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國,關睿騫,吳文剛
(1.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3.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頸椎間盤突出(CIDH)屬“項痹”范疇,是臨床常見頸部疾病,具有發病率高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對如何預防本疾病的發生,提高患病人群的生活質量及消除臨床癥狀等問題,急需解決。
項目申請團隊自2013年首次運用獨創的頸椎復位配合經筋推拿手法治療CIDH,獲得十分滿意的療效,且具有療效確切,創傷小,費用低的特點。但手法治療CIDH 的機制尚不清楚,為此,本研究運用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ASCS)、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和中醫證候評分評價頸椎關節復位配合經筋推拿手法治療CIDH 的臨床療效,進一步探討頸椎關節復位配合經筋推拿手法對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 的影響,以期形成較為規范化,科學化,適用化的操作方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20年1月—2020年12月就診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符合納入標準的氣滯血瘀型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0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 例。治療組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齡(55.54 ± 6.78)歲;病程(7.89 ± 2.22)周。對照組中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年齡(56.71 ± 7.23)歲;病程(7.79±2.12)周。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比較(±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30 30性別(女/男)12/18 11/19年齡(歲)55.54±6.78 56.71±7.23病程(周)7.89±2.22 7.79±2.12
依據“十三五”規劃教材《推拿治療學》[2]中氣滯血瘀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制定。①由于頸椎急、慢性損傷,或長期姿勢不良造成椎旁軟組織勞損,頸椎關節突關節紊亂、錯縫,頸椎生理曲度改變,穩定性下降,從而誘發椎間盤代償性退變,造成頸椎內、外力失調平衡,出現該區域的刺激癥狀;②表現為頸部前屈,旋轉,后伸幅度明顯減小,頸夾肌、斜方肌等局部出現緊張性疼痛;③頸部有僵硬感易于疲勞;④勞累后癥狀加重,休息后癥狀減輕。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頸部慢性的不易緩解的疼痛,或伴有上肢(一側或雙側)的麻木或疼痛;受累側上肢腱反射、肌力減弱;皮膚感覺減退;③頸椎棘突及旁開0.5 寸壓痛;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④頸椎CT 或MRI檢查示:頸椎間盤突出,可伴有神經根受壓迫。
①突出大于椎管直徑的1/3,伴二便失禁或下肢癱;②突出物游離于椎管管腔者;③伴椎管狹窄或椎體滑脫者;④頸椎滑脫、骨質疏松癥、結核及腫瘤患者;⑤中途退出或用藥影響結果者。
①試驗過程中病情變化者;②試驗過程中情緒波動不能配合者;③各種因素導致試驗不能完成者。
6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均由2名專業的推拿醫師進行操作,每次操作30 min,每日1 次,5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6.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經筋推拿手法進行治療。具體操作方法為:受試者坐位或俯臥位。術者用一指禪推,或點按,或拿揉,或揉撥等手法沿頸肩部和后頭部經筋進行治療,以足太陽膀胱經筋、足少陽膽經筋、手陽明大腸經筋為重點,以“松筋解結”為法,手法由輕到重,剛柔相濟,使局部松軟為宜。順次自上而下往返操作3~5遍,時間約25 min。
1.6.2 治療組
治療組采用頸椎關節復位聯合經筋推拿手法。經筋推拿手法同對照組。
頸椎關節復位手法:醫師站于受試者身后,并令受試者取坐位。具體操作方法為:①用右手中、拇指指腹按揉法按揉雙側風池穴1 min;用右手拇、食、中指指腹捏法捏雙側風池穴至雙側頸根部5 min;?法放松頸、肩、上背及上肢部肌肉5 min。②令患者放松,醫師雙上肢尺側遠端用力壓受試者雙肩,醫師雙手拇指分別按雙側風池穴,兩手掌及余四指托受試者下頜部,醫師雙手先向上用力牽拉頸部;為將頸部牽拉開醫師的雙手及前臂分別施加反方向力;牽引同時使受試者頭頸依次做前屈、后伸、左旋、右旋。③對受試者雙肩井做提拿法,同時對患側上肢肱二、三頭肌做拿揉法,最后用多指橫拔受試者腋下(臂叢神經分支),以受試者患側手指產生麻竄感為宜。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疔效標準》[3]制定。治愈:臨床頸痛等癥狀、體征消失,功能恢復正常,療效指標≥90%;顯效:臨床頸痛等癥狀、體征消失,或者顯著減輕,功能基本恢正常,70%≤療效指標<90%;有效:臨床頸痛等癥狀、體征較治療前減輕,但有部分癥狀、體征或功能障礙,30% ≤療效指標<70%;無效:臨床頸痛等癥狀或體征較治療前沒有改善,甚至加重,療效指標<30%。
