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可以發現,每一次重大變遷,一次次掙脫束縛的原因無不由思想解放作先導,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成為發動中國改革的強大引擎,都成為撬動中國進步的巨大杠桿。亙古未有、彪炳千古、翻天覆地的改革開放史,其本身就是一部思想不斷解放的歷史。本文簡要回顧了在重大歷史節點,產生的三次重大而深遠社會影響的思想解放,總結了思想解放帶給人們的歷史經驗與啟示,并對新時代思想再解放要把握的幾個關鍵點作出概括。
[關鍵詞]改革開放;思想解放;歷史經驗;實事求是
[作者簡介]王素娟,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群團教研部副研究員,天津 300191。
[中圖分類號] D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22)01-0028-03
“沒有思想大解放,就不會有改革大突破。”①思想解放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人類每前行一步,掃除前進中的障礙,無不是思想解放的結果。從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封閉半封閉到沿海地區率先開放開發,再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從貧窮落后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每一次重大變遷,一次次掙脫束縛的原因無不由思想解放作先導,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成為發動中國改革的強大引擎,都成為撬動中國進步的巨大杠桿。
一、思想解放是改革開放啟動與深化的開路利器
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黨經歷多次思想解放,解放思想始終是貫徹改革開放的一條主線。特別是每當面對艱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務,每當改革處于關鍵時刻、重要節點,解放思想更成為掃除前進道路中的困難和障礙的開路利器。從思想解放影響力上來看,改革開放以來,在重要歷史節點,黨先后有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社會影響,并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
(一)隨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沖破“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中國改革開放啟動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左”的指導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與此相應的是多年困難的社會經濟。窮則思變的沖動渴望沖破保守僵化的思想束縛。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吹響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嘹亮號角。文章旗幟鮮明地指出:社會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這一觀點雖然只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常識作正面闡述,但實際上卻否定了“兩個凡是”,由此引發了一場全國范圍內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這一討論得到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積極支持。鄧小平的講話沖破了“左”的思想禁區,旗幟鮮明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立場,“兩個凡是”的禁錮被徹底打破。這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在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使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實現黨的工作歷史性轉折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隨著鄧小平“南方談話”澄清市場經濟姓“社”姓“資”的問題,中國市場化改革啟動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一部分人對社會主義前途缺乏信心,對改革開放姓“資”還是姓“社”產生疑慮,繼續推進改革阻力很大。針對多年來在計劃與市場問題上的爭論,鄧小平明確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②他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③
“南方談話”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驅散了長期籠罩在人們頭上的思想迷霧,為改革開放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隨著“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大命題的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啟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改革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發展。此次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強調各領域聯動,表明改革已由局部的階段性改革轉向整體的全局性改革。這必然帶來社會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轉變,必然要對舊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產生沖擊和影響,必然要進行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隨后,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的黨的自身改革全面推開,改革向縱深邁進,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開啟。
二、解放思想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認真總結解放思想的歷史經驗,對于繼續解放思想,推進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有機統一的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一個辨證統一體,二者互為促進、互為依存。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前提,必須先解放思想,要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結合,不能僵化、教條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原理和個別結論。另一方面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與價值歸宿,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不是從主觀臆斷、固有經驗和本本出發,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做到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二)人民群眾的利益、意愿和要求是推進解放思想的基礎和原動力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民之所望,改革所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就是安徽鳳陽小崗村窮則思變的18戶農民撬動的,一紙按滿了手印的契約表達著人民對破除僵化體制,實行集體耕地承包到戶、搞大包干的意愿。進入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摒棄“唯GDP論英雄”的發展觀、政績觀,推動中國經濟實現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就是人民對高質量生活的期盼。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天藍水清山綠,破除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思維定勢,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從歷史經驗看,每一次思想解放必然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群眾積極參與是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明顯特點。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這是思想解放能夠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因。
