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杉
高麗青瓷于20世紀初發現于朝鮮半島開城及江華島附近,在古代東亞窯業中,它是中國周邊國家生產時間最早、燒造質量最優的青瓷,在世界窯業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高麗青瓷及其窯址的早期調查者主要是日本人。1914年,末松熊彥等人在全羅南道康津郡發現了高麗青瓷窯址,此地是接受中國窯業技術最早和最重要的窯址。在結束日本殖民統治后,韓國和朝鮮學者又在臨黃海諸道發現窯址近20處。僅就康津郡而言,日據時期朝鮮總督府博物館在康津調查確認了100處窯址,半島光復后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追加確認了53處,1991年海剛陶瓷美術館又增加了35處,可見其全盛時期的燒造規模之大。
中國南北朝時期(420年至589年),朝鮮半島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百濟與南朝往來密切,這使得越窯青瓷等產品通過明州港輸入朝鮮半島。
此后,新羅聯合唐朝統一朝鮮半島。9世紀初,新羅因王位爭奪政權動蕩,很多新羅人為避時亂遷居唐朝。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新羅人張保皋(原名弓福)與好友鄭年結伴來華,在徐州投軍,屢建戰功,元和十三年(818年)擢升至武寧軍小將。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張保皋返回故鄉青海鎮(今韓國全羅南道菀島),被任命為青海鎮大使。他利用故鄉有利的地理條件,以此為據點發展海上貿易,成為東北亞海上貿易霸主。為滿足朝鮮半島對中國青瓷的需求,并以青海鎮為中轉站,實現將青瓷出口到日本謀利的目的,張保皋從中國越窯引進制瓷技術,仿照越窯的龍窯形制,在家鄉建窯場燒造青瓷。因產品帶有明顯仿燒越窯青瓷的特征,故韓國陶瓷學界將其稱為“唐式青瓷”,這是朝鮮半島燒造青瓷的起點。


圖1 浙江慈溪上林湖晚唐低嶺頭窯址發現的刻有“官”“官樣”銘的青瓷碗底標本。
新羅王朝末期景明王二年(918年),后高句麗弓裔王部將王建起兵,建高麗王朝,定都開城。9世紀末至10世紀上半葉,高麗青瓷處于成長期,此時的產品在造型、釉色、匣缽、窯具、裝燒技術等方面皆仿中國越窯。高麗政府在窯業管理制度上也效仿中國,吳越滅國后,北宋初年朝廷在越窯置官監理窯務,南宋周密著《志雅堂雜鈔》記載:“大宋興國七年(982年)歲次壬午六月望日,殿前承旨監越州瓷窯務趙仁濟,再修補吳越國王百納雷威琴。”“殿前承旨監越州瓷窯務”一職隸屬于當時為皇家內廷服務的機構“宣徽院”。高麗政府采用了北宋那種以生產商品瓷為主,同時承擔官府訂單的越窯、定窯、邢窯、耀州窯、鈞窯、景德鎮窯等窯場“有貢則進,無貢則止”的官方優選制度。如全羅道高興郡立原面云垡里等窯場有粗、精兩類產品同窯共燒的現象,可知此窯場與官方的關系同中國一樣,即土貢關系。這在兩國瓷器銘文上也有體現,如浙江慈溪上林湖晚唐低嶺頭窯址發現刻有“官”“官樣”銘的青瓷碗底標本(圖1)。另見浙江省博物館藏北宋晚期定窯“尚藥局”銘蓋盒(圖2),與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12世紀高麗青瓷“尚藥局”銘蓋盒(圖3)器型相同。高麗官府還對各種絕藝進行壟斷,朝鮮半島西南海岸的全羅道、京畿道等窯場,多由官府直接監理,成立“瓷器所”統一管理全國窯業。從這一點來看,由浙江等地傳入朝鮮半島的匣缽技術,長期被封鎖在京幾道、全羅南道康津郡及附近全羅北道高敞郡等地,其他地區僅有零星分布,這造成高麗官窯與民窯產品在質量上存在很大差距。

