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璇,區 智
(西南林業大學 園林園藝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全球最重要的社會趨勢之一[1]。“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入急速發展新階段,根據昆明市統計局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昆明市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已達10.49%,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上升2.12%[2],即將成為深度老齡化城市。為協同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2022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科技部等十五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3],強調持續發展和維護老年人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內在能力,促進實現健康老齡化。
已有研究表明,身處在城市綠地環境之中的老年人能夠緩解負面情緒,有效地改善自身心理及生理健康狀況[4]。2016年全國老齡辦印發的《關于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5]提出,要加強公園、景區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道路系統、休憩設施、標識系統的綜合性無障礙改造,使公共設施更適合老年人使用。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6]中指出,要盤活整合城市現有公園資源,設置適宜老年人的教育、文化、健身、交流場所,提升老年宜居環境質量。國家對面向健康老齡化的戶外環境越來越重視,對此國內有部分學者將研究重點放在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的公共空間滿意度評價。如馬翻昕[7]在《老齡化背景下“住區—公園”步行環境滿意度研究》中,從步行環境可達性、安全性等方面為城市公園提出具體優化方向,以使開放空間更好地滿足老年人使用;黃媛華[8]在《老齡化背景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滿意度調查與更新規劃思考——以南京市為例》中提到老舊社區公共空間的改造提升應結合老年人需求的共性和差異性。國外學者多基于種族、文化等方面研究老年人公共空間滿意度。如Tins-ley[9]通過解析不同種族各年齡段老年人的公園活動行為特征,發現相對于年齡和性別的差異,種族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對公園滿意度的影響更大;Mppre S[10]識別不同街道特征對老年群體公園活動需求的影響,明晰老齡化程度高的街道對公園環境的要求更高。
綜合國內外研究現狀,可知當前針對老年人公園游憩滿意度評價主要從老年人需求出發,通過對老年人使用感受和心理狀況進行問卷、訪談、實地調查等社會調查,得到其主觀因素評價。但大多數研究僅基于客觀的使用角度,忽視了老年人心理潛在的隱性偏好需求,不能得到準確的評價因子屬性特征,從而無法確定對城市公園環境提升改造的先后順序,會導致城市公共資源浪費的問題。針對這一狀況,相關學者將IPA-Kano雙因素綜合模型應用于聯合評估中,得到評價因子的實際表現,最終確定提升改造的優化路徑。IPA-Kano模型目前涵蓋的領域主要包括環境提升[11,12]、建筑空間改造[13]、民航服務業優化等[14]。而在城市公園滿意度相關領域的研究并不多見。
鑒于此,本文從老年人需求視角出發,在對昆明市城市公園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獲得老年人對公園內部各項設計要素的屬性性能和實際表現績效,并通過描述性分析,進一步獲取其隱性重要性。然后利用IPA-Kano模型工具析出各項設計要素的品質歸屬,根據測量結果結合實際表現績效明確了城市公園各設計要素優化路徑,為城市公園滿意度提升提出了詳細策略,以期能合理優化市政資源配置及為同類型公園適老化提升提供科學依據。
在對空間要素進行量化的研究中,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分析法[15]和KANO需求屬性模型[16]都是常見的測量工具[17]。相較于傳統的數理統計法,IPA-Kano模型(圖1)可以更加精準地識別環境特征的優先次序,更好地解釋特征因素的實際表現績效與屬性重要性之間的影響關系[18]。例如,如果某些屬性表現良好,那么其重要性就容易被使用者忽略[19],造成其主觀評分與實際品質屬性不符。
圖1 IPA-Kano模型
模型以IPA模型測量的顯性重要性(Explicit Importance)為橫軸,以KANO模型測量的隱性重要性(Implicit Importance)為縱軸,通過柵格將表現的顯隱對比結果劃分成4類要素,在對滿意度的作用上,其有效程度按高低排列為:象限Ⅰ的雙高重要性的關鍵性績效型要素、象限Ⅱ的低顯高隱的魅力型要素、象限Ⅲ的雙低的非重要績效型要素、象限Ⅳ的高顯低隱的基本型要素,其中非重要績效型要素由于影響作用較弱,不納入研究范圍。