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顯愈率=治愈率+顯效率
療效指標(%)=(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①VAS 疼痛評分:分別用數字0~10 表示,其中0 代表無痛、10代表疼痛最為劇烈;受試者根據實際的疼痛情況做出自我評價。②CASCS 量表評分:CASCS量表總分共100 分,其中主觀癥狀部分18 分,工作、生活、社會適應力部分9 分,臨床體征部分73 分,共三部分組成。比較兩組受試患者治療前后VAS 及CASCS的評分變化。③中醫證候評分:中醫證候評分共23 個條目,每個條目1~4分,滿分為92分,患者根據自身情況如實填寫,分值越低表明癥狀越輕。④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采用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試劑盒按照說明書進行測定。
所得數據錄入SPSS21.0 軟件并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部分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既滿足正態性又滿足方差齊性的數據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于部分不能滿足正態的數據經轉換使其服從正態分布,而不服從方差齊性者采用非參數檢驗法。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兩組不同的手法治療后,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方面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組手法治療均有效。但顯愈率比較通過卡方檢驗,治療組的手法方案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兩組患者治療前CASCS 評分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ASCS 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P<0.01),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ASCS評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1。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0 30治療前(分)69.03±1.43 68.07±0.65 3.347 0.001治療后(分)89.37±2.30*87.20±4.57*-2.323 0.024
兩組患者治療前VAS 評分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種治療方案均可以降低VAS 評分(P<0.01),但頸椎關節復位聯合經筋推拿手法的治療組評分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說明治療組手法緩解疼痛方面要明顯優越于對照組。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1。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值P值治療后(分)2.47±0.52*5.06±1.73*7.853 0.000例數30 30治療前(分)7.15±1.85 7.23±1.81 0.169 0.827
兩組患者治療前中醫證候評分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癥候評分均有改善(P<0.01),提示兩組手法均可以緩解臨床癥狀,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s)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1。
治療后(分)39.56±5.11*47.26±5.96*5.372 0.000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0 30治療前(分)62.65±5.12 62.48±5.89-0.119 0.905
