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君,李 茜
(山西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土地為農業提供空間場所以及生產條件,是區域農業產業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要素,由于土地資源稟賦的地域差異不同,農業產業效益差異顯著。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破解鄉村發展用地難題,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如何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稟賦推動農業產業發展成為核心問題,陳彥清等[1]將種質資源作為研究重點,分析其數量、地理區位和聚集水平,探究農業空間資源特點,并劃分不同程度的農業保護區域;劉彥隨等[2]設立相關指標反映自然資源與區域土地功能,采取聚類分析法結合定性分析歸納中國農業區劃依據與建議,設計相應的布局模式;蘇鶴放等[3]選取市縣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體系,為沈陽市和溫州市打造優勢農業空間,規劃農業重點保護與發展區域;李雨彤等[4]將重慶市土地利用條件復雜多樣的川中傳統農區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土地利用空間異質性規律及資源稟賦差異,識別劃分土地利用功能布局。由此可見,土地資源優劣與農業生產能力及效益的關系密不可分,深入剖析市縣土地資源稟賦狀況并應用于農業產業布局優化研究中,是不同于現有宏觀尺度規劃研究的獨特視角。
本研究針對土地資源利用程度低、地域優勢發揮不充分、農業產業效益低下等問題,以山西省朔州市為例,依據土地所秉持的資源稟賦特性,通過分析研究土地利用數量、結構和質量效益,立足土地資源稟賦優劣特征,與農業產業發展基礎條件相聯系,對農業產業分層次進行安排和布局,確定不同類型土地利用區域發展方向,有效提升土地資源使用效率和區域資源土地產業配置效益,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探索符合各縣域實際的差異化戰略,為土地利用結構優化調控、農業產業布局規劃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朔州市處于山西省北部,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大同盆地西南邊緣,其周邊地貌態勢為北、西、南三面環山,中部為桑干河域沖積平原。該市屬典型的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低溫干燥,日照長,風沙大,降水量小且分布不均勻。全市轄2 個市轄區(朔城區、平魯區)、4 個縣(山陰縣、懷仁市、右玉縣和應縣),2018 年,全市土地總面積106.25 萬hm2,總人口178.12 萬,包括鄉村人口86.68 萬,城鎮人口91.44萬,全市GDP 為1 065.63 億元,現有各類農民合作社7 227 個,家庭農場包括規模經營戶共計4 529 個。朔州市牧草資源較為豐裕,有利于農林牧綜合發展,尤其是奶牛養殖、肉羊育肥產業,主要種植的作物為精品雜糧、飼用玉米、優質馬鈴薯和特色中藥材。
2.1.1 多邊形綜合指標法 通過借鑒相關研究,選取多邊形綜合指標法進行區域土地資源稟賦度評價,稟賦度越大表明土地資源的綜合素質越高[5]。此研究方法不同于簡單加權法,無需專家主觀評判確定指標權重,計算結果更加客觀。全排列多邊形圖示指標法是以N個指標為頂點半徑為1 構成中心正N 邊形,中心點指標為0,中心點到頂點即各指標的標準化值所在區間,再以落在該區間的各指標標準化值為頂點連線構建(n-1)/2 個不規則多邊形,并測算(n-1)/2 個不規則多邊形面積的平均值和中心正多邊形面積之比,即為綜合指標值。該方法利用雙曲線標準化函數計算標準化指標值,第i個指標值用Xi表示,指標最小值用Li表示,指標最大值用Ui表示,指標臨界值用Ti表示,在此參考相關研究使用平均值表示臨界值[6],則第i項指標標準值的計算公式為:

多邊形綜合指數法中研究對象的綜合指數用S表示,第i項指標用Si表示,第j項指標(i≠j)用Sj表示,指標個數為n,則綜合指數計算公式為:

2.1.2 系統聚類法 運用SPSS 26 軟件中的系統聚類法進行聚類分析,采取組間連接并選取平方歐式距離方法測度距離,生成聚類樹狀圖,劃分農業產業布局區域。
本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2018 年朔州市各縣區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數據、2019 年朔州市統計年鑒和2019 年山西省統計年鑒。
2.3.1 土地資源稟賦度評價指標體系 結合農業產業現有格局,系統地評價土地資源稟賦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明晰土地資源的綜合素質,有助于科學統籌土地資源與農業產業資源要素,進而挖掘區域土地生產潛力,加速農業產業由分散走向集聚、由低產出效益區向高產出效益區轉型升級,提升農業產業空間產出效益。參考學者相關研究[7],以土地數量結構、土地利用結構、土地質量效益3 大要素構建土地資源稟賦度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