圖2 北宋 定窯“尚藥局”銘蓋盒高7厘米 口徑7.3厘米底徑5厘米浙江省博物館藏
朝鮮半島西南一帶海岸線長、平原多、物產豐富,與中國之間海上交通便利,具有積累財富和接受先進文化的自然條件。尤其是全羅南道康津郡,因具有適宜制瓷的瓷土原料、木材燃料和水源,又臨近海岸,有將瓷器運到慶州、開城等地的水運條件,遂成為中心窯場,主要燒造碗、盤等生活用瓷。如10世紀康津郡窯場生產的青瓷碗(圖4),胎質粗松、釉色黃綠,斜腹、玉璧底,屬于高麗青瓷創燒期的標準器,與越窯同時期同器型產品的特征相似。對比韓國康津大口面龍云里高麗青瓷窯址和浙江慈溪市橋頭鎮荷花芯晚唐越窯青瓷窯址,可以看出高麗青瓷的窯爐形制與中國越窯皆為依山而建的龍窯,都是泥點疊燒、M形匣缽裝燒、支釘墊燒等多種裝燒方式并存。
10世紀下半葉至12世紀,高麗青瓷技術日臻成熟。此時的中國處于唐末、五代、北宋時期。高麗窯工借鑒吸收中國各地主要窯口的技術,在裝飾技法上不僅吸納越窯刻、劃工藝,還將唐末長沙窯彩繪、鐵彩畫、題詩,五代至北宋耀州窯模印、刻劃、貼塑等技法融入進來。所燒產品胎質堅密,胎土多呈灰色或灰黃色,瓷化度不高,分量適中;釉面呈半透明狀翡色,幾乎無開片。晚期多數器物胎質粗松,分量稍輕;釉面肥潤,多布滿不規則的致密小開片,有云母狀光澤;釉色以粉青和翡色為主調,極少數精品呈青翠色,多數為淡天青色,粗品釉色青中泛灰。

圖4 10世紀 高麗青瓷碗 康津郡窯場燒造高6厘米 口徑14厘米 底徑4.7厘米
五代至北宋早期,進入高麗的越窯青瓷和定窯白瓷等產品專供王室使用,故數量雖不多,品質卻精好。北宋中期以后,朝廷為抗衡遼國而極力籠絡高麗。高麗使稱“國信使”,在北宋受到高規格接待,所到之處當地知州或通判出城迎送。還在明州至汴京途中修建亭館,高麗國信使沿途費用由當地官府負責,神宗熙寧年間又設同文館接待。北宋末年,高麗貢賜事宜一度由總理全國軍務的樞密院管轄,宋朝大量絲綢、瓷器等通過貢賜貿易進入高麗。該國不僅有來自宋廷賞賜的定窯、汝窯、官窯等,也有通過民間外貿渠道交換來的磁州窯、當陽峪窯等中國北方民窯瓷器。北宋中晚期越窯衰落,北方青瓷耀州窯興起,進入高麗的越窯青瓷減少,耀州窯青瓷增加。耀州窯青瓷、定窯白瓷、磁州窯黑白花瓷器、景德鎮窯青白瓷、當陽峪窯絞胎瓷等眾多宋瓷品種進入高麗后,為其窯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技術支持。
高麗仁宗時期(1123年至1146年),青瓷燒造水平達到窯業史上的第一個高峰。仁宗元年即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該年北宋國信所提轄官徐兢隨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徐兢原籍安徽和縣,早年遷居江蘇吳縣。他18歲入太學,宣和初年任國信所提轄。國信所全稱管勾往來國信所,專掌接待遼金使臣和遣使遼金之事,朝鮮半島事務也歸此機構負責。該使團在高麗國都開城逗留了一個月,歸國后,徐兢將所見所聞寫成《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此書由圖、經兩部分組成,對高麗山川地理、風土習俗、典章制度、物產資源等做了詳盡記錄,計300余條,是了解高麗中期社會生活狀況的重要史料,可惜圖繪部分在“靖康之變”中佚失。書中記述了高麗青瓷釉色、器型、品種等方面的情況,并將高麗“翡色”青瓷與唐宋越窯秘色瓷和北宋汝窯瓷相提并論。目前尚未發現與徐兢所述完全吻合的器型,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現藏兩件香爐,分別具備部分特征。一件是高麗仁宗時期青瓷狻猊紐蓋香爐(圖5),“狻猊出香”“上為蹲獸”,下承爐身,底設三獸足。另一同時期青瓷七寶透雕香爐(圖6),上部出香處為透雕花球,“下有仰蓮以承之”,仰蓮式爐身下是一承盤,底設三兔足。

“秘色”一詞最早見于晚唐人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如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五代吳越錢氏政權控制了越窯窯場后專燒供奉瓷,因庶民不得使用,產品又秘不示人,且釉藥配方和制作工藝皆保密,故名。

2000年,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窯址出土一汝窯香爐殘件(圖7),通體施純正天青釉,僅著地處有一周露胎。上作子口,腹部模印三層蓮瓣紋,束腰凸出三個乳釘紐,底座呈荷葉狀向上翻卷。北宋政和、宣和年間,汝窯窯場被宮廷壟斷,而此時期高麗青瓷也有相同器型(圖8)。高麗王朝能在宣和五年之前就仿燒出造型和質量都類似汝窯的瓷器,說明北宋汝窯這種高端燒造技術也傳入高麗,這使該國青瓷的質量得以比肩宋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