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全椒縣供電公司 夏學軍
電網是指由不同電壓的變電站和備用線路構成的綜合電網,在電網運行過程中由三個部分進行集中操作,即輸電、變電、配電,從而實現對電壓的控制。普通配電網絡由電纜、塔桿、配電變壓器、隔離開關、架空線路和其它部件等構成,這些設備構成了配電系統的基本功能,同時也是提高配電系統電能利用率的重要保障,根據目前的電壓水平可將其劃分為高壓配電網、中壓配電網和二級配電網。在配電網絡的設計中一般都是閉環的,這樣的設計形式可形成輻射型,且其線徑也比輸電線要小。為提高配電網絡的穩定性,必須采取科學、細致的方法來提高整個系統的電力輸送。
由于我國長期采用傳統的電網設計方法,設計不合理、應用效果不理想,造成不同區域的供電發展不均衡,從而造成負荷分布不均衡、電網運行不順暢。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要確保電力系統的負荷和無負荷的范圍都要清晰地劃分,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電力系統的目標,同時也能有效防止電力系統的負荷不均衡。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部分區域的供電網已不能滿足基本用電需求,供電量不足造成供電網超載,從而造成電能的大量損失。在不能完全滿足電能需求的前提下又會造成能量的浪費,使其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因此需針對負荷分配的不平衡問題進行全面整修,并通過合理運用配電網絡的運維管理技術降低電力系統運行時的不利影響。
在我國采用智能電網是電力運營管理的主要趨勢,但是實現智能化須采用先進的配電設備。我國大多數地區還在使用傳統的電網,在維修時線路老化、設備老化,造成供電不暢,造成資源浪費[1]。目前國內的許多配套設備,如架空線老化、電纜使用時間長、設備老化等問題,以及部分配套設備不能適應現代供電網絡的需要,如隔離開關、配電變壓器等,長期處于落后的電力系統中,不能及時更新設備、改造線路,后期維護管理也較困難,技術應用也缺少基礎的管理方法,造成目前配電網自動化管理能力大大下降,嚴重阻礙了電力行業的正常發展。
傳統配電網絡建設往往是從城鎮地區開始,但是隨著農村的發展,對其建設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是目前配電網布局還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現象,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許多供電系統的設備布局不合理,按照傳統的布局形式就會產生電力消費分配不合理的結果,在正常生產和生活中就無法得到有效的電能。另外,在供電時許多設計都沒有考慮到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程度,電力供需不匹配,有些供電公司為節省成本并沒有按照一條科學的線路來進行設備的規劃,導致了設備的更新和更換,從而增加了成本,同時也會對原有的電網線路產生較大的影響。
目前電力企業經營理念不斷更新,但由于其重視程度不夠,并沒有針對其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構建出完善的管理體系,相應的管理制度與管理方法缺乏科學性且管理效率與質量低,相應的職責落實不明,逐層弱化的管理體系致使相應設備運維管理工作的開展缺乏規范化與科學性[2]。
許多電力公司沒有對相關維修人員進行全面培訓,導致維護人員安全意識淡薄,并沒有按照相應的操作技術規范來實現檢修維護工作的完善落實,不僅威脅到維修人員自身的安全性,同時也降低了運維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檢修工作中,由于各供電公司片面地追求自身經濟利益,使得所使用的變電設備在性能和質量方面達不到要求,同時也沒有落實完善的日常檢修維護工作,導致變電設備因長時間的運行而產生老化與磨損問題,嚴重影響到了變電設備的穩定運行。
為切實增強我國的電力系統的運行,須根據有關原則進行運維管理技術的更新:建立健全的問責制度。在此項管理工作的實施過程中,為使其更好地發揮功能須建立健全的責任體系,明確責任、加強其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并通過定期的監督明確其運行狀況,為保證穩定、可靠的供電提供依據;建立健全的技術系統。運維管理工作的有效實施離不開維修技術的支持,須建立健全的技術經濟指標體系,保證各項技術措施的實施;健全有關信息的管理。要保證建立健全的應急管理系統,須從健全的信息管理工作入手,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統、建立相應的信息管理模型,對相關的信息進行全面的分析和使用,并運用在線監控技術對設備的運行狀況進行有效監控。
配電自動化系統是一個龐大、復雜、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需使用大量的電子信息和電子軟件,因此各系統間的相關性也各不相同。對配電網絡運行管理進行數字化建設可有效地解決現有的一些問題,采用先進的技術軟件、機械設備對現有配電網絡的運行進行實時、安全的維護。要加強配電網絡的運營管理,須強化網絡的整合才能使電網的運行穩定、可靠。電力公司應加強終端設備的配置,采用數字化、智能化的設備遠程測量和遠程控制,把自動重合閘、饋線故障和電能質量監測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數字化的思想和現代的設備運行管理相結合,才能達到對機電一體化的要求。