表1 土地資源稟賦度評價指標體系
1)土地數量結構。為全面深入分析農業產業利用土地的分布狀況,重點選取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及其他農用地(主要包括設施農用地、坑塘水面、養殖水面、農田水利用地等)作為研究范圍。2018 年朔州市各縣區土地數量結構分布如表2 所示。

表2 2018 年朔州市各縣區土地數量結構分布(單位:%)
2)土地利用結構。農業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相對應,定量探究農林牧漁業用地狀況是夯實農作物產量、改善產業效益的關鍵所在。因此選用吉布斯馬丁多樣化指數、集中化指數揭示區域土地利用狀況。
土地多樣化分析反映土地利用類型的多少及豐富程度[8],運用吉布斯馬丁多樣化指數對朔州市各縣區土地利用結構的多樣化情況進行測算,數值愈大則意味著土地多樣化程度越豐富。吉布斯馬丁多樣化指數用GM表示,土地利用類型數用n表示,第i類土地面積用xi表示,則土地利用多樣化指數計算公式為:

土地集中化分析反映土地利用類型的聚集程度,運用集中化指數對朔州市各縣區土地結構的集中性進行測度,數值愈大則表示土地集中化程度越高[9]。土地集中化指數用I表示,各縣區各類土地累計面積百分比之和用A表示,若土地全部集中于一種類型的最大累計百分比總和用M表示,朔州市各地類累計面積百分比之和用R表示,則土地利用集中化指數計算公式為:

3)土地質量效益。土地質量效益能夠衡量土地在一定時期內的產出能力,刻畫農業生產最基本的地域差異,綜合揭示農業生產條件特點及潛力。土地質量效益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土地的“生產能力大小”“農作物價格多少”等都可分別獨立地作為表征土地質量效益高低的判別標準[10]。本研究采用單位農用地產值、糧食單產、人均糧食產量評價指標來表征土地質量效益。
2.3.2 劃分農業產業布局區域指標體系 為推動“土地-農業產業-人口”耦合協調發展,在統籌考慮區域土地資源稟賦、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農業產業發展及勞動力資源條件的基礎上,選取土地資源稟賦度、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農業從業人口4 個指標。
2018 年朔州市各縣區土地資源稟賦相關指標如表3 所示,將其標準化處理后進行計算,得出朔州市各縣區土地資源稟賦度評價結果,如表4 所示。山陰縣土地資源稟賦度最高,主要原因是其耕地面積最廣,人均糧食產量列居首位,耕地資源是穩定糧食產量的先決條件,耕地質量與農作物產量緊密關聯,耕地規模大更利于提升糧食產值產量;應縣土地資源稟賦度排名第二,雖其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但糧食單產水平最高,單位農用地產值及人均糧食產量也較高,說明應縣大部分耕地質量良好,土地產出效益高;朔城區、右玉縣、懷仁市土地資源稟賦度處于中等水平且較為接近,其中,朔城區土地集中化水平、糧食單產水平較高,但由于人口數量最多,其他指標處在劣勢;右玉縣人均農用地面積最大但土地分布不集中,糧食產值產量都處于較低水平;懷仁市單位農用地產值最高且土地集中化程度最高,但其農用地占比及土地多樣化程度都較低,相比之下發展農業產業的用地條件稍有欠缺;平魯區土地資源稟賦度最低,各類土地分布分散,集約利用程度有待提高,其農用地面積大但耕地占比較少、產出效益低下。

表3 2018 年朔州市各縣區土地資源稟賦度指標值

表4 2018 年朔州市各縣區土地資源稟賦度評價結果
根據朔州市農業產業布局劃分指標(表5),運用SPSS 26 軟件中的系統聚類法,對朔州市6 個縣區進行聚類分析,將朔州市劃分為3 大類型農業產業布局區域,如表6 所示。

