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楓,陳漢能
(廣東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2021 年3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通過審議開始實施,其中明確提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支持臺商臺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加強合作。此外,2021 年3 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出臺了《關于支持臺灣同胞臺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支持臺灣同胞和臺資企業參與大陸農業林業高質量發展及鄉村振興。在此基礎上,廣東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農業農村廳等部門制定推進臺灣同胞臺資企業在粵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措施,在農地經營權、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涉臺資金補助和兩岸農業深度融合發展等方面給予重大支持。作為廣東省重要的對臺合作窗口,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在經歷10 多年的規劃發展之后,已初具規模,且已呈現輻射帶動作用,但也要與時俱進。本研究意圖在新時代背景下,結合國家宏觀政策指引,掌握全國各試驗區的設立及其演進,通過深入分析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北核心區的建設、發展及其問題,提出合理性建議,推動其優化發展。
1997 年起,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農業部與對外經濟貿易部(現商務部)先后聯合批準9 個省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表1)[1],開創了兩岸農業合作的新模式。通過考察全國9 個試驗區的發展情況,發現這些試驗區都是在國家發展戰略支持下,針對不同地區的農業特色和發展優勢,融入臺灣地區農業產業科技和先進的管理水平,呈現兩岸農業合作新的發展模式[2]。
通過考察表1 所列的9 個合作試驗區可以得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從1997 年發展至今,各試驗區都從自身特色和優勢開展探索,并朝著如下2個方向演進。一是園區建設和發展從模仿到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推進園區向縱深開拓。試驗區建設的起步和發展都是通過農產品加工技術、花卉、蔬菜、水果、漁業、物流等單個或者幾個方面與臺灣地區進行聯接,通過多年探索發展以農業產業園為依托,可以將上述所有方面都涵蓋在內,進行立體綜合式運營。二是從單一發展向三產融合的演進方式逐漸優化試驗區發展成效[3]。試驗區的起步階段基本都是探索與當地農業產業、農業發展特性相符合的農產品種植和加工為主要經營方式,通過后續農產品深加工技術、休閑農業等技術和理念的發展,這些試驗區都開展了一系列一二三產業都涉及的產業融合發展活動,將臺灣的優秀種質資源、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成熟的農業生態旅游融入試驗區,開始三產融合的農業發展路徑探索[4]。

表1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匯總
2.1.1 規劃建設 根據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的有關精神,依據《廣東省海峽兩岸合作試驗區建設方案》而設立湛江南國花卉科技園,是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的北核心區,它于2008 年開始籌劃施工建設,目前首期約200 hm2試驗區硬底化道路、供水供電、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已建設完成。試驗區整體規劃主要為“七大區域,一市場,兩中心”,規劃建設內容為盆栽花卉區、綠化苗木區、花鳥蟲魚根雕觀賞區、名優花卉展銷區、花卉物流及資材區、觀光休閑游覽區和配套服務區七大區域;一市場為花卉拍賣市場;兩中心為花卉創新中心、花卉展覽中心。以上諸多項目大部分已完成開發,并投入運營。
關于試驗區的具體設施建設,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有花卉交易中心約15 000 m2,資材交易區約4 000 m2,富貴竹加工出口基地4.67 萬m2,幌傘楓(幸福樹)加工區33.4 萬m2,精品盆栽種植區達4 萬m2,綠化苗木假植、展示區達110 hm2,休閑觀光區約40 hm2。擁有現代化智能科普溫室3 600 m2,鋼結構大棚達7 000 m2,薄膜溫室達5 萬m2,停車場近20 萬 m2。
2.1.2 發展特點 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北核心區依托良好的土地資源和光熱條件,成功引進臺灣巨揚園藝、臺灣大瑋園藝、臺灣金都農業、湛江恒達園林研發有限公司、天運園藝、巧手園藝等150余家生產主體,同時還有花卉資材生產及物流運輸企業作為配套,形成了從生產、加工、銷售、種苗、資材、包裝物流、進出口、電商服務等全配套產業鏈。目前,試驗區內主要供應熱帶水果種苗、盆栽綠植和觀賞苗木,品種涉及黃金百香果、新密雪芒果、菠蘿釋迦、嘉寶果、富貴竹、發財樹、蝴蝶蘭、君子蘭、紅掌、年桔、幌傘楓、散尾葵、大葉紫薇、小葉紫薇、東澳棕和花蓋木等。
