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慧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促進農業品牌化的發展,必須牢牢把握品牌建設這個總抓手,培育出屬于自己的農業金牌品牌,講好農業品牌的中國故事[1]。西峽縣人民政府以國家政策為指導核心,以本地特色資源為后備力量,大力發展本土品牌,以帶動其經濟發展。筆者以“西峽獼猴桃”的品牌建設為例,運用SWOT分析方法,找出西峽縣獼猴桃品牌建設的短板,進而全面探索出西峽獼猴桃品牌建設的有效措施,以期為我國其他地區農產品的發展提供參考。
1.1.1 品牌建設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西峽獼猴桃的品牌建設是提高西峽農產品綜合競爭力的必由之路。當今農產品市場,關注的重點已經由產品的價格、質量轉向為產品的品牌價值、品牌文化。西峽獼猴桃的品牌建設能夠將果品品質與當地地域文化有機融合[2],從而帶動西峽獼猴桃整個產業的發展,是提高西峽獼猴桃市場競爭力的必要舉措。
1.1.2 品牌建設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抓手
西峽獼猴桃的品牌建設是促進西峽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抓手。西峽縣有著果、菌、山茱萸等多種特色農產品,以獼猴桃的品牌建設為總抓手,帶動其他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建設,能夠促進西峽縣形成特色農產品集聚區、產業帶[3],從而推動整個西峽縣域經濟的發展。
1.2.1 品牌建設有利于促進農產品銷售
在西峽獼猴桃的品牌作用的積極影響下,獼猴桃相關產品能夠利用品牌效應促進銷售。同時,由于西峽獼猴桃確立起了優質的品牌形象,能夠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同,從而為產品培育了大批的忠實用戶,建立了長期的消費伙伴關系,這無疑是最節省成本的宣傳方式。由此可見,通過品牌宣傳能夠有效地推進農產品營銷[4]。
1.2.2 品牌建設有利于保護特色資源
西峽獼猴桃的品牌建設有助于保護西峽縣特色農產品資源。地方特色農產品既誕生于當地的自然環境,又凝聚了當地人們的智慧、習俗等人為特點,因而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5]。通過品牌建設工作,為西峽獼猴桃賦予特色農產品的標簽,可提高人們對西峽獼猴桃的了解程度和認知程度,使西峽縣獨有的區域性、優質性的農產品得到應有的保護和開發。
西峽縣立足于當地的優勢資源,依靠自身特色,培育產業。目前,該縣共有大約14萬畝的人工獼猴桃種植基地和超過40萬畝的野生獼猴桃,年產量可達7萬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二。全縣已經發展起來了10多個規模較大的獼猴桃產品模范加工企業,產值近4億元,主要生產的加工產品有鮮榨果汁、烘干果片等30多個品類,這些獼猴桃加工產品不僅在國內暢銷,而且實現出口。全縣獼猴桃產業直接拉動近20億元綜合經濟效益,帶動當地8萬人次就業。西峽獼猴桃曾榮獲“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表彰,品牌建設初見成效。
利用SWOT分析法對西峽獼猴桃品牌建設的研究結論如表1所示。

表1 西峽獼猴桃品牌建設SWOT分析總結表
3.1.1 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
西峽多為山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全年平均日照時間2 049 h,陽光照射時間長,能充分滲透獼猴桃的光合作用;年均降水量1 000 mm,雨水充足,為獼猴桃生長提供水源保障;年平均氣溫在15 ℃左右,氣候適宜,能讓獼猴桃充分生長、貯藏營養,是最能滿足獼猴桃生長需要的區域之一[6]。
3.1.2 藥食同源的獨特功效
西峽獼猴桃口感細膩,富含維生素,既是味美的綠色水果,又能發揮藥用的功效,雙管齊下。獼猴桃具有生津潤肺、抗衰養顏的功效,同時針對消化不良、血脂過高等病癥也有顯著效果,而且能夠發揮補充膳食纖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是綠色功能性食品。
3.1.3 較早培育的科技人力
西峽縣政府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設立了獼猴桃科技研究所,后期協同中國林科院、上海農科院等機構進行培育種苗、栽種果樹、貯藏果實、保鮮產品等技術的研究,并依托雙方科研成果開設獼猴桃新成果示范實驗基地,在基地里實行、推廣統一的種產銷技術標準。在此基礎上,培育出了大批獼猴桃產業發展所需的專家和技術人員,為行業發展貢獻了強勁的科技力量支撐。
3.2.1 果品質量缺乏規范
西峽獼猴桃與國內外頂尖獼猴桃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從整體來看,西峽獼猴桃種植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從育種到收獲沒有明確、系統的管理準則,一些種植者都存在著盲目跟風的心理。他們把關注的重點過分聚焦到控制成本上,毫無追求品質觀念,從而造成了獼猴桃質量參差不齊,使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減弱,制約了產業進步。
3.2.2 產品結構亟須調整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中國獼猴桃出口只有0.5萬噸,進口量卻高達14.5萬噸,貿易逆差巨大。進口的獼猴桃往往是一些高端線的產品,且價格要遠遠高于國產獼猴桃。由此可見,我國獼猴桃高端市場缺口大,高端市場潛力巨大。在中國獼猴桃貿易逆差的大背景下,西峽獼猴桃產品結構也亟須調整,以滿足國內高端市場的需要。
