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恩鵬
三、辯思《大地涅槃》
“天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大美、明法與成理,是指自然天地,皆有秩序、規律或規則的存在。也就是說,皆有“道”與“理”的存在、自然性的本體與創造性的本體的存在。不辯之言,道不可言。辯之言,道可信。存在是可以言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一切存在都是自在。破除了這個自在,那么,就是無道無理。河街危殆,但是,已經在人心里永遠存在。第三部《大地涅槃》的設計是“源自微信群聊”,有現代感、信息感。一是記錄歷史的客觀性;二是文物生態保護的前瞻性;三是人的精神品質的證明與生態意識的覺醒。《小引:水流云在》其實也是對當年“河街多么美”的詩意陳述,在密不透風的贊嘆書寫里,詩人這樣敘寫唯美古樸的“河街”意象:發黑陳年老月的吊腳樓。火塘上方熏得醇香四溢的陳年臘肉。欄桿外晾曬著的花花綠綠的衣服。來往或泊在吊腳樓下的船只和歌謠。木樓與木樓間的梔子花、翠竹、枇杷。藍印花布窗簾與半闋青瓷色月光。窨子屋高高的馬頭墻。有如戴望舒吟哦的雨巷。如同長髯飄飄的老太爺般的老城墻老城樓老城門。等等。如同畫師勾勒出的簡圖,河街是怎樣的一個美麗古樸而又高貴的河街啊。接著又是晚上的河街景象。人類離不開唯美而優渥的生活環境。人類在這個世界的某處生活,風水好地,至關重要。比如一些建筑的形成,一直有著拓展性。它與周遭的居所有相互依存關系,更不能離開自然而獨在。太陽朝向和風,以及星星的方向,當地的白晝與季節周期冷暖的關聯,以及與已經消亡的事物及遙遠的地方之間,通過記憶所形成的存在。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聯系和對立都得考慮。風水學是一門大學問。而所謂的古建筑,是祖輩智慧的產物。通過我們祖輩的智慧加以塑造,與夢想融為一體的存在。河街的模式和理念,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賞心悅目與本態的生活品質。“河街是一把年長月久顏色變暗的銅鎖,掛在南門外;是靠著城墻的戲臺子,走馬燈似的,上演形形色色的故事;是小學校那臺舊風琴,一溜溜青墻黑瓦是那一排排黑色琴鍵,彈奏著水流云在”。如此美輪美奐,才有眾多的維護者。主題沿著“搶救河街”進行。現代性的網絡交流必不可缺,也都讓詩人“拿來”或者“借用”,以此來增加文本的涵容。結構以網絡元素呈現:“萍蹤俠影”作文本的啟引,提綱挈領,眉批主題;“鏈接”是現實,敘寫事件,敘寫人物,多是往昔的生活場景。隨后,“微友跟帖”來“口述歷史”或者回歸現實思考。“微友跟帖選”是打造文本的一種形式結構,每章的結束,都要有此種文本。格式、形式與結構,令人耳目一新,也是維護遺產的“民間發聲”,盡管這種“民間發聲”效果微乎其微,但終究是一種草木聲音。要知道,大風總是從草木的身上獲知其力道有多大。正常說話,其實更難。難言,才有言的必要。明心見性,窮理知天。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道多途,理為一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但是,百姓偏要說的,說道,說理,說態度。判斷當言不當言,需要思量。當言終比沉默好。羅馬人查看一地如同打量人臉,其認為,山水靈氣為一地生命內在精神的外部顯現。穴居陰黯山洞的人,臉色絕不會紅潤。美好的地域,純凈的山河,是生命的守護神。“郭家爺爺家后院的菜地,輪回著四季風景。露珠爆芽。星星開花。螢火蟲泄密瓜果的夢話。上半年:豆角、黃瓜、絲瓜、南瓜、蛾眉豆,藤藤蔓蔓春光蓬勃,夏日喧嘩,任著性子翻墻。下半年:蘿卜、白菜、冬莧菜、萵筍、蒜苗、豌豆苗,根根葉葉讀得懂霜降的箴言,雪飄的詩行。”(第一章《打撈窨子屋》)老河街愜意,農事詩閃亮。其樂融融的鄉土溫情,人與人的關愛。街坊有福,窨子屋有福。第二章《河街十二拍》,敘寫“河街”。中國古代風水學認為,大地遍行自然靈氣。