近年來,試驗區結合臺灣地區先進的種質資源和技術,現已建成“大世茂(臺灣)水果種苗展銷中心”“湛江花卉交易中心”“花卉展銷中心”等,形成了粵西最大的花卉苗木產業基地和貿易集散中心,輻射帶動周邊花卉經濟總量10 億元,促進帶動就業達3 萬人。試驗區結合臺灣地區和全國其他地方成熟的休閑農業發展經驗,建成了“稻草人開心農場”“品勝天鵝湖”“叢林越野基地”“雛鷹基地”等10 余個休閑旅游項目(圖1),累計接待游客130 萬人次,已經形成集農耕教育、生態保育、旅游休閑等于一體的觀光花卉園,先后被評為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廣東省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等。

圖1 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北核心區
2.2.1 試驗區統籌發展及協調不到位 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北核心區為入駐生產主體提供了經營所必須的設施,但這是試驗區為入駐企業提供的基本條件,考慮到試驗區由眾多生產主體組成,要給予適當的生產建設自由,但在試驗區的調研中發現有部分生產主體在自己經營的土地上隨意搭建各種建筑,建筑用材混亂不一,建筑造型也不盡相同,這些建筑不同程度上阻礙了試驗區整體形象建設,降低了整體的觀賞性。在試驗區類似于隨意搭建房屋的現象還有生產主體的綠化、花卉文化建設等,這些情況也在不同程度上對園區的整體管理都有阻礙作用。
2.2.2 試驗區規劃建設及配套不完善 通過了解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北核心區建設內容,可知其總體發展稍顯緩慢,試驗區整體的土地規劃沒有落地,試驗區的總體面積沒有達到規劃目標,原規劃建設總面積440 hm2,后擴大到666 hm2,而現有實際面積僅約200 hm2。此外,還有一些規劃沒有建設到位,如花卉拍賣市場、花卉創新中心等;休閑項目具體的配套設施沒有補充完善,如游客的住宿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飲食方面的可選擇性相對較小、游玩項目多集中在戶外、應對炎熱夏季的室內項目較少、承接各種會議的場地建設也不到位等、園區的綠化和人文景觀建設也較少,這些都會降低游客的體驗感。
2.2.3 試驗區數字化信息平臺建設落后 在調研試驗區內相關生產主體中了解到花卉生產者都希望試驗區能夠進行有效且持續的公司及產品宣傳活動。目前整個區域花卉公司的產品宣傳力度相對不大,通過網絡查找試驗區獲得的信息很少,如試驗區內企業、主要的產品展示、休閑攻略等很少,也沒有及時更新。此外,“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普及應用,對整個農業產業的發展也進行了很大的革新,水果苗木、花卉行業的市場價格和供求變化很快,但是園區對外界市場的供需等相關信息匯總較少,對產品的銷售、運輸造成一定困擾,如果不能及時與互聯網進行密切連接,就會嚴重阻礙試驗區內產品銷售和休閑旅游業的發展,甚至拖累試驗區整體的規劃與發展。
2.2.4 試驗區發展資助得不到有效保障 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北核心區主要以水果苗木和花卉等為發展核心。湛江市農業農村局發布的《2018—2020 年湛江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方案》沒有將花卉作為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對象,在《2021—2023年湛江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種植業險種(不含森林險)與養殖業險種實施方案》中,花卉苗木被列入保險對象,其具體的實施效果還有待考究。在對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幫扶上,政府從2018 年開始進行,其在湛江市農業農村局年度財政支出預算中的比重變化較大且呈下降趨勢。此外,試驗區的生產主體對政府扶持資金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對政府的扶持資金,部分企業并不能及時了解并提出申請,導致一些企業對政府的幫扶資金造成一定的誤解。另一方面,政府的扶持資金申請報備資料多且繁雜,資金的使用需要進行眾多的報備及審查。
2.2.5 試驗區協同創新項目發展不充分 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北核心區經過多年發展,對水果花卉等產品的新品種培育和研發依賴進口,其研發及創新能力較低,沒有自己的科創平臺,也沒有規范的人才引進和花卉品種改良與培育,只在生產種植上進行一定的指導。此外,雖然部分生產主體與高校有交流合作,且亟需科研單位給予研發方面的幫助,但是通過實踐合作發現共同研發新產品還有難度,主要體現在平臺搭建困難、資金供給不足、研發效益低下等方面。總體來說,水果、花卉等苗木種質資源的研發與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加上技術人才的缺乏,創新的整體規劃比較復雜,還要考慮到產品的研發成本和未來的市場前景等,這些都會降低區域內相關生產主體的發展進程。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的2020 年,中國大陸的經濟逆勢發展進入新的發展期,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打下堅實基礎。