3.2.3 品種種植隨意無序
西峽獼猴桃種植人員多為小農戶且分布不集中,科學文化修養不高,相關法律意識淡薄,隨意進行品種嫁接,將獼猴桃品種權益拋之腦后。部分種植人員存在從眾心理,看到別人培育的品種經濟效益更高,就私下隨意嫁接別人種植的品種,從而導致侵權事件屢屢發生。獼猴桃品種種植隨意無序、缺乏規范。
3.3.1 技術推廣帶動
西峽縣相關部門健全了獼猴桃行業技術、信息宣傳等社會服務性組織,建立了以縣區林業站為核心、輻射帶動城鄉技術推廣群眾的環形技術推廣網絡。政府相關部門積極對種植者進行相關的專業技術培訓,以此來帶動新技術的普及和運用,推動當地獼猴桃產業的發展。
3.3.2 相關政策支持
西峽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秦巴山區腹地,一直以來,該縣極力突出農業資源優勢,培養并扶植地方特色產業以帶動農民增加收入。其中,獼猴桃產業的發展既能反哺生態環境,又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更加契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導方針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因此受到了多項惠民政策的眷顧。
憲法學研究要隨著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認真梳理憲法學成長的歷史脈絡、發展主題、演變規律,始終保持強烈的問題意識、熱誠的現實關懷、鮮明的時代特色,自覺以憲法思維和憲法方式來研究、解釋中國的憲法問題,不斷彰顯憲法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并為世界憲法文明增添寶貴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3.3.3 旅游產業助力
西峽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0%以上,自然資源豐富,集成了各種各樣自然景觀的旅游勝地。西峽縣將當地獼猴桃產業與旅游業結合起來,融合發展,推廣宣傳獼猴桃加工車間參觀和獼猴桃觀光園項目,同時帶動了西峽縣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綜合經濟效益。
3.4.1 土壤養分流失
果農在種植過程中單純追求產量,忽視可持續發展,盲目施用化肥,不符合科學施肥的要求,嚴重破壞了土壤結構,阻礙果子的發育,加快了果園肥力衰退。土壤營養流失、肥力下降已成為西峽獼猴桃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
3.4.2 自然風險較大
3.4.3 信息化水平較低
西峽獼猴桃產業缺乏統一的、共享的資源云平臺,缺少大數據支撐。“互聯網+”技術未能充分應用在西峽獼猴桃生產管理上,致使果農不能夠隨時、便捷地監測種植基地的溫度、病蟲害等,生產問題、銷售問題等無法及時通過信息共享云平臺輸出并得到解決,嚴重阻礙了西峽縣獼猴桃產業高水平發展。
要立足當地實際,重點聚焦在獼猴桃示范實驗基地的建設、生產過程管理、貯藏保鮮加工技術和銷售宣傳推廣等方面,研究并制定扶持獼猴桃產業的相關有效政策措施。制定合理規劃產業發展政策,著重在支持土壤改良、幼樹病蟲害防治、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利配套設施建設以及農業新技術引進推廣等方面,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效益的同時又能兼顧質量標準要求。
把示范基地建設視為攻克栽培管理環節中各種難題的關鍵環節,通過示范實驗基地建設,促進高新技術的傳播以及人們對新品種的廣泛認識,能解決規范化種植等問題,充分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建設新型示范基地,從整改土地、養護土壤、培育新苗、建設配套的水利設施到完善系統科學的生產管理體系,依照西峽本地實際情況,嚴格遵循“優產優質”的原則,對現有低產、低效的“雙低”果園實施改造升級,使其成為優質高產基地。
科學合理地編制行業發展規劃,防止非示范基地出現盲目種植現象[8]。穩步擴大種植規模,堅持人工示范基地和野生基地并駕齊驅發展的原則,實行高質量發展模式[9],逐年新建成高標準人工基地1.05萬畝,全縣獼猴桃人工基地面積在2025年要保持在19.5萬畝以上。建設發展以新型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商業運營模式,推進獼猴桃產業規模化、綜合化經營。
扶持并壯大南陽市果然風情實業有限公司、河南金獼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等行業標桿企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延長獼猴桃衍生果制品的生產鏈條,為消費者提供天然綠色的營養產品。加快營造獼猴桃更加專業化的市場,開設西峽獼猴桃電子商務中心,“線上+線下”齊頭并進。鼓勵交通條件便利的果園積極開發農旅融合發展項目,積極拓展獼猴桃生態旅游產業鏈條。
提升“西峽獼猴桃”品牌知名度,努力培育中國獼猴桃知名品牌。加快獼猴桃國標認定工作,促進獼猴桃基地早日實現由無公害轉向綠色、有機方向[10],實行標準化種植,讓獼猴桃相關產品質量邁向高標準化的新臺階。合理布局生產,充分把握優勢資源,打造“西峽獼猴桃”知名品牌。在獼猴桃野生資源“全國第一縣”的基礎上,進一步優產優銷,精心培育“天然有機獼猴桃”品牌,增強品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