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線珍 , 崔麗敏 , 邵秀英
(1.太原師范學院地理科學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2.太原師范學院管理系,山西 晉中 030600)
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1]。傳統村落是我國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微觀縮影,是物質與非物質歷史文化遺存的重要載體,是社會歷史變遷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有力見證。傳統村落既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生活著的社區村落。作為聚落型遺產地,傳統村落承載著遺產保護和傳承優秀鄉土文化的任務;作為村落社區,傳統村落又需要隨著現代文明的演進實現“業強、村美、民富”的鄉村發展目標。因此,在當今鄉村振興戰略深耕細作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村落作為特殊的鄉村,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高速推進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傳統村落面臨著自然消亡、“空心化”、“老齡化”、文化斷裂、價值觀失落等重重困境[2],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合理利用迫在眉睫。
國內學者關于傳統村落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主要聚焦在地理學、旅游學、建筑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領域,學科交叉屬性明顯。研究方法將傳統定性描述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傳統村落的理論內涵和價值挖掘[2]、村落保護和發展[3]、時空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4]、傳統村落旅游開發與影響[5]、村落空間形態與演變[6]、傳統村落潛力評價[7]、傳統村落人居環境[8]等方面,研究視角漸趨多元。研究尺度上,覆蓋全國[9]、區域[10]、流域[11]、省域[12]等宏觀尺度,對市域[13]等中小尺度的研究相對較少,研究范圍存在明顯的不平衡。
2020年6月,財政部和住建部聯合發布了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評選結果,山西省晉城市位列其中。晉城市傳統村落數量多、密度大、價值高、特色鮮明且集中連片分布,對其進行合理的保護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文以晉城市5批166個中國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運用ArcGIS空間分析法探究其空間分布格局及影響因素,以期為晉城市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提供參考。
文中晉城市傳統村落名單來源于國家住建部等部門先后公布的5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屬于晉城市的有166個。通過百度地圖坐標拾取器獲取每個傳統村落的地理坐標,運用ArcGIS10.2繪制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圖并與高程、河流、交通等專題地圖進行疊加,建立晉城市傳統村落數據庫,據此進行傳統村落可視化分析。晉城市DEM數據來自地理空間數據云,人口、面積、地區生產總值等社會經濟數據來自晉城市各縣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2.1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是描述離散區域空間分布的地理學方法,它通過比較研究對象的區域分布差異,以反映空間要素的地域分布情況[14]。基尼系數介于0到1之間,其值越大說明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越集中。
1.2.2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通常用來觀測點狀要素在地理空間中的分布形態以表征其分布密度[15]。運用核密度分析法對晉城市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格局進行可視化表達,以反映傳統村落離散或集聚的分布狀態。
1.2.3 地理聯系率
地理聯系率揭示地理空間中兩個要素的聯系程度,通過相似程度的差異反映空間結構的不同[16],以此分析傳統村落密度分布與區域經濟(人口、GDP)之間的聯系。