根據全國和湛江市“十四五”規劃的發展指引,結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和廣東省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制定的支持臺灣同胞在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措施,總結出試驗區未來發展4 個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二是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加快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三是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快建設國防教育基地(軍事主題公園),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四是憑借政策幫扶,結合政府關于支持臺資臺企發展農業產業園的政策,以省級、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發展目標,為試驗區的持續高效發展增添助力。
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北核心區要強化對自身研發、生產、銷售、運輸、平臺構建、休閑產業發展等項目的統籌管理。具體來說,試驗區綠化建設統籌包含了試驗區各生產主體的生產用房建設及各自生產區域的美觀綠化建設。試驗區要結合花卉產業的特殊性,盡快設計出協調、統一的建筑風格,包括廠房、辦公場所、休閑旅游區用房等。對于試驗區內各花卉生產主體區域內的美化,也要維護整個試驗區一體化運營的發展基調。試驗區休閑農業的發展是一個整體,鑒于現有農業休閑旅游點是在試驗區的指導下由個人進行開發建設運營的,所以更應該提高統籌能力,打造統一的花卉旅游文化,合理規劃這些休閑旅游景點的發展。
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北核心區要加快二期土地的開發,繼續推進花卉與休閑農業融合發展,完善各項市場功能及旅游休閑配套設施。具體來說,在硬件建設方面,試驗區原規劃建設的二期約200 hm2建設用地要盡快和政府相關部門做好溝通落到實處。規劃的拍賣市場也要配合信息中心開始建設。花卉創新中心作為試驗區長遠發展的主要動能,要重點培育。在試驗區休閑農業發展建設中,可借鑒中國臺灣精致農業發展道路,明確目前休閑旅游場所缺少的內容,完善各類飲食和住宿的提供,同時增加室內的娛樂活動,滿足游客多方位的休閑旅游體驗。為長遠發展考慮,試驗區對承接各類大型會議的設施建設也要提上日程,建設能夠承辦各種會議活動的多功能廳等配套設施。
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北核心區要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構建涵蓋生產主體的交易供需信息、物流運輸網、資材供應信息、批發和零售信息、政府政策調控及技術指導信息、行業協會的聯絡網、產品銷售檢疫信息等全產業數據庫,建立網上花市,提供競拍、預約下單等智能化服務。此外,試驗區可以適當將花卉文化結合起來,開展宣傳活動。一方面,開展花卉攝影大賽、舉辦花卉文化展覽等,持續完善試驗區之前的花海項目,將其打造成為類似洛陽牡丹的知名花卉觀賞地。另一方面,試驗區要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之作,設計出試驗區內的花卉風情旅游路線,提供完善的旅游攻略,讓游客看到介紹就有去的欲望,還不被旅行的各種前期攻略所勞累。
水果、花卉等苗木產業作為綠色經濟,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典范,政府需要大力支持。試驗區要良性發展,需要財政資金保障和各項舉措完美落地。在《2021—2023 年湛江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種植業險種(不含森林險)與養殖業險種實施方案》中將花卉苗木列入省級財政補貼型種植險的保護對象之一,增加了對花卉苗木種植的保護,但花卉行業的發展缺少資金是一個普遍問題,需要政府加大財政、信貸方面的支持力度,繼續保證花卉產業基建的資金支持,還有花卉研發等科研資金和花卉產品運費補貼的資金支持。此外,還要加強各項措施落地監督,確保政策執行的一貫性。在相關理賠政策實施時,要注意理賠的“最后一公里”,就是政府工作人員與農戶對接理賠時,要提高“人民公仆”的覺悟,耐心處理理賠,將政府政策貫徹到底。
創新涉及產品研發、種植保護技術升級和產品質量創新,這些也是現在試驗區需要突破的方向。一方面,要積極推進海峽兩岸農業科技交流,可以通過民間渠道設立海峽兩岸新產品展銷交流會[5]。另一方面,要將試驗區與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起來,共同研發相關的花卉產品。同時邀請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實習及科研工作,讓生產主體更多地接觸到優秀的人才,讓相關專業的學生深入了解到生產主體的狀況,加強產學研的結合。
自1997 年開始建設發展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對于兩岸在農業方面開展優勢互補合作有很大幫助,本研究對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北核心區的探索研究,深層次剖析了試驗區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困境,并在試驗區的統籌力、持久力、影響力、爆發力、創新力等方面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能對各試驗區的高質量發展和湛江市花卉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助力。此外,本研究主要側重于通過訪談調研對試驗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剖析,對于數理方面的分析仍需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