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曉,朱 凱,于天耕,盧一萱,王 駿
(南京市園林和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法國梧桐(Platanusacerifolia) ,屬于被子植物門懸鈴木科、懸鈴木屬植物,為落葉大喬木,樹皮有薄片脫落,呈斑塊狀,葉大掌狀,具有很強的觀賞特性[1],在全世界有較久的行道樹栽培歷史,有“行道樹之王”的美稱[2]。目前我國引入栽培的有3種:一球懸鈴木(Platanusoccidentalis),根據產地又稱為美桐;二球懸鈴木(PlatanusacerifoliaWilld.),又稱為英桐,為一球懸鈴木和三球懸鈴木雜交而成; 三球懸鈴木(PlatanusorientalisLinn.),又稱為法桐[3]。現在,通常把這3個種統稱之為“法國梧桐”[4]。南京市的法桐主要為二球懸鈴木,為本次研究的對象。
南京市的法國梧桐大多于民國時期作為行道樹栽植,歷史悠久,梧桐大道已成為南京的城市景觀特色,是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線[5],成為南京市的標志之一。近年來,南京市的法桐行道樹出現樹齡老化、長勢衰退、毛絮較多的現象,且路樹矛盾加劇,安全狀況堪憂,特別是果毛飄散的缺點,嚴重影響了其栽培推廣[6],對城市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市民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法桐行道樹的更新換代勢在必行。引種是快速、經濟地增加良種的辦法,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法桐果毛污染問題[7]。通過引入少果法桐新品種、逐步更新老品種,對不同道路狀況的法桐行道樹進行替代性改良,既可以滿足城市道路繼續(xù)以法桐作為行道樹的需求,保留法桐行道路的優(yōu)美景觀,還可以解決已有法桐行道樹受損嚴重、果毛較多、景觀效果差的問題。
2021年3月份分別從武漢引進包滿珠教授課題組的法桐少果新品種“華農麗風”嫁接苗(胸徑12 cm)、從揚州引進江蘇省林科院的江都速生少果法桐扦插苗(胸徑12 cm),對南京市內有補植需求的道路和綠地進行點試與應用,對新品種進行法桐常規(guī)管養(yǎng),觀察記錄其在南京城區(qū)生長的適應性,并總結養(yǎng)護管理經驗。表1為法桐新品種在城區(qū)道路應用栽植的地點及數量。
表1 道路應用栽植地點及數量 株
通過觀察,兩個新品種在南京市均能夠正常生長。新品種和作為對照的原品種法桐栽植2個月后的性狀觀測結果如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栽植的新品種法桐在葉形、葉色、樹皮、株型等方面表現出特色,且已表現出葉片少毛的性狀。由于新栽法桐苗齡較小,均暫未結果球。
表2 法桐少果新品種性狀觀測結果
按照常規(guī)法桐行道樹的養(yǎng)護措施對法桐新品種進行養(yǎng)護。表3為栽植半年后記錄的生長情況。2個新品種的總體生長情況良好,個別植株由于種植穴附近條件較差,加之夏季溫度較高、連日暴雨等導致部分死亡。2個新品種在道路應用的總成活率為91.4%(觀測數據截至2021年9月份)。
表3 法桐新品種成活率及死亡原因推測
對于法桐新品種的死亡,通過觀測其周圍環(huán)境、查閱養(yǎng)護記錄等,推測其主要死亡原因為:夏季高溫缺水未及時采取降溫措施;種植穴被附近工地污染;土壤排水不良、種植池被浸泡;新栽苗木被臨近的樹木遮擋導致采光不足等。
對栽植新品種法桐的12條道路上的土壤進行隨機采樣,并進行土壤成分檢測,同時采樣了街邊綠地和分隔帶綠地內栽植法桐新品種的土壤,并進行了土壤成分對比,如表4。
表4 不同栽植地點的土壤成分對比
結果顯示,街邊綠地或分隔帶綠地內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堿解氮含量均高于道路種植穴,說明前者的土壤營養(yǎng)成分高于后者。死亡的法桐新品種均位于道路種植穴內,而街邊綠地和分隔帶綠地內的法桐新品種均長勢良好。因此,新品種法桐可優(yōu)先栽植于街邊綠地或分隔帶綠地內,其營養(yǎng)成分較高,有利于法桐的生長;如果栽植于道路種植穴內,由于土壤面積受限、人為踩踏等原因,普遍養(yǎng)分含量較少,可考慮對種植穴進行土壤改良并添加一定的有機質,這樣更有利于新栽法桐的成活和生長。
通過對法桐新品種的少量引種栽植、養(yǎng)護觀測,對法桐新品種的替代性改良積累了一些經驗。法桐行道樹新品種的替代改良,要根據道路實際情況,采用適宜的改良策略和種植措施,結合道路景觀需求進行品種替換。改良的實施是個長期的過程,要進行周密計劃、妥善實施和長期跟蹤。
