鈺鈺
“還有很多要學的,我還有很多欠缺。”這是訪談結束前李阿姨反復提起的話。
過去的幾年里,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擁有了智能手機,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熱點話題關注到了老年人這一互聯網時代的“移民”群體。在層出不窮的信息里,老年人被描繪成了不同的樣子:孤立無援的、積極學習的、小心翼翼的……這些最后都指向了一個詞:數字鴻溝。
很多情況下,因為身體和認知不可避免地衰退,老年人被理所當然地劃進了各種弱勢群體中,包括互聯網使用的弱勢群體。
事實上,老年人自己對待網絡的態度是多樣的:有些老年人可能僅僅因為自己年齡較大就對網絡技術產生抵觸心理;有的老年人雖然認為網絡有好處,但同時也發現了自己在學習中將會遇到的困難,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成本與收益,以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來決定自己是否要使用互聯網。
“老人就應該多學學”
有一部分老年人是網絡技術成功的使用者,他們有更加豐富的知識,對獲得網絡技能有很大興趣。許多大學會與社區合作,舉辦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志愿活動,來參加活動的都是這樣的老年人。
河南鄭州一位72歲老人連續4年開網課,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內容涵蓋了網購、掛號、拍照等。這些年輕人習以為常的手機功能,被老人拆解成細碎的步驟,帶著他的老年學生們一步步接觸互聯網。
文章的開頭出現的李阿姨在2014年就擁有了智能手機,手機支付、聊天、短視頻、瀏覽新聞等都是她經常使用的功能——這也是年輕人常用的功能——她還打開了她的手機導航軟件:“你看,我今天就是導航來的,我這么一導(航),它就告訴我怎么走了。”
有研究發現,互聯網使用的經歷可能會對老年人的認知功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并且使用互聯網的老年人可能感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
王叔叔說自己經常用手機看跳舞的視頻,并在朋友圈約上老伙伴一起跳舞;葉阿姨則經常在群聊中約著朋友出去玩,拍下照片,做成好看的電子相冊分享給家人,她對所有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認為老年人就應該多學學以跟上時代。
這些積極主動靠近互聯網的老年人體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好處,他們利用互聯網擴大了自己的生活與社交邊界,提高了互聯網融入感,成為互聯網時代老年群體中的佼佼者。
“打發時間就好了”
積極主動的老年人會嘗試學習更多的互聯網知識和功能,但也有一些老年人對待互聯網的態度是淡然的,安于現狀的。他們可能會嘗試使用接觸到的功能,例如兒女給他們注冊的微信、下載的短視頻軟件,或是學習一些日常較為必需的功能,例如調用健康碼。
即使我們已經提到的老年人幾乎都認為互聯網方便了生活,但這并不預示老年人一定要使用互聯網。
“沒有也沒關系啊,還不是照樣過日子”
一部分老年人被動或主動地選擇了不接觸互聯網。
小影曾教自己的奶奶怎樣使用智能手機,但奶奶對這個輕巧的小機器流露出更多的是惶恐:她緊緊攥著它,在點擊屏幕時也非常用力,不敢放開,不知道如何是好。對小影的奶奶來說,強行學習互聯網讓她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負面情緒。
還有一些老年人則是主動地拒絕互聯網。剛滿61歲的林叔叔說:“手機是女兒要求帶的,怕找不到我,不然我都不想帶。”他在退休后依然繁忙,負責保潔工作,每天早出晚歸,用手機的時間很短。
有研究發現,主動不使用互聯網的老年人有可能比跌跌撞撞地學習使用互聯網的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這或許是因為他們確實有有效的替代方案維持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無論是來自家庭的還是社會的。
這或許也體現出,當不少老人在努力跟上互聯網浪潮的時候,社會也在做出努力包容所有生活形式的人。
如果你發現教會家里的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太過困難,可以嘗試換一種方法為他們的生活創造更多樂趣:比如教會他們使用網絡電視,可以看電視劇,也可以在中央臺看時事新聞,還可以在地方臺看戲劇演出;還可以給予更多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