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芳,程海英
嘉興市第二醫院,浙江嘉興 314000
突發性聾是指72 h內突然發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至少在相鄰的兩個頻率聽力下降≥20 dBHL[1]。突發性聾的發生率為(5.0~60.9)/100 000[2]。雖然耳聾的病癥對患者不會有生命威脅,但會導致聽力下降,導致睡眠障礙、納差、焦慮、抑郁,降低人際交往頻率等,引發較為嚴重的心理負擔,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3]。突發性聾的病因、發病機制不明確,國內外雖有研究報道臨床治療經驗及預后,但療效不一[4-5],且無特效藥,亟需找到對突發性聾有確切療效的治療方法進一步研究。近年來,采用中醫結合常規治療方法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吳茱萸穴位貼敷在延長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減少日間功能障礙方面優于艾司唑侖[6]。耳穴壓豆干預突發性聾以疏通經絡、調節氣血為主,通過耳穴持續刺激,從而疏通經絡行氣血來干預耳聾、耳鳴[7]。然而,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對突發性聾的療效尚缺乏報道,因此,本研究擬探討穴位貼敷和耳穴壓豆相結合對突發性聾患者干預后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入住嘉興市第二醫院耳鼻咽喉科的92例突發性聾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為對照組48例和觀察組44例。納入標準:年齡20~60歲,首次單耳發病且診斷符合《突發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發病1周內,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評分≥14分,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既往患有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病性癥狀;有乙醇或者其他藥物依賴史;有嚴重的基礎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大型手術術后、放療等病史;梅尼埃病、聽神經病、聽神經瘤、占位性病變、外傷性聾、精神性聾等有明確病因的耳聾;住院后依從性不強,無法達到觀察療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耳聾類型、耳鳴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對照組
實施常規治療及護理管理教育模式,包括疾病宣教、常規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及出院常規復診。
1.2.2觀察組
在常規治療及護理管理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增加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
1.2.2.1 穴位貼敷
選穴:涌泉穴。藥物制備:將吳茱萸、肉桂等藥材制成粉末狀,并用陳醋攪拌為糊狀。貼敷操作:睡前用溫水泡腳10 min,待干后護士檢查穴位處皮膚,確認穴位處皮膚完好,則于涌泉穴處輕輕按摩2~3 min,之后將藥物置于7 cm×7 cm的敷貼中央,將敷貼貼于涌泉穴位處,予以輕輕按壓約20 s,促使藥物和穴位全面貼敷。該方法每晚睡前使用,次日晨起去除,28 d為1療程。住院期間護士教會患者或者家屬操作方法,出院后患者自行穴位貼敷并定期門診復診隨訪,及時至中醫科配置藥物。
1.2.2.2 耳穴壓豆
探穴:主穴涵蓋三焦、肝、腎、神門、聽弓、內耳、皮質下。患者保持放松姿勢,護士左手提起患者耳廓,右手持探棒探穴,觸碰最痛點為耳穴。壓豆操作:使用75%乙醇棉簽對穴位周圍皮膚進行消毒處理,將王不留行籽耳穴貼貼于穴位處,揉捏20 s,停頓10 s,再次揉捏20 s,如此反復5次,時間為1~2 min,每次貼一側耳廓,3 d更換一次,28 d為1療程。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揉捏方法,宣教使用過程中的要點和注意事項,督促按時對穴位進行按摩。出院后每3 d至醫院中醫門診換藥,1個月后復查,如有不適,門診及時復診隨訪,本研究接受患者24 h電話咨詢。
1.3.1耳聾治療效果
治療28 d后,采用《突發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1]進行療效判定,評估耳聾治療效果。痊愈:受損的頻率聽力完全恢復至正常水平或者可達到常規健康狀態;顯效:受損的頻率聽力提升超30 dB;有效:受損頻率聽力提升達到15~30 dB;無效:受損頻率聽力提升未達到15 dB。
1.3.2護理服務滿意度
患者出院時使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s,NSNS)進行測評,評估兩組護理服務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95分)、滿意(76~94分)、一般滿意(57~75分)、不滿意(38~56分)、非常不滿意(19~37分)5個等級[8]。護理服務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 25.0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性檢驗結果顯示本研究計量資料不服從正態分布,所以采用中位數和四分位間距表示,組間差異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構成比表示,兩組之間的差異采用x2檢驗;使用Wilcoxon秩和檢驗比較等級資料。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總有效率(84.09%)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平坦下降型與全聾型患者聽力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類型突發性聾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例(%)
NSNS測評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Z=2.156,P=0.0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例(%)
突發性聾發病機制目前并不明確,根據以往的研究報道,發病機制包括內耳血管痙攣、血管功能障礙、血管栓塞、膜迷路積水以及毛細胞損傷等,也有部分報道認為與耳蝸核的脫髓鞘病變、腦白質、免疫性疾病等相關[9-12]。中醫認為突發性聾多因風火上擾,少陽經氣閉阻,耳竅失聰,或風邪侵襲,壅遏清竅,肝膽火熱上擾所致[7]。穴位貼敷是一種中醫治療方法,吳茱萸敷貼涌泉穴基于中醫交通心腎理論,以溝通心腎、水火既濟。耳穴壓豆通過對穴位進行按壓,起到疏肝利膽、明目清頭、降腎火、清熱解毒、鎮靜安神、通經絡等功效[13]。本研究表明,觀察組平坦下降型與全聾型患者聽力有效率較對照組高,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認為穴位敷貼聯合耳穴壓豆對突發性聾患者可激發經絡功能,起安神定智、調和陰陽、滋陰降火、引火下行、疏通耳絡、清宣開竅行氣血的功效。研究中觀察組低頻下降型與高頻下降型聽力與對照組有效率未見明顯差異性,平坦下降型與全聾型患者聽力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可能是因為低頻下降型主要與膜迷路積水引起有關,高頻下降型主要與毛細胞功能受損引起有關,故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對這兩型耳聾治療沒有明顯療效。通過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中醫護理方法,可增強突發性聾的療效,提高聽力,從而改善患者滿意度。但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處,如樣本量較小,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干預突發性聾患者的療效有待于更多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