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芬,湯小麗,田彩霞,茅亞男,邢麗云,單燕燕,楊 薇,朱曉芳,茹秋芳
紹興市婦幼保健院,浙江紹興 312000
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搶救高危新生兒重要的場所,聚集了大量新生兒生命支持類醫療設備,如暖箱、輻射床、藍光箱、呼吸機等[1]。2020年,中國醫院協會將“加強醫學裝備及信息系統安全管理”“減少醫院相關性感染”列入患者安全十大目標,對NICU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隨著產科醫學的進步,NICU重癥新生兒的數量不斷增加,患兒周轉率、暖箱類設備的使用率持續提升,導致NICU新生兒生命支持類設備的管理問題日益突出[2]。為了滿足醫院管理要求和切實解決臨床問題,2021年1月紹興市婦幼保健院基于HIMSS(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7管理理念,構建了新生兒生命支持類設備管理軟件,對暖箱、輻射床、藍光箱、呼吸機等進行閉環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管理小組成員共6名。其中組長1名,由NICU護士長擔任,醫院感染護士2名,設備管理員1名,IT技術員1名,質量管理專家1名。根據小組成員的專業特長,負責相應的工作任務。構建閉環管理系統前召開管理小組會議,分析存在問題和思考新系統的改進方案。紹興市婦幼保健院NICU之前沿襲傳統的管理方法,對生命支持類設備采用手工登記和紙質管理,存在字跡不清、標簽脫落、無法追溯、養護超時等問題。在設備的數量、性能和消毒等方面均存在風險隱患。這些隱患是構建閉環管理系統需要解決的關鍵。
1.2.1系統設計
新生兒生命支持類設備閉環管理系統由護理部和醫院信息科合作開發。采用JAVA等編程語言,在Windows操作系統環境下實時讀取醫院信息系統數據。掌上電腦端結合移動計算和移動識別技術,采用服務器端控制器搭配WEB前端應用和Android移動應用模式,實時讀取計算機應用系統數據視圖。其他設施包括無線網絡、HIS系統、移動護理系統、設備科信息系統、PDA、二維碼打印機、防水不干膠打印紙等。該系統包含4個功能模塊。設備模塊:包括設備名稱、編號、型號、入購日期、維護或保養日期等;醫囑模塊:采用閉環理念,包括醫生醫囑輸出系統和護士護理信息反饋系統,兩個系統信息共享,可查看患兒使用生命支持類設備的情況及消毒隔離情況;感染追溯模塊:包括既往設備追溯查詢、在用設備消毒查詢、備用設備消毒提示查詢,并包括醫院感染追溯時各類設備的衛生學監測報告;提醒模塊:按照《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操作規程》[3],設定各儀器設備消毒提醒、設備維修提醒、配件更換提醒。
1.2.2流程設計
生命支持類設備由設備科統一采購,設備入NICU時啟動閉環管理系統:當班護士打印二維碼貼于儀器表面;醫生開具“入設備”醫囑,如入暖箱、予新生兒輻射床搶救治療、予光療24 h等,護士核對醫囑后執行,將執行信息傳輸到系統;在系統設備使用版面通過PDA掃描患兒識別碼、設備二維碼確認醫囑執行正確,掃碼綁定成功后安全使用。醫生開具“出設備”即停止使用設備醫囑時,護士執行醫囑后通過PDA掃描患兒識別碼、設備二維碼進行設備置空處于備用狀態。新生兒生命支持類設備閉環管理流程見圖1。

圖1 新生兒生命支持類設備閉環管理流程
1.3.1設備管理
對于新入設備,由護士通過設備信息系統提取,包括暖箱、輻射床、藍光箱、呼吸機等生命支持類設備的名稱、型號、編號、啟用日期、生產商信息、使用科室、保管責任人等。
1.3.2醫囑管理