(三)解放思想一定要提出有效有力的思想武器
改革過程中的無數深層次的現實問題,為思想解放提出了要求,也為新理論的誕生提供了土壤。例如:鄧小平理論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政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科學發展觀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問題。這些都是解決重大時代課題的產物,是解放思想的產物,也同樣是理論與時俱進的產物。可以預見,隨著改革不斷邁向縱深,開放不斷走向全面,面臨的新問題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思想必須在更大程度上得到解放。
(四)解放思想要堅持底線思維
思想解放絕不能沒有底線。一是思想解放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早已和中華民族血脈相連,脫離甚至反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將重蹈一盤散沙、任人宰割的覆轍,使中華民族陷于萬劫不復的境地。因此,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斷推進思想解放,用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新的社會實踐,進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生機和活力。二是思想解放要始終堅持人民利益標準。思想解放,必須堅守黨的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利益標準來衡量思想解放的成效。要從人民需要和人民利益實現的角度去想問題、作研究,不斷滿足人民需求,實現人民利益,這也是思想解放的價值所在。三是思想解放要始終堅持法治原則。警惕有人打著思想解放的旗號,專門鉆政策和法律的空子,投機取巧,警惕以思想解放為名“打擦邊球”,繞開政策和法律,或游走于法律和政策的邊緣。更不能“闖紅燈”“踩黃線”。要遵從法治原則,為思想解放提供保障。
三、新時代進一步解放思想必須把握好幾個關鍵點
(一)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強大武器
恩格斯指出:“推動人去從事活動的一切,都要通過人的頭腦,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過頭腦感覺到的饑渴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樣通過頭腦感覺到的飽足而停止。”④縱觀古今中外歷史,任何成功的改革總是先在思想層面進行更新和改變,并在社會各階層中形成廣泛共識,才有可能使改革順利推進。思想解放的結果往往標志著新思想、新理論的誕生。新時代推進思想解放要遵循正確的方向,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思想再解放的強大武器。只有這樣這個時代才有思想定力,改革才有理論的支撐,才能在時代發展中贏得主動。
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在“學懂”上下功夫,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深學深悟、常學常新。要抓住精髓,切實領會這一思想的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和蘊含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在“弄通”上下功夫,堅持以歷史的、發展的、聯系的思維學思想用思想,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貫通改革發展穩定,貫通內政外交國防,緊扣時代之問,面向實踐要求,深刻領會貫穿其中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真學真用、活學活用。要在“做實”上下功夫,堅持理論指導和實踐探索相統一,在學中用,在用中學,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提高判斷形勢、解決實際問題、推動現實工作的能力水平,在實踐中展現出這一思想的真理力量和獨特魅力。
(二)從共產黨人初心使命中汲取思想再解放的動力
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解放思想有著極其特殊的重要意義。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要在思想解放中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自覺拜人民為師,虛心向人民學習,汲取人民的思想智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要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開拓思路,創新招法,用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推動發展,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和方式。只有從初心使命中汲取思想再解放的動力,才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才能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永遠保持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在思想解放中保證思想不變質、信念不動搖,從容應對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
(三)在問題導向中把握思想解放的著力點
要正視問題,對存在的問題不掩蓋、不回避、不推脫,找準問題癥結所在,深挖思想根源,防止避重就輕、避實就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緊緊抓住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群眾意見比較集中的突出問題,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事物運行規律,從苗頭中發現事物的傾向性問題,從偶然中觀察事物的必然性,從而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運用科學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全面、聯系和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辯證施策、對癥下藥。
(四)始終把守正創新作為解放思想的重要原則
守正要求堅守根基,把握事物本質,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保持穩定性。創新要求順應時代潮流,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主動應變、積極求變。一要堅持守正為本。要毫不動搖地堅定信仰、信念、信心,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毫不動搖地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此,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守住底線,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確保志不改、道不變。二要堅持創新為要。著力推進理念觀念、體制機制、方式方法等全方位的改革創新,對一些不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陳規舊制要勇于變革、大膽革新。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思想只有在創新中才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三要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守正是創新的基礎,是創新的前提,是創新的保障,重在解決“去哪里”的問題;創新是守正的動力,是守正的能力,是守正的實現路徑,重在解決“怎么去”的問題。解放思想,守正創新,二者相輔相成,只有解放思想,守正創新才有生機與活力;只有守正創新,解放思想才有更大的空間。
40多年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充分證明,解放思想,擺脫舊有觀念的束縛,將為改革開放掃除障礙,提供精神支持。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觀念革新中凝聚力量。只有這樣,才能在新時代新征程路上,推進改革再出發,創造新時代新輝煌。
[注釋]
①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04-14(02).
②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373頁.
④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12-19.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04-14.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6]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