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軍偉,范志勇,戶艷霞,張建斌,王 斌,李紹董,王靚賢,盤文政
(1.云南省煙草公司大理州公司,云南 大理 671000;2.云南省微生物發酵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昆明 650217)
大理是云南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煙葉產區之一,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3.33 萬hm2左右,為各工業企業提供優質原料促進卷煙工業發展的同時,對大理州的經濟發展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3]。隨著煙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煙農種煙主要制約因素得到解決的同時,對非煙作物的生產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促進了非煙作物的快速發展,但也給洱海流域的面源污染控制帶來了極大挑戰,洱海富營養化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有效改善[4-6]。有研究表明,洱海流域總氮(TN)和總磷(TP)徑流流失量分別為6.82 kg/hm2和1.31 kg/hm2,為施肥總量的8.92%和16.27%[4,6-9]。大量研究表明,采用適宜的輪作種植模式可有效減輕土壤徑流氮磷的流失,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10-16]。
本研究以煙草為中心作物,對流轉煙區主要作物輪作周期進行研究,調查和分析各輪作模式下煙農收入情況和養分供應情況。優選非煙作物與煙葉輪作的種植模式,形成適合大理州的特色烤煙輪作種植制度,構建適宜煙草生產的營養調控技術,對于推動構建穩定、安全、高效有序的土地流轉經營管理制度、掌控核心優質煙區土地資源,建立煙葉主業與輔業相得益彰、互為促進的種植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采用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在大理州土地流轉區域內對目前典型的種植模式進行調查。參考云南省統計年鑒和相關資料,將大理州主要植煙縣(市)的面積從大到小排列;按等距離抽樣的方式在每個縣(市)選取1~3 個鄉(鎮)作為調查的樣點鎮,每個鎮隨機選取 3~4 個村的 10~15 戶有代表性的烤煙種植農戶進行調研。
綜合考慮種植面積與農業生產典型性等相關指標,調查區域涉及彌渡、祥云、賓川、巍山、大理、洱源6 個縣(市)8 個鄉(鎮)的土地流轉區域,共102 個農戶作為調查對象(表1),被調查的農戶在施肥、種植管理水平、產量等方面均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表1 調查農戶樣本分析
調查內容包括種植戶家庭基本情況、土地面積;作物種植情況,包括作物類型、種植制度、播種量、產量、施肥品種、施肥用量、施肥時間、施肥方法、其他管理措施。
養分投入:按種植戶實際施用化肥、有機肥所含氮、磷、鉀的比例計算。
產投比:總收入/總投入
土地流轉區域典型種植模式兩年四茬養分投入結果見表2。整體而言,非洱海流域烤煙的施肥模式為:煙草專用復合肥+硫酸鉀+商品有機肥,洱海流域烤煙的施肥模式為:(生物)精制有機肥+液態有機肥+硫酸鉀;小春作物和輪作作物的肥料種類包括尿素、普鈣、15-15-15 復合肥和液態有機肥;因價格因素的影響,煙農在種植非煙作物時選用的復合肥大多是含氯的肥料,這對烤煙的生產不利;不同種植模式下兩年四茬純氮投入以“烤煙-油菜-玉米-油菜-烤煙”種植模式和“烤煙-大蒜-玉米-冬閑-烤煙”種植模式的較高,純磷投入以“烤煙-大蒜-玉米-冬閑-烤煙”的最高,純鉀投入以“烤煙-大蒜-玉米-冬閑-烤煙”的最高。

表2 不同區域作物輪作模式及養分投入
大理州不同縣(市)土地流轉區域內主要作物產值和產量的統計結果見表3。從表3 可知,烤煙的產值以祥云縣下莊鎮的最高,達到了7 440 元/667 m2,大理市灣橋鎮的最低,僅4 800 元/667 m2;小春作物以大蒜的產值最高,豌豆的次之,蠶豆和油菜的較低,其中大蒜的產值是蠶豆或油菜的10 倍左右;與烤煙輪作的作物主要是玉米和水稻,其產值均不高,在1 200~1 800 元/667 m2。煙農收益最高的種植模式為“烤煙-豌豆-烤煙”,其兩年四熟作物的產值在22 000~26 400 元/667 m2之間;其次為“烤煙-大蒜-玉米-冬閑-烤煙”的種植模式,其兩年四熟作物的產值超過20 000 元/667 m2;最低的為“烤煙-油菜-玉米-油菜-烤煙”的種植模式,其兩年四熟作物的產值僅有7 800 元/667 m2;其余種植模式兩年四熟作物的產值在12 700~14 700元/667 m2之間。

表3 主要作物產量和產值統計
整個輪作周期內,非洱海流域所有種植作物兩年四熟產投比最高的為祥云縣下莊鎮,達11.69,最低的為巍山縣古城,達3.29;洱海流域產投比最高的為洱源縣牛街鄉和鳳羽鎮,均達10.73,最低的為大理市灣橋鎮,達4.59。
在大理土地流轉區域種植模式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典型的輪作模式包括:烤煙-油菜-玉米-油菜-烤煙、烤煙-大蒜-玉米-冬閑-烤煙、烤煙-蠶豆-水稻-蠶豆-烤煙和烤煙-萵筍-閑置-綠肥-烤煙、烤煙-豌豆-烤煙和烤煙-冬閑-烤煙。可初步確定非洱海流域的輪作模式為:烤煙-豌豆/大蒜-水稻/玉米-豌豆/大蒜-烤煙,洱海流域的輪作模式為:烤煙-豌豆/萵筍-水稻-豌豆/萵筍-烤煙。
綜上所述,小春作物以大蒜、豌豆和萵筍的市場前景較好。大蒜市場周期基本保持“兩年一跌,三年一漲”的態勢,成本投入介于 4 400~6 500 元/667m2,大面積種植存在較大的風險,與劉培財等[16]研究的結果相似;大理州的秋豌豆近年來形成了較好的規模效應[17],吸引了省內外的經銷商到當地收購,市場需求較為旺盛,是較理想的小春作物;萵筍受自然條件限制較大,不易儲藏,所以一旦供過于求,產生積壓,就會造成巨大損失,因此萵筍種植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與烤煙輪作的水稻和玉米是大理主要的糧食作物,種植效益均較低,需要立足于大理州良好的產地環境,依托高品質良種與綠色無公害有機種植技術,以綠色鑄品牌、以品質贏市場。
結合大理州洱海保護方面的政策性要求,在洱海流域土地流轉區域內,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為目標,開展以有機肥料、生物肥料為主的施肥模式研究,在協同提升煙草和非煙作物種植效益的同時,研究環境友好的施肥技術,助力洱海保護工作的協同前進[18-20]。在非洱海流域結合不同的種植模式,針對各模式下作物養分需求規律,開展不同施肥方案對種植作物和植煙土壤的影響研究,探索有利于作物種植和植煙土壤的施肥方案;通過不同種植作物對烤煙生長發育及煙葉產質量的影響研究,確定適宜的種植模式。現已開展洱海流域和非洱海流域環境友好型施肥種植模式研究,關于如何開展以煙為主的生態種植模式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