主管醫生根據患兒病情開具“入新生兒暖箱”“入新生兒遠紅外線輻射床”“呼吸機輔助治療”等醫囑,醫囑自動連接到移動護理工作站,供護士執行。當患兒病情好轉,醫生開具“停新生兒暖箱”“停新生兒遠紅外線輻射床”“停呼吸機輔助通氣”“今日出院”等停止醫囑,護士通過PDA掃描患兒床頭卡二維碼與設備二維碼解綁。患兒停止使用生命支持類設備。
1.3.3追溯管理
該系統既可通過電腦端查詢某患兒在住院期間內使用過的設備,如暖箱、輻射床、藍光箱、呼吸機信息等,也可以通過設備編號查詢某設備在某時間段內使用過的患兒信息,同時可以查詢某設備在患兒使用期間的消毒、養護、維修信息,以及設備管理信息、醫院感染衛生學結果。多渠道的追溯功能,可以讓設備在使用過程中追根溯源。
1.3.4提醒與阻斷
通過設置條碼權限完成啟用、提醒、阻斷功能。設備使用管理模塊阻斷權限包括根據醫囑與設備使用不匹配阻斷、設備維修期間使用阻斷。提醒功能包括該設備到達使用安全年限時有提醒功能。以上信息通過護士手持終端移動PDA進行掃碼識別,掃碼時通過設定管理權限自動列出設備安全性能,自動統計出設備年限,幫助管理者有序進行設備更新。
生命支持類設備閉環信息系統為插入移動護理系統中的子系統,可以與醫囑系統、護理信息系統、設備管理系統相互關聯,實現醫生站與護理站信息共享,醫護共同管理患兒安全。該系統經試運行和多次調試后啟用。
對科內醫生、護士進行培訓,內容包括設備信息錄入、設備識別碼打印、設備使用醫囑共享查詢、設備與患兒使用或停止匹配、使用消毒維護追溯、數據統計。
將科內47臺暖箱、15臺輻射床、12臺藍光箱、20臺呼吸機進行編號,并將設備名稱、型號、購買日期、生產商信息及維修等信息輸入系統中。系統打印出條形碼(含編號)將其固定在設備表面。
護士在使用設備時每日將檢查記錄、設備運行使用情況、設備每日一級保養情況通過PDA掃碼自動導入。設備科巡檢、故障處理、過濾網更換等二級保養情況,同樣通過PDA掃碼,錄入至二級巡檢內容欄。每班次結束后做好急救類設備完好情況及使用情況交接,保證設備完好狀態的延續。
2.4.1設備使用狀態
護士通過PDA掃描患兒信息與設備二維碼進行匹配,匹配成功即實現患兒與設備的正確使用,實現每天設備消毒功能的落實,以及在電腦端自動記錄患兒每天使用設備信息、消毒維護信息。匹配失敗時PDA提醒護士該設備超過7 d需要終末消毒或更換呼吸機管路。儀器設備每日2次進行消毒,均由專職人員按照《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操作規程》進行擦拭,擦拭后由護士對設備進行消毒工作的掃碼巡視。
2.4.2設備空置狀態
設備空置后護士將其放置在清洗處由專人進行終末消毒,再掃描設備追溯二維碼確認已消毒,處于備用狀態。
近似錯誤是指工作中的人為錯誤,但對患兒沒有造成不良影響[4]。NICU在2020年6-12月收治1 394例患兒未實行設備閉環管理,近似錯誤共發生6起。2021年4-9月收治1 217例患兒實行設備閉環管理后,未發生近似錯誤。
實施設備閉環信息化管理前需要2名護士每天對所有入暖箱、藍光箱、輻射床、使用呼吸機患兒予手工登記使用情況、一級保養信息、終末消毒信息、需要終末消毒的設備,登記維修狀態等情況,每日工作時間約為1.5 h;需2名設備管理員每月對科內在用設備及故障設備進行查詢,每月工作時間約為1.5 h;需1名醫院感染專職管理員每月對設備微生物培養結果進行查詢統計,每月工作時間約為1.5 h。實施設備閉環信息化管理后只需1名護士通過信息管理系統每天完成以上信息,工作時間約為0.5 h;1名設備管理員通過信息管理每月查詢在用設備及故障設備,每月工作時間約為0.5 h;1名醫院感染專職管理員每月對設備微生物培養結果進行查詢統計,每月工作時間約為0.5 h。無需人工統計,節約了大量成本。
實施閉環管理前,因缺乏提醒功能,在用設備存在消毒延遲。實施閉環管理后,系統會自動提醒,指導護士嚴格執行設備消毒管理工作。降低新生兒醫院感染發生風險。