參考《公園設計規范》(GB51192-2016)[20],綜合公園的設施和功能比專類公園全面,更能吸引老年人進行游憩活動,選擇綜合公園為研究對象。經過調查和篩選,最終選取了昆明市主城區的黑龍潭公園、月牙潭公園和蓮花池公園這3個綜合公園進行研究(表1),三者的游憩類型豐富且老年人到訪量充足,非常滿足本次調研所需的條件。
表1 3個城市公園基本情況
老年人游憩滿意度研究的設計范圍較廣,眾多學者從需求角度出發將其劃分成了不同維度:陳思[21]將其分為心理健康需求和生理健康需求2個維度;王延君[22]將其分為安全性需求、識別性需求、健康舒適需求和交往學習需求4個維度;陳晨[23]等將老年人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5個維度。本研究基于現存理論,結合城市公園設計要素,把它歸納為安全需求、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心理需求4個需求層次;管理服務、景觀品質和可達程度等6個要素層;植物景觀、空氣質量、水體景觀等33個指標層,隨后進行預調研。隨機選擇公園內共72名老年游憩者進行面對面訪談,收集整理影響老年人需求的設計要素,淘汰提及頻次不足20的因素,最終形成城市公園老年人游憩滿意度設計要素評價體系(圖2)。
圖2 城市公園老年人游憩滿意度設計要素指標選取
為了保證數據的有效性和代表性,調查對象包括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調研時間涵蓋工作日和周末,為2022年8月5日至2022年8月15日的上午9:00至晚上6:00。在公園出入口和老年人主要活動空間發放問卷,采取隨機采樣的形式選取超過60周歲的老年人進行答題,每次選取的對象為1~2名老年人,這樣使調查的結果更加合理[24]。本次調研共分發問卷380份,其中有效問卷366份(Nhl=151、Nyy=142、Nlh=73),有效率為96.3%。其中,男性占比55.5%,女性占比44.5%。年齡分布情況為年輕老年人(60~74歲)占52.43%,老年人(75~89歲)占40.67,長壽老年人(90歲及以上)占6.9%。75歲以上老年群體占比接近一半,是昆明市城市公園活動空間的重要使用者。這個研究結果反映出老年人隨著社會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和醫療水平的進步,參與城市公園游憩活動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健康老齡化的發展態勢越來越好[25]。
將調研統計的問卷據導入SPSS 26.0,運用克朗巴哈信度法對其進行信度檢驗。計算得到4個維度和總量表的α值在0.859~0.927之間,均大于0.700,證明內部一致性較高,具有可靠性。
獲取老年游憩者對案例地設計要素的主觀評價和客觀表現。數據分別來源于重要性和績效表現問卷,重要性問卷是通過詢問老年人對城市公園各設計要素的偏好傾向,使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打分,得到城市公園各設計要素的顯性重要性。圖3(a)顯示3個城市公園中的設計要素偏好具有高相似性,其中植物景觀、植物保育、娛樂設施、空間游憩容量、標識系統和空間互動體驗重要性較高。績效表現問卷是通過詢問老年人對城市公園各設計要素的實際表現,使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打分,得到城市公園各設計要素的實際表現情況。圖3(b)顯示黑龍潭公園和月牙潭公園整體績效呈現出較高相似性,在強身健體、調劑情感和空氣質量方面表現良好,蓮花池公園在人文景觀、獲取知識和空間地域文化中表現良好。3個城市公園中設計要素表現不好的有設施維護、道路鋪設、空間游憩容量等。
圖3 3個城市公園設計要素的顯著性重要性與感知績效表現
顯性重要性是使用者對設計要素重要性的直接評價;隱性重要性是通過使用者對其它方面的評價從側面反映出來的重要性狀況[26]。顯隱二者緊密聯系,但各要素的重要性與績效和滿意度評價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非對稱的關系[27],即提高要素質量水平不一定能增加使用者整體滿意度[28,29],所以顯隱屬性又不完全相同,需要結合二者對照分析來探討設計要素的品質歸屬[30]。研究通過SPSS 26.0數據統計分析軟件,對重要性和績效表現進行雙變量相關性分析來提取隱性重要性[31]。根據各設計要素的得分結果(表2)可知:黑龍潭公園設計要素對老年人滿意度影響程度較高的有“植物保育”“人文景觀”“景點的可達性”;月牙潭公園為“道路鋪設”“景點的可達性”“強身健體”;蓮花池公園為“水體景觀”“休憩設施”和“公共安全”。
運用IPA-Kano模型以顯隱性的數據建立二維象限圖,以30個變量的均值作為坐標原點,對3個象限領域的要素進行比對,將比對結果用三維圖展示(圖4)。