法桐改良更替應該注意對城市景觀的影響,實施中合理選擇規(guī)格、樹形,盡可能保持道路綠化的景觀風貌。優(yōu)先選擇外觀與原有品種接近的品種,比如樹形、葉形、葉色、葉片大小等,做到樹木規(guī)格一致、樹形統一、長勢相近,盡量減少對原有行道樹整體景觀的影響。
對于普遍老化的法桐,更替時應該注意保持道路綠化的遮陰功能,合理選擇單側更替、間隔更替等更替方式。更替植株應該生長健壯,樹形優(yōu)美,無病蟲害,分支點不得低于3.5 m。可預先進行苗木儲備,按所要更替的行道樹要求進行修剪管護,減少景觀效果的差異。特別是一些對于景觀一致性和整體度要求較高的景觀路,如景區(qū)內的行道路和已經形成林蔭路、景觀路的法桐行道路,可以考慮在景區(qū)內或附近基地預先儲備新品種法桐大苗,提前按照景觀路的要求對苗木進行整形修剪,這樣在更換新品種時,可以就近移植,提高成活率,移栽后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景區(qū)道路景觀的影響。
引種栽培養(yǎng)護中發(fā)現,影響法桐行道樹生長的主要因素有土壤透水透氣性差、根系生長空間狹小、土壤排水不良、種植池污染以及養(yǎng)護管理不精細等。土壤環(huán)境惡劣是導致新栽法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道路上缺株位置的樹池,其立地條件往往比其他樹池較差,如種植池過小、鋪裝材料透氣性差、周圍有其他設施干擾、人為踩踏破壞頻繁、垃圾污物的污染等,這也是導致其缺株的主要原因。如果在這種缺株位置上直接補植法桐新品種,由于立地條件差,很難成活。因此,在缺株位置進行法桐新品種更新時,應當對缺株位置的立地條件進行改善,保證替代新株的成活。
3.2.1 擴展地下生存空間
充足的地下生存空間有利于根系的生長和擴展。行道樹系統規(guī)劃設計過程更多地考慮到行道樹地上部生態(tài)功能,缺乏對地下空間的考量,使得城市行道樹根系的地下生長空間限制現象突出[8]。可將原來1.0 m×1.0 m的樹穴擴大至1.5 m×1.5 m,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擴大至1.8 m×1.8 m、2.0 m×2.0 m或連體樹穴,擴穴換土后保證樹穴低于地面5~10 cm[9]。另外,還可以利用根柵來改變行道樹根系的生長方向,將根系向路邊的綠化帶引導,減少對根系的負面影響[10]。對于新建道路,則在行道樹規(guī)劃時,就要充分考慮行道樹的后期效果,適當增加株距,避免為了盡快形成遮陰效果而將行道樹的株距規(guī)劃的較小,造成行道樹后期生長空間不足。
3.2.2 改良土壤,提高土壤透氣性和營養(yǎng)含量
行道樹由于受行人踐踏頻繁,土壤易板結,土壤透氣性差,有益微生物的活動受抑制,土壤養(yǎng)分的有效性降低[11],這也是種植穴內的土壤營養(yǎng)和法桐生長狀況差于綠化帶的原因之一。另外,施工過程中留下的建筑垃圾有時未能清運干凈,有些種植穴還被酸、堿、鹽、油脂等化學物質污染,造成行道樹土質差。土質的改良應當做到清除樹穴內原有的鹽堿化土壤和磚瓦石塊,確保土壤在樹穴范圍內無建筑垃圾,并進行消毒或者更換。可更換混入有機肥的優(yōu)良壤土,運用各種生物途徑(如種植綠肥)增加土壤有機質以提高土壤肥力[12];在樹干周圍埋樹枝或粗木屑,增加土壤孔隙度;通過在坑底放入厚的礫石或碎磚瓦,保持底層良好的透氣滲水性。
3.2.3 提高人行道鋪面的透氣透水性
城市人行道鋪裝多用水泥磚鋪面,有的用石材鋪面,還有的用水泥混凝土直接封面,不僅造成降雨白白流失而不能提供給土壤,使樹根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氣體也不能及時排出土壤,難以完成氣體交換。這種情況下即使改善了土壤的透氣性,樹根也會因為這種鋪面而無法得到水分和氧氣。因此可改用透氣磚或用耐踐踏、透氣性好的建材產品鋪面,采用先進的施工工藝,提升人行道鋪面的透氣透水性。目前常用的透水性鋪面材料有透水磚、透水瀝青混凝土、聚氨酯碎石透水材料[13]。另外行道樹穴上覆蓋樹穴蓋板能夠有效防止行人踩踏,保持土壤疏松、透氣[9]。
3.2.4 保持良好的排水
南京夏季臺風帶來的連日暴雨易使行道樹常處于淹水的狀態(tài)。土壤即使經過改良,如果排水不暢,同樣會堵塞其內的透氣孔隙。樹木生長需要適宜的土壤水分及通氣條件,土壤水分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根系對水分和礦質元素的吸收量,從而影響根系的生長發(fā)育[14]。因此要經常檢查行道樹的排水情況。發(fā)現排水不暢時要增設溝、管、井等設施,及時將土壤內過飽和的水分經排水設備導入地下。比如可以在行道樹下或綠化帶內挖壕溝,溝底與城市排水管道連通,在溝底鋪設0.3~0.4 m厚的混合卵石墊層,最后回填種植土壤[15]。