表5 朔州市農業產業布局劃分指標

表6 朔州市各縣區系統聚類分區結果
朔州市各縣區土地資源稟賦狀況不盡相同,土地資源稟賦度在0.325 2~0.548 1,部分區域農業產出與土地資源稟賦未形成最佳匹配。充分結合自然地理環境與農業地域功能劃分農業地域類型,將朔州市6 個縣劃分為充分利用-提效創新、適度調整-規模增收和集中開發-特色種養3 類農業產業布局優化發展區域,能夠科學引導各農業產業根據土地資源稟賦條件向最適宜區集中,引導區域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及精細化管理,以及差異化與多樣化的產業發展。
圍繞突出的土地資源稟賦度及農業機械化水平,構建充分利用-提效創新型農業產業布局。該布局區域涉及山陰縣,構建“園區牧場化、種養機械化、農牧一體化”的空間布局。依托山陰縣土地資源稟賦優勢,推動土地資源質量效益提升,引進谷子機械化精少量播種與聯合收割技術、高效高產栽培技術,穩定農業產業產能;發展農業產業創新“公司+基地+農戶和互聯網+科技+綠色”的現代農業模式,打造萬畝精品小雜糧無公害種植基地;重點圍繞奶牛養殖,將乳品加工和牧草種植作為規劃重點,創新發展“玉米青貯-奶牛、肉牛生態養殖-糞污處理還田”現代種養循環模式,促進草地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發揮山西古城乳業集團有限公司、泰和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山西佳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駿寶宸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的帶動作用[11],推進萬畝苜?;亟ㄔO,走“園區牧場化、種養機械化、農牧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對標于林綠草盛、牧業興旺的現代生態畜牧示范縣。
圍繞較高水準土地資源稟賦度、機械化水平、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以及充足的勞動力資源,構建適度調整-規模增收型農業產業布局。該布局區域涉及應縣、朔城區和懷仁市。
4.2.1 “一心、一區、一帶、多基地”的空間布局 依托應縣適度土地集中化調整,發展節約、集約利用的可持續道路;發展農業產業要以建設“全省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為主攻,依托蔬菜加工區的優勢,由點至面逐步推行種、養、氣、肥四位一體的“豬-沼-菜”循環生態農業模式;大力實行“訂單”育苗工廠化種植,提升育苗品質和水平,推動應縣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構建蔬菜水果茶葉標準園,擴大農業標準化覆蓋率;發展“一心、一區、一帶、多基地”的規模化蔬菜產業總體布局,擴建加工脫水蔬菜生產線、農產品網絡銷售中心,探索“互聯網+農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4.2.2 “育種-種業-種養-加工-流通-服務”產業的空間布局 依托朔城區作為市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堅持“高位規劃、匠心建設、精細管理”的理念,賦予以設施農業為主的城郊型農業模式,保持玉米、馬鈴薯、小雜糧、蔬菜、胡麻、飼草6 大種植基地聚集建設的同時,推廣藜麥、黃芪、黃芩、甘草、板藍根等經濟作物,構建千畝示范種植集群;利用“農校對接、農企對接、場廠對接”,暢通農產品“綠色通道”[12],熟悉農產品物流運輸及信息服務系統;通過“育種-種業-種養-加工-流通-服務”等相關產業空間整合,打造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全產業鏈體系。
4.2.3 牧繁農育、草畜結合、加工現代、功能齊全的空間布局 依托懷仁市產業規模集聚優勢,適度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擴大多類型農業用地規模;建設發展玉米、瓜菜、設施農業和規模生態養殖等高產高效種植區,建設萬畝糧食高產示范板塊;運用獨特地理條件優勢大面積種植中、晚熟優質綠豆,帶動全市糧食生產水平;依靠大象集團龍頭引領作用,建造年出欄百萬頭生豬的大型養殖基地雛形;大力發展肉羊養殖,暢通右玉、平魯等西部山區燕麥草供應渠道,形成具備完整產業體系的萬只肉羊種養循環一體化基地,規劃建設牧繁農育、草畜結合、加工現代、功能齊全的現代肉羊產業規模集聚區。
圍繞較低的土地資源稟賦度、機械化水平、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以及農業從業人口偏少的態勢,構建集中開發-特色種養型農業產業布局。該布局區域涉及平魯區和右玉縣。
4.3.1 規模化特色種養的空間布局 依托平魯區土地集中連片優勢,合理調整整合各類資金項目,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集中連片開發各類型土地;充分利用優質耕地與牧草地資源,探索區域差異性的種養結合方式,以良種繁育、種養一體的理念,聚焦培育雜糧、馬鈴薯、胡麻和生態畜牧養殖等特色農業板塊;布局特色雜糧生產集群區域,建設萬畝以紅山蕎麥為主體的馬鈴薯、葫麻、莜麥3 大名特優雜糧種植基地,萬畝黃芪、板藍根等中藥材種植基地,萬畝藜麥、葵花等特色經濟作物基地。
4.3.2 現代化、高標準、生態化特色種養的空間布局 依托右玉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優勢,適度加大開發土地的力度與深度,打造高標準農田,提升耕地質量效益;借助得天獨厚的林地資源特色,科學處理家畜養殖區糞便,培肥地力,實現就近轉化升值;以右玉宏宇牧業、平魯駱駝山等種羊場為核心打造萬只母羊繁育基地,帶動發展周邊家庭羊場,提升羊肉內在獨特品質;采取“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政府+金融”五方協同新模式,吸引鄉村人口就業,著力打造現代化、高標準、生態化的特色養殖場,并大力推廣商標富農、品牌強農項目,提升市場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