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人們,讓東北人給整破防了!
前一陣子跟南方朋友聊天,TA開口就說了一句:“你干哈呢?”
這人原來一口軟糯的南方口音,就在東北呆了個把月,已經慘遭東北話的“毒手”……看來,東北話真的太危險了。
據說這種現象已被概括為東北話版本“夾B定理”: 已知有三個人走在一起,無論第三個人是哪里人,TA說的一定是東北話。
如果你身邊有一個東北人的話,那么不管你說的是什么方言,不出意外,你很快就會被發展為東北人的下線。
你孩怕不?
就連日本動畫片《工作細胞》的cctv中配版都出現了東北話!當時在cctv6播出來的時候,《工作細胞》第一季的中配版第13集的有位大哥說的就是東北話(請看截圖)。
學東北話的我們,彷佛就是化身成為了電影《我的神啊》的外星人PK,擁有一個語言學習裝置。這個外星人PK需要拉住一個人的手,就能學會人類的語言。
而我們更簡單,只要認識東北人就可以了
就在去年,東北話已經出現了人傳鳥現象……
以及走出地球現象……
東北話為什么那么容易傳染人?為什么這么好學?為啥這么有喜劇色彩……今天,我們一起揭開東北話并不是很神秘的面紗!
東北話,又叫東北官話,是在我國東三省被廣泛使用的一種方言。和其他地區的方言不一樣, 東北話其實是 近現代才逐漸形成 的。
明朝時期,東北一帶是女真人等少數民族的領土;后因清軍入關,東北地區不對外族民眾開放,所以東北地區所講的語言仍是以滿語為主的東北原生民族的民族語。
東北至今常常使用的“磨嘰”、“折騰”,其實都來自于滿語。
直到闖關東時, 中原地區人口大量涌入東北一帶,東北地區的文化才正式與中原文化有真正意義上的交流融合,逐漸形成如今的東北官話。
到了現在,東北民間藝術攜手東北方言走向全國,早已形成喜聞樂道的藝術形式,頻頻登上熱搜。
前有趙本山為代表的東北喜劇文化(二人轉、東北小品)獨領風騷;后有開心麻花等東北喜劇人的強勢傳播;還有這兩年鐵嶺姑娘李雪琴的脫口秀表演……
在幾代東北人持續的喜劇文化輸出過程中, 喜劇性 成為了東北這個共同體的一大特征。
(1)東北話跟普通話的源流
清朝初年八旗入關,東北口音成為官方用語,后來與北京話逐漸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語言,也成為了漢語的參考標準。
1956年2月,國務院向全國發出了《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指出漢語統一的基礎是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
這一指示的頒布,給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普通話規定了十分明確的定義和標準。
正是由于東北語言十分接近普通話,在全國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東北方言能在全國范圍強勢傳播的原因不言自明。
(2)東北話幽默的真相
東北話這種幽默感的形成,與東北地域的氣候環境密不可分。
漫長的大冷天,大家擱家天天呆著,大眼瞪小眼瞪得干巴了。這個時候東北人需要更多的娛樂方式,來度過當時娛樂資源貧瘠的慢慢寒冬。
久而久之,躺在炕上的東北人開啟了“邊嗑瓜子邊嘮嗑”的特點,也就鍛煉出了使東北話的幽默感。
某些東北口音已經跟“小品”、“戲劇化”、“喜感”聯系在一起,再加上現在東北話的暴露度比較高,導致很多人一聽到東北話,就聯想到喜劇,并且有模仿的欲望。
(3)發音符合“人性的弱點”
此話怎講?
剛才說到東北天寒地凍,在如此嚴峻的天氣中,為了節省力氣(懶),東北人會簡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 音節的省略簡化特別明顯。