基于HIMSS 7級的設備閉環信息管理系統,從系統中可按日期查詢患兒所使用過的設備安全性能及消毒狀態,當天醫囑與患兒實際信息是否相符。設備從使用、空置、消毒、備用全程監控環節均實現了信息化管理,避免了手工登記字跡模糊現象,并且醫生、護士、設備專職人員可以共享信息,實現了應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開展管理和信息的互聯互通。其次,閉環流程在多個節點設置智能提醒功能,包括巡視在用設備達第7天時,該設備編號自動顯示紅色提醒即阻斷匹配,需要進行消毒后再次使用匹配。每日已經巡視過的在用設備為綠色顯示,未進行巡視的設備為藍色顯示。如果極低出生兒暖箱使用期間有用加濕裝置時,系統提示“加濕中,消毒加濕器”,有效提高了臨床護士每日進行設備一級保養的依從性。醫生根據患兒病情需要開具醫囑,護士有漏執行、未按醫囑執行、執行錯誤等,可能導致患兒過度醫療或延誤治療現象。基于HIMSS 7管理理念開發的設備閉環信息化管理系統,對于需使用生命支持類設備的患兒必須由醫生先開具醫囑,護士核對執行后,此患兒的設備閉環信息化系統方能啟動。這些智能提醒功能有效幫助護理人員減少差錯,保障患兒的安全,避免醫患糾紛。通過信息化管理,建立臨床科室設備使用檔案,記錄和分析每次使用及維修情況,從使用開始、醫囑開具、標簽打印、醫囑執行、消毒維護、護理記錄生成、停止醫囑到終末消毒全程實現信息閉環管理,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了過程可追溯、環節質量可控制,達到了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目的。
新生兒監護病房是醫院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高度集中的部門,數量品種多、價格昂貴、操作和維護復雜。加強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的科學管理是提高儀器設備完好率,保障醫療護理和急救質量的重要方式[5]。以往設備按照醫院三級管理制度執行[6],每日臨床護理人員做一級保養,對設備電氣安全、報警設置、日常維護等的安全與消毒管理質量控制均使用手動登記方式進行巡檢,設備多,花費時間長,主動參與質量管理的意識不強[2]。設備閉環信息化管理系統在NICU應用后,幫助臨床醫護人員開展安全巡檢,縮短護理信息檢查、記錄時間,尤其是信息化登記功能的實施,提高護士工作效率,保障臨床工作質量,與智護醫院管理發展趨勢一致。
規范新生兒暖箱、輻射床、藍光箱、呼吸機的消毒,使用信息閉環管理定時對暖箱進行清潔消毒,為患兒提供安全、干凈、舒適的環境,是降低新生兒醫院感染發生,保證新生兒安全的重要環節。各地新生兒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發生后要求追溯新生兒使用設備。NICU自2018年開始針對患兒入暖箱、藍光箱、輻射床后予手工登記信息,包括日期、設備編號、患兒信息、出入箱信息、在用暖箱清潔消毒養護及終末消毒信息、暖箱維修狀態等,該設備管理方式傳統,為新生兒醫院感染帶來諸多隱患。使用信息閉環系統后設備能夠嚴格按照消毒隔離標準執行,避免漏消毒現象,能夠加大多部門聯合監管力度,完善科室管理機制,提升預警能力,提升科室醫院感染質控質量。當患兒出現醫院感染時,可以快速追溯患兒使用過的重要設備,為直接切斷中間傳播環節提供有利依據,為阻斷醫院感染的重要環節提供幫助。NICU生命支持類設備實施風險管理是日常監管的重要內容,也是醫療器械全壽命管理理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7]。信息閉環管理系統結合設備管理部門、醫院感染專職管理部門和使用科室共同做好設備質量管理,形成完整的管理體系。
醫院感染管理的核心是預防。此次設備閉環信息化管理建設過程中,在新生兒生命支持類設備管理中已實現信息閉環管理,但是針對NICU復雜繁多的設備,如何有效保證所有設備安全信息化管理的同時又減輕護士工作量,可作為后續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