通過研究結果可知,3個城市公園設計要素的品質質量既有相似點也具差異性。①圖4(b)表明,在顯性重要性高但隱性重要性低的基本型象限領域中,空間互動體驗、娛樂設施和調劑情感是共存因素。表明提升這些因素的品質對有效提高城市公園的服務質量收益較高,而對提高滿意度的收益較小,說明環境質量、空間交往和個人感知的最重要,老年人在進行游憩活動時非常看重對其“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滿足,因此完善和創新適老化的娛樂設施、豐富公園老年群體互動空間、營造老年人友好的公園氛圍能明顯提升公園的游憩質量與吸引水平。②圖4(c)表明,在顯性重要性和隱性重要性雙高的關鍵性績效型象限領域中,景點可達性是共存因素。表示這些因素能較大程度上影響滿意度得分,其品質屬性密切影響了老年人對城市公園整體滿意度的評價,這顯示了“可達程度”的重要性即使低于“環境質量”,其品質屬性依舊會改變游憩滿意度狀況,提高公園內重要景點的可達性,對提高滿意度更能帶來收益。③圖4(d)表明,在隱性重要性高而顯性重要性低的魅力型象限領域中,水體景觀是共存因素,其品質屬性雖然不會降低游憩滿意度,但是提升其性能也能帶來增加老年人認同感和滿意程度的效益。
只對設計因素的三要素進行分析不能為城市公園的優化提供準確依據,需要結合具體績效表現導出城市公園優化路徑。根據公園的實際績效數據劃分為A(1~10名)、B(11~20名)、C(21~30名)3個層次,用來表示績效水平高低;然后將其與三要素結合再次進行分層次對比,明確改進的前4個優先層;最終聯系實地調研情況將3個城市公園帶入橫向比較,更精確地針對每個樣地提出能落實的改進建議(表3)。
從總體出現頻次來看,3個城市公園需要改進的因子個數相同。在前3個優先級中,黑龍潭公園是重點優化對象,蓮花池公園次之,月牙潭公園需要改善的因子數最少。根據數據結果(表3)顯示,3個城市公園在“植物景觀”“調劑情感”“外部公共交通”“空間游憩容量”“強身健體”方面的改造優先層更靠前。其中“調劑情感”和“外部公共交通”是黑龍潭公園與月牙潭公園的共有因素,優先級別最高,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①老年人由于行動能力不足、身份轉換、學習和記憶功能衰退,極易出現孤獨抑郁等消極的心理特征,參加社會性活動能有效緩解此類問題。而兩個公園適老性活動缺少,如黑龍潭公園園內活動多屬于觀賞游覽類型,游憩者缺乏參與性;月牙潭公園內適宜老年群體團體活動的場地缺乏,且營造的老年人友好氛圍程度不高,導致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滿足;②步入老年后,老年人的運動功能退化,對公共交通此類出行方式依賴程度提升。兩個公園的占地面積較大,服務范圍輻射更廣。其中黑龍潭公園位于昆明市北郊,距離中心城區較遠,部分老年人需要多次換乘公共交通才能到達,容易造成身體疲憊。
圖4 3個城市公園的三因素分析
表2 3個城市公園設計要素的隱性重要性
表3 3個城市公園的改進優先級
“植物景觀”也是兩個公園的共有因素,雖然優先層次靠后,但同樣需要重視,其中存在的問題包括:①黑龍潭公園的植物季相變化豐富,但缺乏喬灌草變換搭配的層次變化,園中觀花植物占比高,觀葉、觀果類植物數量少,會造成花期后園內景觀觀賞性低的問題;②月牙潭公園植物養護管理較差,部分土壤裸露,影響觀景效果,園內缺少觀花類植物,植物種類不豐富,水體旁栽植大量柳樹,柳絮紛飛可誘發過敏。
除了上述提到兩個公園共有的設計要素,各自所需要提升的因素也有區別。蓮花池公園老年游客的不滿主要集中在環境中質量和交往空間上,“植物景觀”“水體景觀”和“空間互動體驗”是其改善優先級最高的要素,原因在于園內缺少多年生花卉植物。園區面積較小,位于人口繁多的市中心區域,綠地承載量過重,空間游憩容量不足,導致游客的互動參與度低。周邊環境污染加劇影響園內水體水質,雖然情況隨著近年來有關部門的重視及治理有所好轉,但難現昔日“龍池躍金”的勝景。黑龍潭公園老年游憩者不滿主要集中在可達程度方面,包括“居住地距離”“內部交通”等因素。月牙潭公園老年游憩者不滿主要集中在環境質量方面,內涵“空氣質量”“人文景觀”等因素。
以昆明市3個老舊城市公園為研究對象,從老年人需求角度出發構建城市公園游憩滿意度評價體系,利用IPA-kano模型測量各設計要素品質質量。用開放問卷統計結果分析設計要素的重要性和實際績效表現,以此為基礎得到各要素的隱性重要性,分析對城市公園老年人游憩滿意度造成不同影響的三類要素,最后結合實際績效表現得到各要素的提升優先級,生成城市公園優化提升的準確路徑,可以幫助合理部署市政資源,為同類型公園適老化設計提供參考。
不同城市公園中存在同質量的設計要素,需要優先關注。管理服務和交往空間會影響老年人對城市公園的游憩活動,但遠遠不及環境質量和設施服務這類基本需求要素重要,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考慮的高級需求。而個人感知狀況取決于基本需求和高級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鑒于此,本研究提出了3個方面的優化策略。①在生理需求層面,老年人生理機能退化,在新環境的適應能力降低,要求在規劃設計時提高環境易識別性,對不同環境要素的顏色和材質進行區分,放大標識尺寸;設施的尺寸要符合老年人的舒適度,休憩設施的數量充足且擺放合理;②在安全需求層面,要明確空間范圍,利用色彩對比及不同鋪裝材質明確各個空間的邊際,增加老年人空間掌控感;注意道路鋪設的平坦和防滑,減少陡坡的設計,規范無障礙通道,在靠近水邊這類危險區域加設警示牌和防護設施。在植物的選擇上,盡量避免飛絮類易引發過敏的植物,同時防止落果植物掉落砸傷行人;③在社交需求層面,增設為老年人提供交流活動的場地,老年人喜歡廣場、廊、亭子這類娛樂空間,偏愛圍合性好,私密程度適宜的休憩空間,因此在進行公園設計時,營造多屬性和不同大小的空間至關重要,比如娛樂活動區、安靜活動區及半私密休憩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