大地的隆起代表蒼龍(陽),大地的下伏代表白虎(陰)的存在。樓宇和園林的吉位構筑,可在風行水動、陰陽際會處覓得。精準定位,方得吉脈。河街的衛官巷、吊腳樓、南門口、伏波廟、銀魚井、萬壽宮、大悲庵、福音堂、半邊街等等,都有著相當美好的存在印象。第三章《與河為伴的日子》敘寫“河流”。“鏈結”篇有如散文詩體小說,全是思憶:“身邊的河流”“我在一場大水中出生”“父親曾經是棄嬰”“教會院落的西北角”“鯉魚洲”,沈從文小說《邊城》的味道。栩栩如生的是拂不去的滄桑歲月,用故事凸顯“河流多么美”的主題。第四章《遠隔重洋的采訪》。記憶直擊,伸向了域外,網絡傳播快捷,河街被拆,也讓世界那邊的游子知道,傳回來的痛楚思念,將是最難抑的。記憶是有聲音的,也是有色彩的,更是有品質的。“河街”的品質,蘊含在石頭、土地、流水、草木、建筑、光影、聲音和氣息里,蘊含在五百年的窖藏里,蘊含在老街老巷子的濃濃郁郁的氣息里,蘊含在人與人的美好的溫情里。河街的品質也是文字的品質,有線索之美,更有生命秩序之麗,是藝術化的生態中心主義。第五章《河街九張機》寫植物寫人寫事。人對樹的牽腸掛肚:“整個下午,他讓太陽陪著,坐成一塊石頭,癡癡地望著連香樹發愣。天黑下來,他讓月亮陪著,坐成一塊石頭,癡癡地望著連香樹發愣。”(《進城的樹》)連香樹的命運也是人的命運,不可分割的是所負載的歷史記憶。樹應該在它本來的位置生存。我們見過太多對樹的砍伐和在移植中的死去。生態是大課題,約翰·繆爾有“生態中心論”,利奧波德有“生態道德論”。消滅了樹,也會消滅了人類最初的記憶,自然之道是人類生存的方法論,文本較好地體現了這點。第六章《“告別河街”演唱會》。“一瓣老蒜”說的是心里話:“只剩下空殼的河街,被紅蠟燭的喘息撞傷幾根肋骨了。”“被狼追趕的一群牛,倉皇中,跑進洞穴崖壁上的巖畫里去了。羊群躲開了雷電和風雨,躲開了青草和糞便,卻沒能躲開恐懼和厄運,因為狼也追進巖畫里來了。這則寓言式故事的潛臺詞,是宿命。”任何事物遇到了某種事情,便觸及道理。糟糕的事情,辨析其道又有何用?但是,不論我們如何改變大地,自然性與人性一定是相互牴牾的。第七章《不眠之夜》類似伍爾芙小說《海浪》或《墻上的斑點》。所排引的意象密不透風,全是本土話語語境:“雨籟,千真萬確是雨籟——恍若如吟如訴的一把大提琴,緩緩流溢于聽覺、視覺與感覺之間。屋檐水以大提琴式的如吟如訴,講述河街是掌故,是傳奇,是鄉愁,是‘三下鍋’,是線裝書,是越老越值錢的中醫郎中,是一笑傾城的資深美女,是一卷不打標點的舊體詩,是一盤老少咸宜樂此不疲的花燈調或者三棒鼓,是一曲原汁原味的陽戲‘金錢吊葫蘆’,是一溜曾經過盡千帆的老碼頭,是一支勒進歲月肩胛的纖夫號子,是一闋飛檐翹角封火墻的‘西江月’,是一排風月無邊吊腳樓的‘攤破浣溪沙’,是一軸大湘西風韻的‘清明上河圖’……”鄉梓元素是宗教的存在,更是神性的存在。美就是秩序,就是存在。和諧的數量關系,則會造就大美。失去了和諧與秩序,也就毀掉了一切,駁雜,煩瑣,離譜,亂套,無整體意識,那么,美輪美奐就不存在、消散掉了。第八章《河街文物驚呼“刀下留情”》。“直擊”就是“在場”,就是批判現實主義。“偌大一座萬壽宮,卻要在推土機的碾壓下、民工的鐵錘下,死無葬身之地了!打量嵌在門墻上‘文物保護單位’的銅質牌子,突然想起田野上的稻草人。不。連稻草人都不如。”遂想起20世紀的歷史學家對“文化”和“文明”作過的有趣區分。例如相對而言:城市代表文明,鄉村代表文化;集中代表文明,分散和多元代表文化;政治和法律代表文明,倫理和信仰代表文化;正史和宮廷藝術代表文明,野史和民間藝術代表文化,等等。文明經常以物質的形態得以體現,文化則可以是一種哲學或一種生活態度。我在一篇文化隨筆里這樣定義城市所謂的文化其實就是“一朵塑料花”。現代文明建設,讓諸多的文化殞滅,多么悲哀。第九章《外公外婆的家族傳奇》由《濟生堂藥號的一把火》等8章組成,回憶歷史,外公、外婆、姨媽、大舅、小舅、小舅母、母親、父親,每個長輩,都附著故事。老物件與生命的體溫,與時代的聯系,躍然而出。一塊黑皮血騾膏,一雙纏滿了紗布和繃帶的手,一只繡鞋墊,一個筆記本,一段陶樂的悠遠回音,一雙演奏鋼琴的手,都是那般慟徹心腸。而這些超現實的元素,都融入了古老的河街。