在電網運行中可對線路的運行狀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并對其中一條線路的故障進行及時處理,以確保線路的正常運行。如,目前已有許多變電站,但要嚴格地限定它們的位置、數目以確保變電所覆蓋的范圍。在一條線路發生故障時可采用備用線路以盡量減小事故波及范圍,所以在確定線路間的聯系后,可通過設置兩條以上的聯絡線來實現高效的自動分配或智能負載轉移。目前安徽已實現了n-1操作模式,其中任何一個單獨的部件(配電線路、變壓器、電纜等)在被切斷后,不會引起其它線路短路,從而導致用戶停電或系統出現不穩定的情況,安徽電力最近已在考慮n-2(在一些國家區域被稱作n-1-1)。
電力公司要根據本區域的實際情況組建專門的電網管理和運維單位,并成立專門的稽核隊伍。通過定期的檢查和改進確保系統的穩定性,提高運行管理的效率。在專業領域需制定一套完整的檢查方案,維護管理的內容須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并定期檢查各相關小組的工作,全面地分析目前的配電網絡中的問題。稽查部門需要強化城鄉專業設備的管理,并對各供電所進行專項檢查以指導各供電所的工作[3]。由于檢修組是配電網絡的“管家”,需對配電網絡的技術和管理進行科學的調度,在發現不合格的情況下要及時進行指導,確保配電網絡的正常運轉,使配電網在健康狀態下發展。
配電網在正常運行時,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會對電網的穩定運行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不能滿足電網在復雜的工作條件下的供電要求。如,在輸電線路施工中應采用水泥作為電線桿基礎的固定材料,提高整體安裝基礎效率、減少線路失效;在雷暴天氣出現后線路斷裂、坍塌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在實際工程中要做好防雷措施,為了不斷提高線路的運行穩定性,防止線路發生熔斷等故障,使配電線路的穩定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要不斷提高輸電線路的運行管理能力、實現輸電線路的各項管理工作,必須建立健全的運行管理機制,科學、合理的調度平臺,提高電力系統的運行管理水平;指導配電線路的有關工作人員嚴格遵守有關的操作規程,做好線路的施工、維護和管理,同時對線路在使用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根據以往的經驗,完善系統的管理制度能使員工分工明確、標準細化,保障線路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并能有效地解決電力系統運行中的問題。
為穩定地提高線路經營的綜合水平、消除各種經營風險、確保線路安全穩定運行,有關單位和部門要制定合理的投資計劃,確保線路經營資金的合理、精準化。通過不斷的投入,不斷地進行管理設備和技術手段的更新,加強管理,為今后的安全風險管理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配電網故障種類繁多、原因復雜,給電力系統的安全隱患排查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此背景下,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組織、組織、協調人力資源、材料費、物品等資源,以提高線路維護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針對配電線路的常見故障,要有系統地認識其成因并且采取相應的對策加以改善。地方配電運維、檢修部門應結合本地區的經驗,建立區域性、季節性的應急處置機制,以最小化故障次數、最小化故障持續期。特別是由雷電等外部因素引起的故障,往往具有數量和位置難以確定的特征,在檢修過程中必須全面、逐一地對故障點進行排查,并且采取相應的恢復措施,使線路的運行狀況更加安全[4]。
當配電網出現故障時,管理人員和維修人員要對故障進行評估、排查和處理,以縮短故障診斷時間。根據人員在線路維修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根據人員配置、組成等情況進行系統的培訓,提高員工的責任感和參與感,并了解各種情況下的故障診斷需求,建立起現代化的人員隊伍體系;同時對線路維護制度進行完善,明確檢修計劃、突出檢修重點,建立系統化的檢修機制。
為降低線路的老化、失效,確保線路的持續、穩定運轉,供電公司應加強線路的巡視、檢修,及時發現線路的運行故障,并逐步確定線路的故障所在位置和故障類型。并據此制訂相關的基本規劃,做好相應的應對和處置。如,在檢修中如果發現線路存在故障,要及時進行信息反饋,并根據有關技術規范進行定向更新,保證線路安全、高效地運行。針對電力巡檢工作的特點,電力公司要有系統地進行培訓,介紹典型案例,進行技能培訓,提高職工對電力線路巡檢工作的認識。
一些配電線路區段,因其位于繁華地段、繁忙交通、氣象復雜、大型施工區域等原因,極易出現對應故障,因此應在配電線路對應的區域或者塔桿附近設置標語,以警示行人、車輛等,以防止人為因素對線路造成的干擾。同時做好有關的宣傳、加強有關的法律法規,提高廣大市民的意識,從而為今后的線路管理和維護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要加強各部門的聯系、加強多個部門的協作,細化管理職責、明確管理目標,有效地解決電力企業在管理中的職責不清、管理不嚴等問題。針對配電線路的偷電、偷電力設備等問題,各供電公司要加強與公安機關的聯系,采取聯合打擊等手段,嚴厲打擊盜竊等違法犯罪活動,在社會上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5]。
在實施配電網時,必須注重新線路與常規線路的有效銜接,提高全線路的穩定性,從而達到配電自動化的目的。通過合理的工藝優化,使線路的設計和設備布局更加科學、合理。因此,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現有的電網進行一系列的改造與維修,提高技術水平、降低設備運行事故的機率,使其發展趨勢與目前的社會用電需求相適應,確保電網供電的穩定,提高電網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