新栽植的法桐行道樹,生長勢較弱,新品種的適應能力也相對較差,需要精細的養(yǎng)護、專人重點管養(yǎng)來保證其成活率。對相鄰行道樹進行適當修剪,確保新栽行道樹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和光照通風條件;法桐栽植后要進行樹木支撐,防止倒伏,并且要及時澆水,還要用草繩纏繞樹干,并根據樹木干旱程度和天氣情況進行噴水霧保濕[16];對于生長勢較弱的行道樹可用活力素和營養(yǎng)液進行注射,促進樹勢恢復;新植苗木因根系受損,樹勢衰弱,抗性降低,易遭受病蟲害的危害,特別是天牛、方翅網蝽和美國白蛾等害蟲,要及時防治[17]。
另外,對法桐新品種進行道路應用時發(fā)現,不少周邊環(huán)境復雜、人流量大的道路和疏于管理的小路,對法桐行道樹的管養(yǎng)較為粗放。另外,由于管理不嚴、距離商業(yè)門店較近的行道樹易出現樹體人為損傷和樹池污染現象,如在樹干釘釘子、懸掛雜物壓迫樹木、在樹池內傾倒污物造成土壤污染等,嚴重影響法桐行道樹特別是新栽法桐的生長。因此,落實對新栽法桐的專人重點管養(yǎng),對于法桐行道樹的成活和健康生長十分必要。
城市中栽植行道樹最主要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樹池式栽植,就是在道路的人行道按照相關的栽植標準進行獨立的樹木栽培;另一種是樹帶式栽植,在需要綠化的道路空間根據道路的實際情況進行規(guī)劃,栽植行道樹、灌木叢等綜合的綠化景觀[18]。栽植試驗表明,栽植于綠化帶或綠地內的法桐生長狀況、成活率、土壤營養(yǎng)均優(yōu)于栽植于行道路種植穴內的法桐。因此,將新品種法桐栽植于新建道路時,可考慮根據不同的路寬將單排栽植的行道樹變?yōu)閮膳呕蚨嗯判械懒郑鰪娦械罉涞恼陉幑δ埽岣呔G化密度和覆蓋率。另外,可結合小喬木、灌木和多種草本植物,在行道樹下做一層綠化隔離帶,構成多層次的復合結構,構建富有特色的植物群落,不僅可以增加土壤濕度,展現行道樹的季相景觀,同時由于灌木和地被的隔離,減少了對行道樹的人為影響、減輕土壤板結、減少營養(yǎng)流失,有利于保持法桐行道樹良好的生長狀態(tài)和景觀效果[19]。如南京的道路常用紅葉石楠、灑金東瀛珊瑚、十大功勞、麥冬、紅花酢漿草、三色堇、南天竹等與行道樹混植,提高道路的生態(tài)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
通過引種少果法桐新品種對行道路進行更新改良的方式,可以緩解法桐果毛的飛絮問題,也可解決行道樹栽植年代久遠造成的植株老化、景觀效果差等多種問題。實施法桐行道樹新品種的替代改良應根據不同道路景觀和歷史情況,循序漸進、科學推進,盡量不破壞原有行道路的整體景觀。遵循樹木學特征和生長規(guī)律,在品種選擇上結合不同道路條件,優(yōu)選適應性較強的少果品種,仔細研究新品種的生物學特性,詳細調查不同道路行道樹生長的立地條件,對不同情況道路的行道樹進行個性化改良,采取精細化、可操作的養(yǎng)護管理措施,提高新品種成活率。另外,法桐行道樹的更新改良應當符合道路規(guī)劃建設相關規(guī)范和行道樹栽植養(yǎng)護規(guī)范,栽植過程符合綠化工程規(guī)范,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程進行施工和驗收,在不影響行道路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完成,以保證施工安全。在法桐行道樹新品種改良中不斷優(yōu)化施工工藝,強化管護水平,推進法桐行道樹綠化養(yǎng)護工作和城市行道樹景觀的提升。
法桐新品種替代改良是一個需要長期的、不斷推進的過程。此次研究由于項目時間較短,引進的法桐苗木樹齡較小,短期內不會產生果球,無法觀測果球果毛的數量。為了全面了解法桐新品種在南京的生長狀況和應用情況以及新品種的果毛情況,還需更長一段時間的觀測研究。另外,在城區(qū)道路上示范的法桐新品種可作為長期觀測的有效材料,以及作為法桐繁殖栽培的種質資源,為將來可能進行的嫁接改良和良種繁育提供素材。少果法桐新優(yōu)品種的推廣與應用將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20],此次研究初探可為南京市的法桐行道樹新品種替代改良的大面積實施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