晉城市5批中國傳統村落共計166個,其中第1~4批分別為13、4、14、38個,前4批共69個,占傳統村落總量的42%;第5批97個,多于前4批之和,占傳統村落總量的58%。從縣域尺度看,陵川縣、沁水縣的傳統村落數量較少,分別為14、16個;陽城縣數量中等,有28個;澤州縣、高平市數量較多,分別為52、56個,二者共計108個,占全市傳統村落總量的65%,這說明晉城市傳統村落縣域數量差異大,空間分布不均衡。
2.2.1 整體表現為高度集中分布
本文運用基尼系數來衡量晉城市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均衡度,將傳統村落在晉城市縣域的分布數量進行基尼系數分析,判斷其地理分布的均勻情況,揭示其空間分布特征。經計算,晉城市傳統村落的基尼系數為0.91,分布均勻度為0.09,表明晉城市傳統村落呈高度集中分布態勢,空間分布不均勻。
2.2.2 集聚特征顯著,形成兩處核密度高值區
運用ArcGIS10.2軟件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繪制晉城市傳統村落空間分布核密度圖,如圖1所示。在陽城縣東北與沁水縣東南的交界處、高平市西南與澤州縣西北的交界處形成兩處核密度高值區;在高平市中部、高平市東部與陵川縣的交界處以及澤州縣西南形成三處核密度次級區;在陽城縣中部及沁水縣西南傳統村落零散分布。綜上可知,晉城市傳統村落空間分布不均衡,集聚特征顯著,形成兩處核密度高值區和三處核密度次級區。另外,高平市全境基本為核密度中高值區所覆蓋,因而高平市也是晉城市傳統村落分布密度最大的區域。

圖1 晉城市傳統村落分布核密度圖
3.1.1 地形
傳統村落在選址時講究負陰抱陽、藏風聚氣、擇吉而居,是人類在順應自然、為我所用的基礎上形成的聚落空間,地形地貌是傳統村落建村選址的基礎。晉城市三面環山,地勢整體呈北、東、西高,中、南低的簸箕狀,傳統村落大多位于中部低山丘陵地帶。這是因為古代戰亂頻仍,晉城市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歷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低山丘陵的地形能為村落提供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得傳統村落受外界的影響較小。封閉的地形、獨立的環境使傳統村落能夠在朝代更迭、戰亂頻繁的環境中安居,為傳統村落的存續提供優越的地理條件。
3.1.2 高程
如圖2所示,根據所處的海拔高度不同,將晉城市劃分為平原(<500 m)、丘陵(500 m~1 000 m)、低山(1 000 m~1 500 m)、中山(1 500 m~2 000 m)、高山(>2 000 m)五種地貌類型。運用ArcGIS10.2對晉城市DEM高程圖按照500 m、1 000 m、1 500 m、2 000 m進行重分類,將其與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圖疊加,統計各個范圍內傳統村落的數量,結果表明:晉城市傳統村落集中分布在海拔1 000 m左右的低山丘陵地區。其中,僅有2個傳統村落分布在平原地區,約占傳統村落總量的1.2%;有137個傳統村落分布在丘陵地區,約占傳統村落總量的82.5%;有27個傳統村落分布在低山地區,約占傳統村落總量的16.3%;海拔1 500 m以上的中、高山地區沒有傳統村落分布。綜上,晉城市傳統村落集中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帶中地勢相對平坦的地區,具有顯著的低地性指向。這是因為海拔較低的區域地勢相對低平且水熱組合條件較好,有利于傳統農耕的開展和農作物的生長,實現農業生產的自給自足,為傳統村落的更新演化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

圖2 晉城市傳統村落分布高程圖
3.1.3 流域
人逐水草而居,城依河道而建,背山面水是傳統村落選址遵循的重要原則。晉城市主要有沁河、丹河兩條河流,運用ArcGIS10.2軟件對沁河和丹河進行矢量化,利用鄰域工具繪制5 km緩沖區,將其與晉城市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圖疊加,統計河流緩沖區內的傳統村落數量,結果表明:有119個傳統村落分布在距離河流5 km的范圍內,約占傳統村落總量的72%。因此,晉城市傳統村落趨向河流附近集中分布,呈現出明顯的鄰水指向。這是因為河流是維持人類生產生活的必要資源,傳統村落沿河分布不僅能夠為其提供充足的農業灌溉和日常生活用水,而且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黃土高原地區,河流作為航運交通的意義重大。
3.2.1 交通條件
交通是村落聯系、信息傳遞、貨物集散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對外交通,對傳統村落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深遠。運用ArcGIS10.2對晉城市境內的國道、省道、高速進行矢量化,利用鄰域工具繪制3 km緩沖區,將其與晉城市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圖疊加,統計道路緩沖區內的傳統村落數量,結果表明:有107個傳統村落分布在距離公路交通干線3 km的范圍內,約占傳統村落總量的64%。這說明公路交通干線對傳統村落的分布存在明顯的制約作用,晉城市傳統村落分布沿路指向性顯著。這是因為交通是傳統村落與外界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分布在公路交通干線附近的傳統村落對外交流便利,與外界聯系緊密,開放程度高,文化包容性強,有助于傳統村落實現內生式的生長與更新,因此,交通條件的適度改善有利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傳承。
