陽山)、江蘇、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廣西、廣東、海南;越南。
觀察標本:1♀,采集于浙江龍泉市鳳陽山爐岙村,地理位置119.188°E,27.920°N,海拔1 100 m,采集時間2019 年7 月29 日,采集人李澤建,乙醇固定。
該蟲于2019 年7 月29 日早晨7 點在馬路側邊發現時已死亡,蟲體稍干硬,推測死亡時間不長。該蟲的發現實屬意外收獲,為鳳陽山記錄該物種提供了直接證據(《鳳陽山總體規劃》有記載,但無實際標本證實)。該物種發現生境為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ière)J.Houz.]為優勢種的毛竹林(圖2),周邊有多戶農家樂。

圖2 陽彩臂金龜生境
1)越南臂金龜。分布:中國、越南。
2)格彩臂金龜。分布:中國、越南、泰國、緬甸、老撾、印度。
3)臺灣長臂金龜。分布:中國。
4)福建長臂金龜。分布:中國。
5)陽彩臂金龜。分布:中國、越南。
6)印度長臂金龜。分布:中國、印度、不丹、尼泊爾。
7)照沼氏長臂金龜。分布:中國、印度、不丹、尼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