每一個老物件都是生命。精神的微茫,隱躍而出。第十章《溯流而上的日子》是一個長組章。苦竹寨、馬桑樹、巖畫,老司城、舊司城、新司街、俄蒂城、麻寮司、土王城、寮云寨、古渡口,廢墟里有憶說不完的往事。鸕鶿爺、覃幺公、覃光清、姨父鐘云川、姨媽章若竹、巫師、老房東、九名紅軍寡婦,歷史里有思不盡的痛楚。現實也是曾經的給“學生哥”(我)生命慰藉的雪花妹妹等等,都是那般鮮活。這是小說的結構、散文詩的語境。故事紛繁,串起了溯澧水而上的那段日子,是“地理意義上的一次溯流,歷史意義上的一次探源,生命意義上的一次追尋”。第十一章《拼命畫郎》。或者叫“一位年輕畫師的故事”。他用畫來表達內心的色調。簡練、單純、淳凈。匠心獨運,筆墨之法,在于性靈之美。藝術之道是惟誠惟一。當然,年輕的畫師不能不收獲愛情,這是詩人的寄予和希望。“即便河街明天變成廢墟,即便世界明天變成廢墟,愛情,已勢不可當地綻放鮮花!”愛情是一幅最美的人生畫作,年輕畫家在河街找到了。第十二章《京城來了視察團》,寫“河街”何時能夠引外界所注意。所說的注意,其實就是關注其命運。一個視察團,讓河街有了古建筑保護的思考。此章看似新聞體,卻以文化專題“劇本”形式來寫。如“視頻”和“同期聲”,如“解說”和“介紹”等,都饒有味道。現如今隨著資本的滲入,一些地方不再有人文符號了,全陷入了千篇一律的“改造”,或翻修的畫蛇添足,或改造的不今不古。想想現在城市建筑,不講環境,不講風水,追求異端,示眾鞭打,扭擰成結,彎曲變形,從而受到蔑視和懲罰。“當枯木渴望逢春,春風若在啟程的路上多好!當石頭渴望呼嘯,洪流若在啟程的路上多好!”河街的命運當如是。第十三章《河街網紅榜》。“網紅”是信息時代的產物。“網紅”可以引領社會的風潮以及改變人生的價值觀。寫了諸多代表性的人物:寵物入殮師、荷蘭來的攝影人、盲人少年阿亮、拾荒者退休教師甄葉芹、給久病的媽媽讀詩的小鄭淵,他們其實都是大美的人,也必是被社會所關注、所關懷的。文本寫出了人物的真實性。所選取的這幾個人物,也無疑都具有代表性。他們有著積極的人生精神和品質,樂其日常,胸次悠然,與天地同生。不見得非要高華,淡泊也是一種高度。“網紅”入榜,被社會接納和肯定。“微友跟帖選”是對“網紅”的精神概說。“作者回復”智慧而準確。第十四章《河街十二帖》是一組大章。以“十二時辰”為結構,以名家詩句作題記,每一個都是一個獨立的小故事:盜夢者,夢游者,潛伏者,偷渡者,求愛者,歸來者,打柴者,哭喪者,愛國者等等,好一個民間眾生相。而每一個無不都像我們自己。生命之道與人類秩序,在此有很好的解析。筆意描繪的歷史與現實,總是另種味道。第十五章《河街,渴望“鳳凰涅槃”》。河街真是有福,這是文化的力量,也是信息的力量,更是心靈的力量。“春天提前來到崇城。一夜之間,陌上的臘梅花笑盈盈開了。”事實上,春天真的來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變與不變,不變萬變,事物的發展,總是向著這兩個方向發展,不偏不倚,錯落有致,均衡對襯,方得精髓,乃“正確”與“謬誤”的區別。而人文的異化其實最可怕,因為它的天性是弱的,它讓人無法擺脫一種負罪感。第十六章《順流而下的日子》與第三章《與河為伴的日子》、第十章《溯流而上的日子》是互文的關系。從少年方水生澧水成長,到溯澧水而上行走的中學生方水生,再到順流而下行走的大學生方水生的故事。成長與打磨,感受河流文化給予生命的滋育。他所尋找的是“看不見的東西”,歷史的、現實的,被遮蔽了的、被淹沒了的。為道日損。路漫漫其修遠兮。河流是人類生存的衣缽,河流是大地的血脈。恍如看見:他用內心擦拭干凈每一朵浪花,讓水光施洗自己的前生和來世。聆山水之壯美,看眾生之匍匐。更要寬恕世俗的蕪雜,以敬畏之姿,向河流鞠躬。他把姿態放低再放低,離水近些,讓夢清晰。夤夜時分,那些無法拂去的水聲,那些清風里閃著魅惑的水光,那些如同青瓷需要我們呵護的河流,必是浴在靜漪閃閃的月色里。一脈浩渺清流在夢境里奔淌。故事的,獨奏曲,或者交響樂,都是那般令人心醉。古老的夢想,現實的理想,從少年到青年,篳路藍縷,尋找生命的濤浪,永無停息尋覓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