3.2.2 人口數量、經濟水平
人口數量,尤其是農村人口數量,是傳統村落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性條件。經濟基礎好、發展水平高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必需的物質保障。運用地理聯系率分別計算晉城市各縣域的傳統村落數量與各縣域的人口、GDP的聯系程度分別為99.89、99.83,二者均大于99.50,表明晉城市傳統村落的數量分布與各縣域的人口分布、經濟發展水平存在顯著的空間關聯度,基本與各縣域的人口、GDP呈正相關關系。這是因為一定數量人口是傳統村落得以保護和延續的基本條件,村落的形成大多是小尺度范圍內人口集中分布的結果;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思想文化水平往往也較高,能夠認識到村落保護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此外,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政府和社會資金參與保護傳統村落的程度較高,當地村民保護村落的積極性也較強,這些都使得傳統村落因保護和修繕力度到位而得以保存下來,這也從側面說明地方經濟發展與傳統村落保護是可以同時兼顧的,二者并不是對立或沖突的關系[17]。
3.2.3 與中心城市的距離
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地域范圍內經濟發展水平高、輻射帶動作用強、職能豐富、級別高的較大城市,一般多為區域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因此,本文選取晉城市各縣域的行政駐地作為該區域的中心城市,分析其與晉城市傳統村落的空間關系。運用ArcGIS10.2軟件的鄰域工具,以5 km為距離間隔劃分6個等級區域繪制行政駐地的緩沖區,并與晉城市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圖疊加,統計各個區域的傳統村落數量,結果表明:有158個傳統村落集中分布在距離中心城市5 km~25 km范圍內,占傳統村落總量的95.18%。其中,有64個傳統村落分布在距離中心城市10 km~15 km范圍內,占傳統村落總量的38.55%。因此,晉城市傳統村落集中分布在距離中心城市5 km以外的地區,距離中心城市有一定距離,但又沒有脫離中心城市的輻射范圍,與中心城市之間存在密切的空間關系。這是因為中心城市城市化、工業化水平高,城市用地劇烈向外擴張,傳統村落大多遭到破壞;傳統村落距離中心城市一定距離,其遭到外界破壞的可能性小,有利于傳統村落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傳承;同時,傳統村落沒有脫離中心城市的輻射范圍,其可以享受中心城市在經濟發展、生活服務等方面的幫扶帶動作用[18-20]。
本文以晉城市的中國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運用ArcGIS空間分析法對晉城市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進行探討,結論如下:
1)晉城市傳統村落空間分布不均衡,整體呈集聚分布特征,在陽城縣東北與沁水縣東南的交界處、高平市西南與澤州縣西北的交界處形成兩處核密度高值區;在高平市中部、高平市東部與陵川縣交界處以及澤州縣西南形成三處核密度次級區;高平市全境基本為核密度中高值區所覆蓋。
2)晉城市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征是自然環境因素與社會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晉城市傳統村落集中分布在海拔1 000 m左右的低山丘陵地帶,鄰水指向性顯著;便捷的交通條件、一定數量的人口、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與區域中心城市保持適度距離均有利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延續。
3)本文以晉城市的中國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為晉城市中國傳統村落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參考。但本文僅對國家住建部公布的五批中國傳統村落進行研究,未考慮省級傳統村落及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等村落,應進一步擴大研究的樣本范圍。此外,傳統村落作為“活著的”遺產,對其進行合理保護的意義不言自明,要因地制宜探索傳統村落保護的有效途徑,為后續研究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