治療組IL-6水平從治療前的(13.53±1.91)pg/mL降至(2.33±1.12)pg/mL;對照組從治療前的(13.19±1.80)pg/mL 降至(4.73±1.23)pg/mL。可見兩種方案均可以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但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6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1。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值P值治療后(pg/mL)2.33±1.12*4.73±1.23*8.228 0.000例數30 30治療前(pg/mL)13.53±1.91 13.19±1.80-0.710 0.481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手機的普及,頸椎病發病率逐年遞增,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全球十大頑癥中,頸椎病位列第二,我國發病率已達17.5%[4-6]。我國北方地區,屬寒地氣候,冬天相對漫長,致使寒凝氣滯血瘀、瘀阻頸部脈絡的血瘀型頸椎病為北方的常見病機。有關本病的治療方案眾多,西醫多采用手術方法,但副作用較大,醫療費用高。中醫以推拿、針刺、中藥等非手術治療方法為主。盡管中醫、西醫均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本病的機制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其中血清炎性因子IL-6 是目前研究較多的客觀指標之一,該因子主要參與急性炎性反應,可誘導急性期反應蛋白的合成。曹舜等[7]以桂枝加葛根湯聯合針刺治療頸型頸椎病,并對炎性細胞因子IL-6、TNF-α 水平的影響進行了詳細分析和探討;黃兆剛[8]在IL-6、IL-10、TNF-α、TGF-β1、NO與頸椎病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研究中再次證明了IL-6因子在頸椎病患者血清中存在較高的表達。
有研究報道通過運用非手術療法,如頸部牽引、推拿及藥物對確診為頸椎間盤突出的患者進行綜合治療后,可收到較好的效果[9];另有研究發現,藥物經頸椎骶管直接作用病變間盤,在此基礎上行杠桿微調手法,可以達到改善頸部供血,從而減輕頸神經根受壓,最終達到疼痛減輕的目的[10];然而也有學者認為,CIDH的初期應以減輕間盤負荷為目的,適合理療而不適合手法復位,后期的手法推拿不僅可使療效更加鞏固,同時可加速恢復椎間盤的速度[11-12]。這些研究都有力地證明了推拿手法在頸椎病治療中的重要性。白鶴等[13]以溫針灸聯合頜枕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肝腎不足證取得了較好效果,并確定了牽引這種治療方法對于頸椎病的可靠療效。
本課題以頸椎關節復位配合經筋推拿手法治療CIDH,消除頸肩部筋癥狀及提高CIDH 人群生存質量為研究目標,采用頸部經筋推拿手法基礎上施加關節復位手法,以目前比較科學的科學量表對比,通過分析對比治療前后及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受試者CIDH 圧迫程度和相應臨床癥狀的改善程度,同時結合患者血清IL-6 指標變化,深入探討經筋推拿手法基礎上給予頸椎關節復位的作用機制。本次研究使用的治療手法,與牽引的效果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對于氣滯血瘀型頸椎病患者,推拿一直以來都具有顯著療效,能放松頸部肌肉的痙攣、松解粘連、化瘀通絡止痛[14-15]。臨床上利用正骨類手法治療頸椎病的案例也很多,以陳紅秀為代表的蘇氏正骨治療單元治療氣滯血瘀型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16]。以脊柱微調手法治療頸椎病關鍵參數研究中,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臨床療效[17-20]。本次研究手法屬于脊柱微調手法中的一種。其中復位手法不僅能使痙攣的頸部肌肉得到放松,還能促進神經根水腫的吸收,此外在神經根復位、改善椎間孔椎間隙、減輕血管受壓等方面均有較理想效果。對于來自間盤外突的壓迫復位方法可降低縱韌帶張力,復位外突的髓核,有利于神經根周圍水腫的吸收,使異常的頸椎恢復解剖位,恢復頸椎內外平衡的作用[21]。本團隊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發現,雖然本病的治療方法多樣,但以推拿手法為主的保守治療,仍為主要手段。
探討中醫推拿對提高CIDH 圧迫程度和相應臨床癥狀改善的作用機制,為中醫推拿療法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是推拿學科進步與發展的主要方向。本研究發現,通過微調手法的運用,治療組CASCS評分改善程度要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中醫證候評分、VAS均有所降低,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同時觀測到兩組血清IL-6 數值均有所降低,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從客觀層面反映了療效。表明了治療組治療手法的安全性與可靠性。課題組以療法獨特,見效迅速,治愈率高,無創傷,費用低廉為特點。其創新點在于首次提出運用獨特的頸椎關節復位配合經筋推拿手法治療CIDH這種常見疑難疾病。
綜上所述,本課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屬中醫傳統特色療法,對于發展和發揚傳統醫學療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很高的實用價值。本次研究試驗方法可行性強,安全,高效,無毒副作用,療效確切可靠且易于為受試者接受,操作的可重復性強,易于臨床開展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