例如“干”念成“嘎”、“啥”念成“哈”的情況。
用起來是不是很上頭?
另外,東北話的 發音比較簡單,也只有平上去入。 簡單的平上去入也決定了東北話要比絕大多數方言更容易學會。
為了讓我們在學習東北話時,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時間君給大家準備了這套東北話(不完全)詞典!
1、地標詞。
東北方言中有自己獨有的詞語,時間君保證你肯定聽過。就比如“埋汰”“磕磣”這種,已經成為東北人的標簽,還有“賊”“整”“造”“客(qiě)”等。
“賊” 是程度副詞,比如,你有朋友撿了錢不送去警察局,你可以說:“這家伙膽兒賊大。”
“整” 是個泛意動詞,在東北幾乎可以表示所有動作,比如,你在扮演小妹妹的闊氣大哥,可以說:“喜歡么,整一個?”
“造” 也是泛意動詞,多用于吃、喝等場合,比如看到別人比你瘦,勸人多吃多喝長點肉,往往說“憋客氣,可勁造!”
“客(qiě)” 東北話指客人,小品《策劃》中宋丹丹的臺詞提到:“兒媳婦,整倆硬菜!家里來客(qiě)了??!”顯得既親近又熱乎兒。
咋樣,學會沒?
2、后綴詞。
東北方言的后綴詞分為好幾種,常見的就是在一個詞語后面加上 “巴”“乎”“子”“頭”“挺” 等。
舉個:
拼團買了0.99元的襪子因縮水出現褶皺,可以說:哎呀媽,這襪子抽巴了。
你在辦公室養花,2天后青翠植物失去水分,可以說:哎呀媽,這花兒蔫巴了。
鬧挺,你帶的娃又哭了,叫人心煩,可以說:咋這么鬧挺呢?
或者是,單音節后面綴上兩個或者三個音節,往往綴于形容詞后面只是強化語氣,沒有實際意義。
“酸不溜丟”
“窮不樓嗖”
“傻拉巴嘰”

“光不出溜”
“稀了咣當”
“困的提溜當啷”……
3、疊詞。
疊詞的運用也是東北話的一個極大的特色,朗朗上口,多為 AABB、ABAB式 (想看東北孩子小學語文的考試真題)。
舉個:
舞舞扎扎——說話做事不穩重、虛張聲勢
漬漬扭扭——不爽快
磨磨唧唧——做事不爽快
污漾污漾——臟東西在水中飄動
咋巴咋巴——剛學會走路的樣子
悶哧悶哧——言語遲,但心中有數
4、固定詞組。
東北方言里有一些充滿鄉土氣息的固定詞組:
無機六瘦——形容極度無聊,做什么都覺得沒意思
四方大臉——長相端莊大方
支棱八翹——形容條狀物體不順溜、凌亂不齊
五馬長槍——虛張聲勢、徒有其表、愛說大話
暴土楊灰[bào] [tǔ] [yáng] [huī]
形容很臟,很多灰塵
楊了二正[yáng] [lē] [er] [zhèng]
身體沒有個正形,表情無所謂的樣子
5、順口溜歇后語。
東北方言中還有一些彌漫著黑土地芬芳的順口溜、歇后語。

比如小品《相親》,趙本山有一段順口溜:
當爹又當媽,
掙錢不敢花,
白天下地干活累一身臭汗,
晚上回到家還得做菜做飯,
縫縫補補洗洗刷刷,
喂豬打狗,趕雞上圈,
把孩子拉扯大了,我也成老豆角子
——干弦(閑)著了。
對于東北話這種神奇的人傳人現象,在語言學中,被認為這是一種 語言合流 導致的現象。
所謂的語言合流,其實是語言學家發現,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人們會下意識地被對方的說話方式,包括口音所感染。
比如Pardo (2006)通過實驗的方式發現 語音合流(phonetic convergence)在對話交流中是易發的,而且跟談話者的角色以及性別有相關性。
當一群人的口音參差不齊的時候,人們會下意識地盡量抹平這些差異。
比如這個字,在你的口音念A,我的口音念B,當我們都要用這個字的時候,奇怪的尷尬出現了。
這個時候,要是我們統一用第三種口音,不但會帶來交流的便利,而且促進關系更加和諧。在方言眾多的祖國大陸,“這個口音”就是東北話,所以很多人索性就統一說東北話了。
這股大碴子味兒,整挺好,你jiǎo得呢。(來源:歷史研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